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詩說禅坐(大慧)▪P3

  ..續本文上一頁降,這時可用下面所說的調心一節、系心臍間或臍下的辦法使橫膈膜松馳,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後自能降下,而得調適。

  (b)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狀,本來叁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所以坐時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勢。

  (c)腹的下部宜寬放鎮定,鎮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靜坐時的兩手

  (a)、兩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兩拇指頭相拄,安放在臍下跏跌之上。

  (b)、假使單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應將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c)、兩手這樣安放,既自然,安適,且最能助長定力。

  (4)、其他

  (a)、頭頸正直,但須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a)、兩耳宜如不聞。

  (a)、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兩眼微開的,這叫做垂簾,大抵坐時易于昏睡的,宜用這個方法。

  (d)、口宜噤閉,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團結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時臀部也可墊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適爲度,並須使腎囊不受壓迫。

  (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因爲身正則氣正,氣正則心也正。

  (h)、坐畢將起,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否則以後坐時,可能會感到煩躁不安)。然後漸漸動身及舒放兩臂,並將兩手搓熱,撫摩面目,然後放足,用手按摩足部畢,緩緩起身。

  3、調息念佛的坐法

  我們平時的心念,頃刻千裏,最難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無從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靜法中淨上宗的念佛法門,實是收攝萬念,最易下手,最爲穩妥的一種方法。這一法門,以深信、切願來執持一句彌陀名號爲綱要,不但下手簡易,隨時隨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學習,而且即淺即深,能圓攝一切法門。若能至誠懇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紛飛,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則一念覺,念念提起則念念覺,久久純熟,自能使煩惱妄想,潛移默化。所以徹悟禅師說:“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假使我們能這樣念得一句彌陀熟,自然生時遠離熱惱,死後徑生安養,不離當念,得大法樂,真是我們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導,苦海的明燈!所以大乘經典隨處贊揚,祖師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來要在一切時一切處,抖擻精神,念茲在茲,假使悠悠忽忽,實難得念佛的實益。爲了使念力容易純熟,在坐中調息念佛,實是一個善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在坐時,心中跟隨自己鼻端的呼吸,來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可在吸時念“阿彌”,呼時念“陀佛”;或呼時念“阿彌”,吸時念“陀佛”。念時的快慢,可隨呼吸的長短,總以不急不緩,聽其自然爲宜。這樣在坐中萬緣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就隨之而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持久練習,心相愈來愈靜,氣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號仍綿綿密密,不散亂,不昏沈,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叁昧經”說:“菩薩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叁昧。”這樣的靜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現前,同時,因調息之故,又能使氣血流暢,體力輕健。此外,若用數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號一句,隨默數一,這樣連續數至十,再從一數起;或連續數至一百,再從頭數起)也是可以的,可隨各人的情況相宜而行。

  淨土宗有十念法門,即連聲念佛,盡一口氣爲一念,此是借氣束心的作用。唐飛錫法師在《念佛叁昧寶王論》中,對隨息念佛,更有明確的說明。他說“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爲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爲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懼于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這正是調息念佛的寶貴提示。

  4、應該注意的幾點事項

  (1)、靜坐的時間靜坐功夫到極深處,本應在日常行、住、坐、臥間,都能寂然凝靜方可,但初學習時,不能不規定時間。靜坐的時間,不論早晨、白晝和晚上,都可以的;不過有工作的人當以早晨起床後和晚上就寢前各坐一次爲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末以早晨靜坐最好。每次的時間,固然越長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長,當根據自己的情況,循序漸進,假使能每次叁十分鍾,逐漸延長到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每日繼續不斷,那末收效便已不小。總之,可以晨坐爲主,晚坐爲副。早起先在床上撫摩上下腹,根據前述練習呼吸的方法,來調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後靜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隨各人的習慣。

  (2)、要調勻飲食我們既有這個身體,飲食的滋養是不可缺少的。飲食入胃,經消化之後,便變成糜粥狀,入到小腸再變成乳狀,經血管吸收後,變成血液滋養全身,可見飲食與生命關系的重大。但若食得過多,胃中不能盡量消化,反必將不消化的東西,排泄到體外,這樣便加重了胃.腸的工作,結果必將氣急身滿,坐時不得安定。假使食得過少,又將發生營養不足、身體衰弱的缺點,對靜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飲食必須調勻,我們一般習慣,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進食時,若覺得胃中微有飽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張“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濃厚,若能素食最好。靜坐在早晨空腹時,最爲相宜,食後約過一小時方可入坐。

  (3)、要調和睡眠我們在日間勞力勞心之後,必須休息,來回複體力。睡眠是一種最長時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時爲宜,過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對于靜坐極爲不利。假使過少,那末體力不得回複,心神必將虛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時,有節製,便可使神氣清明。一般說來,每晚九時至十時間宜入坐,十時以後入睡,六時以後再起坐如果能常常節欲獨宿,這對靜坐的幫助就更大,因爲淫欲不但易使身體疲勞和最易造成心識的昏散悶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習定修慧的人必須注意禁戒。靜坐程度漸深的人,在半夜醒後,便可起坐,坐後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靜坐的功候加深,坐時加久,那末睡眠的時間,便可以漸漸減少,所以有終年以坐代睡的人,但這並不是可以勉強學步的,總以調和睡眠,使不過多過少,最爲合理。

  (4)、要持之以恒初學靜坐時,往往心中反覺苦悶,必須要下定決心,持之以恒,視同穿衣吃飯的不可缺少。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加以克服,不可畏難而退;無論如何忙碌,必須繼續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靜坐的大效。

