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天心月圆
前 言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净业三福明确宣示“具足众戒”。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三业,要从自己做起,要从起心动念做起。《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念佛正是摄心之法,即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念佛能净三业,治一切烦恼心病。现代众生烦惑日重,由贪瞋痴染浊心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故而略述根本五戒之对治,以及念佛法门之殊胜利益。
(一)以戒为师
《佛遗教经》记载世尊教导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意谓:“你们在我灭度以后,应该尊重并爱护戒律,如同黑暗中遇到光明,贫穷人得到宝藏。应当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导师,就和我住世教导一样。”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脱,要修善法,对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脱。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持戒如暗遇明,可消除愚痴、无明;持戒又好比贫人得宝,能增长善根福德。
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记载了很多佛陀告诫弟子以戒为师的谆谆教导。在佛陀49年的教化生涯中,非常强调戒律的重要作用,对弟子常常是耳提面命。
(二)戒律主旨及根本五戒
一般人一听到佛教的戒律,往往很难理解。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痛快淋漓地尽情享受才对。为什么还要受戒?受戒那不是自找麻烦吗?这事不能做,那事也行不得,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受束缚?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对于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起作用的。为了警策大家、保护大家,不要闯红灯,不因一念之差而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佛教之所以有戒律,也是如此。
其实佛教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弟子们的一种束缚,而是佛子的解脱之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剂和保鲜剂。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能正法常住。佛弟子只要严持戒律,佛教就能兴盛。而众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国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现清净国土。这才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诸恶莫作),若作恶便是犯戒。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造作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众善奉行),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简单地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和“持”——停止和前进。一般人对佛教戒律认识不够,只知其有消极一面的防非止恶,却未看到尚有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这样就会失之偏颇,就无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其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的,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五戒虽然分别为五,其根本精神则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监狱里的犯人不自由,大都是因为犯了五戒。五戒乃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五戒是诸佛的根本,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
(三)五戒与心理健康标准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鸡鸭、蟑螂、蚊蚁等,都是杀生。此外,浪费时间,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与此戒律相对应,佛教要求佛弟子不得食肉。《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培养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意识。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不但不杀,还要心存仁爱,以宽容之心待人接物,减少暴戾之气。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的有形、有的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徇私舞弊,是间接的盗。敲诈勒索,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简单地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应偷盗,还要勤行布施。布施的功德不在数量的多少,一分钱,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只要是利益他人的都要布施。善行不见得就要惊天动地,重要的是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并持之以恒,变成自己习惯的一部分,从别人的快乐之中体验到快乐。
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一夜情、同性恋、外遇、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是犯了邪淫戒。一个人犯了邪淫,不但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麻烦和痛苦。不邪淫,能使一个人克制自己的欲念,忠于自己的伴侣,有助于建立幸福的家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杂秽不正的绮语。不妄语就是要避免说假话,即不刻意夸大事实或掩盖实情,这样可以培养我们形成诚实守信的美德,获得他人的信任。
饮酒使人思想迟钝,神志昏乱。在酒精的作用下,一个人可能做出许多粗心、危险甚至不道德的事。凡是能刺激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诸如大麻、鸦片、海洛因、摇头丸等,都属不饮酒戒之范畴。持不饮酒戒,使人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不仅为家庭带来快乐,为社会带来安宁,而且还能促进禅定的修习。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态等。于是,人们开始探讨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但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课题,不同的心理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现在心理学比较认可的心理健康有五条:(1)意志健全、行为协调;(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3)有主观幸福感;(4)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和谐相处;(5)正确认识现实,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情绪稳定、心境乐观。
不邪淫而守礼,自然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
不妄语而诚实守信,自然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不饮酒而清心寡欲,自然能正确认识现实,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从上可以看出,五戒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不谋而合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推论说,佛教戒律对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四)五戒与心理疾病预防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紊乱,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浮躁、不安、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界隔离等如瘟疫般流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滋生出贪污腐化、营私舞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嫖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直线上升;恐怖事件连续不断。在这种社会情形下,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癔病、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我们之所以产生心理疾病,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无非是五欲六尘,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整天胡思乱想。很少有人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忙碌。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即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在欲望的苦海中沉浮,头出头没,备受煎熬。执着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己。
正如《法华经》所言:“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由于一味地执着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
在我们的人性中,贪、瞋、痴是危害我们心理健康的三种主要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助长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由此造成无量无数无边的罪恶,饱受六道轮回之痛苦。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佛就是无上大医王啊!要实现心灵宁静,身心健康,就要遵从诸佛、菩萨、祖师的教导,还要靠自己去实行。对于心理疾病,预防为先,戒律就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能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之舍染取净,没有持戒的基础,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作为佛弟子的基本行为规范,正是着眼于现实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灵重塑。五戒是良医,受持五戒,帮助我们克服贪、瞋、痴的烦恼习气,要求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如果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受持五戒…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