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
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叁)堅固信心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爲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衆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衆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爲什麼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複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禅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诳衆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定後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四)決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禅也好,總要認定一門,蓦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幹,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幹。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沩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參禅好,又參兩天禅。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冤哉枉也。
叁、爲什麼要靜坐
靜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對于身心健康,確爲有益。年老者靜坐,可以減少頭痛腰痛、眼花心亂、血壓高、麻痹症等疾病;年輕者靜坐,可以減少欲念,靜定有智,遇事不太沖動,避免與人爭鬥。所謂血氣未充、戒之在色,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實可從靜坐體得其好處。
靜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有種種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爲身和心兩方面,除身上所發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貪欲、憤怒、憂怖、驕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現象,都叫做心病。靜坐的實踐,可以使我們散亂的心念,逐步歸于凝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不但可以卻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的迷妄,獲得究竟的安樂,所以靜坐的確是最基本的修養法。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兩方面,我們從事修養,固然對身心兩方面,都不可偏廢,而心理每每更能影響生理,譬如:內心有所慚愧,頓覺面紅耳赤;內心有所憂煎,不覺發白貌悴,這是心理的影響于形體。靜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運行優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歸于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現象的健康發展。同時心理既安甯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體氣和平,卻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學說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現象、心的作用和心的變化等等,而對心的本體、心的來源以及安心製心的具體方法,卻終不能有確當的說明。假使通過靜坐,使意識的活動,逐步停止以後,這時心理的靜態,清楚地現前,有利于開發智慧和人體潛能。
我們用叁棱鏡或凸鏡攝取日光于一焦點,便能起燃燒的功能。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後,就發生高度的熱力。無性的物理尚且這樣,何況我們有情的精神力!所以古人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靜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鍛煉術,默坐澄心,將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煉,由精神集中所發生的體上陽和之氣,更有補虛導滯乃至重新組織已壞物體的功能。從前憨山大師多年癰疾,一入定而痊愈,這更是人人具足的“電療術”的高度運用。以上是對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們的無始業習,根深蒂固,正象銅牆鐵壁,更非集中全都心力來化除和廓清不可。學禅的人,一心照顧參究,念茲在茲,舉整個心力集中在一個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頂點,忽然一念頓歇,便能湛然洞澈。從這裏可見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強身體,大之可以明心見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從練習靜坐開始。
我們在人生的曆程中常不免發生種種苦惱,而許多苦惱,大都由思想紛擾,癡迷不覺而來。譬如迷于財物,往往有因盜竊而犯法的苦,迷于愛情,往往有因失戀而自殺的苦。事已過去,還是攀緣計較,自找麻煩;事尚未來,卻先比量分別,不肯放松。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緣故。可見自心放蕩失主,實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轉強,由愚轉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驚濤駭浪中,如如不動,不被苦惱所迫。我們研究學問,完成事業,處理問題,應付變患,也都非定力不辦。
此外,根據佛法的觀點,宇宙間事事物物,無非都是因緣和合所生,雖然幻象宛然,客觀存在,但卻生滅變化,了無實性。我們的肉體,無論如何強固,也終有變壞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須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進而研習佛法,破除對身心等的執著,來轉生死爲涅槃,轉煩惱成菩提,所謂“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們的警惕!
而修定實是解決我們生命史上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
四、祖師大德關于靜坐的開示
又唐六祖惠能大師說:“善知識,何名坐禅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園覺經》雲:“無礙清淨慧,皆因禅定生。”是知超凡越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最爲急務也。”
又論入坐時調身說:“夫初欲入禅調身者,行人欲入叁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爲,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複坐時煩愦,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禅時,須善安身得所。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股齊。若欲全跏,即以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自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叁;若身息調和,一次亦足。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拄著,舌向上颚。次當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偶爾搖動。是爲初入禅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又論入坐時調心說:“何等爲沈相
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爲沈相。爾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沈。何等爲浮相
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製諸亂念,心即安住,則心易安靜。舉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調相。”
五、靜坐的方法
1、靜坐前的准備
(1)、靜坐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末可就在臥室中。窗門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處不宜坐,門能關閉更好,以免別人的騷擾。
(2)、坐時或另備坐凳或就在床上,但總以平坦爲宜,座位上需鋪被褥或墊子,務使軟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應寬松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但在秋冬等寒冷時,兩腿必須蓋好,以免膝蓋受風。
2、靜坐時的姿勢——調身
(1)、靜坐時的兩腿
(a)、靜坐時的兩腿必須盤起來。先將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將右胫扳上來加到左股的上面,這種坐法普通叫做雙盤膝,也叫做雙跏趺;因爲這樣的姿勢,可使兩膝蓋的外側,都緊靠著褥墊,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後的倚斜。不過這種坐法,假使初學和年齡較高的,覺得難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下列第二種方法。
(b)、盤時可隨各人的習慣,或將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將右胫加到左股之上,這種坐法普通叫做單盤膝,也叫單跏趺,比較雙盤膝有些缺點,因爲假使將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右傾斜,假使將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蓋外側必落空,不能緊靠著褥墊,身子易向左傾斜、初學的人,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爲宜,但須注意姿勢端直,能使身體不傾斜,那末功效還是一樣的。
(c)、初學盤腿的時候,必將發生麻木或酸痛,必須忍耐。練習久後,自然漸進于自然。當麻木到不能忍受時,可將兩腿上下交換,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暫時松下,等麻木消失後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聽其極端麻木,漸至失去感覺,此後它能反應,自然恢複原狀,經過這樣階段,幾次之後,盤坐時便不會再麻木了。
(2)、靜坐時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a)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窩降下,所謂心窩降下,就是使橫膈膜松馳。胸內肺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在胸部兩脅間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窩。我們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這是說明心窩沒有下…
《讀詩說禅坐(大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