  (5)、要不求速效靜坐時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兩字的原則。譬如靜坐本來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但這種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頭,在靜坐時也宜摒棄勿念,一切聽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爲靜坐必須日積月累,才能達到身心變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營養相同,一旦過分暴食,反致傷胃,而且心念有所執著,氣血也便不得流暢。所以必須如長途旅行,耐心緩步,終有到達的一日。

  (6)、要一切勿理靜坐時要萬緣放下,一心學習,雖雜念紛飛,只不去理會它,也不去厭舍它,一昧做我的調息或調心功夫,雜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靜。又在靜坐時,兩日合閉,尚可使不見外物,但外界的音響,刺激兩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難處置,這時宜收視返聽,不問不聞,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練習,養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氣概才好。

  (7)、要痛改習氣學習靜坐的人,應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爲,痛改自己的習氣。當貪欲、

  _恚、愚癡、驕慢等煩惱發動時,要和它們奮鬥,逐步克服。只有這樣,才能使靜坐功夫,獲得不斷的進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識,具足佛法的叁歸五戒,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知正見,並進一步的做到離欲清淨,更是修正禅定、發實智慧的必要條件。

  (8)、可能發生的現象靜坐日久,身上往往會生顫動和發熱的感覺,腦部也常常會有霹雳般的震動象現:心裏方面,有時也可能影現種種幻境。一些現象,因各人的體質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強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靜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發生這些現象的,同時,這些現象的發生,並沒有什麼神秘可說,不過是由于靜極而定以後,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反應的緣故。學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無實性,當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執著,否則將會誤入歧途,而障礙正定的修持。

  六、慧遠修禅放牛說

  在宋朝年間有一位禅師慧遠講過修禅的一些方法,師兄可以做個參考:他把修禅比喻爲放牛,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初放”,就是說第一次放牛,因爲不懂得放牛的方法,所以容易心猿意馬,牛會不聽話,到處亂跑,並吃莊稼。這時就要用木頭穿過牛鼻子,用繩子捆綁起來(這裏的牛指的是你的修煉的心)。這時你因該遵守規則,認真學習坐姿和調整內心,這裏就講到要你學習盤腿靜心,從形式上學習調整自己,以外至內。盤腿有單盤和雙盤兩種,當然現在也有不受規矩的散盤。單盤是盤腿坐下,將一條腿放在另外一條腿的上面,然後身體坐正,雙眼微閉,默念或誦唱你學習的經典或者冪想。雙盤則是雙腿互相交叉上盤,將足部互相放在大腿上,足心向上。因爲初學坐禅,非常容易心猿意馬,容易分心,不會集中精力念經和冪想,這時由于盤腿非常酸痛,就很快不時將你從狂亂的思維裏拉到現實中來,你才會發現自己正在亂想,可以從新調整自己的思維。我以前一心就想賺錢,一靜坐就想到明天應該怎樣怎樣去和顧客談判,然後想到自己大把的鈔票進帳,笑得合不攏嘴,完全忘了自己正在坐禅修行。這就是我初學經常遇到的事情。後來學習盤腿之後,雙腿痛的非常難受,就容易想到自己修行的艱難了,這樣才慢慢把心收回來,回到正在念誦的《金剛經》上來。那時每天只能坐最多半個小時。

  “初馴”,經過一段時間的艱難盤腿修行,慢慢的習慣了盤腿的姿勢,覺得非常舒服,一盤腿就容易進入冪想的狀態,這時對佛法的領悟也在冪想中進一步提升了,能夠控製自己狂亂的心意了。就像野牛經過一段時間艱苦的調教,終于有了馴服的現象了,但是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因爲一旦放開繩子,牛就會亂跑,還會危害莊稼。就會出現非常平靜的心態,內心從內而外開始露出自然的微笑,即所謂“佛欣”。這時每天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坐半個小時。這時一個“精進”階段,寺廟有“大雄寶殿”,殿前往往有兩頭雄獅。這是告訴人們要像雄獅一樣勇猛精進,不懈的向更高的階段前進,所以取這個名字。

  “意放”,牛經過訓練,終于可以放開繩子讓它任意吃草而不會危害莊稼了,牧人只要用眼睛關照它就可以了。這時心意已經可以收放自如了,所以這時的修煉高僧就會不再拘泥于坐禅的形式了,還有的人會告訴你根本不需要坐禅了,這時行立坐臥都是參禅,完全無爲而坐了。可是世間往往很多人就拿這時高僧的話作爲至寶,認爲不需要艱苦坐禅就可以到達高境界,這真是世人數百年來對禅的誤解呀,他們不了解整個坐禅的過程,而拿這個修煉過程中的狀態來解釋禅道,真是誤人子弟呀。如果你經過以上修煉而達到了不需要坐禅就能領悟高深禅道,一笑山人合十祝福你。

  “兩忘”,牛已經完全了解了牧人的意思,和牧人心意相通,兩者遊于田野自然親和,達到物我兩忘,牛忘了主人,主人也忘了牛,兩者一體心意。這就是修行的高境界了————“無”。講到這裏,我又不得不痛心的說現在的人,明明不了解“無”的道理,卻要拿已經領悟“無”的高僧的話來爲自己辯解。比如有高僧說“佛法不是佛法,不要去學了”,“無就是佛法”,“你不要坐禅,更不要拘泥形式”。這時因爲他已經達到了高境界,所以可以完全放開佛法了。《金剛經》裏說佛法不過是一條船,當我們已經過河了,就應該丟掉佛法了。

  但是,我們當中往往很多人沒有過河就已經丟掉了佛法了,處于這樣的狀態而不自知,我無話可說,即使佛在,佛也無話可說了。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沒有窮盡的。對某一事物,假使我們能虛心地不斷地加以鑽研,便會發現其存在的真理。靜坐也是這樣,有它一定的理論基礎,假使我們能認真地實踐,對體力、智力、和定力的培養和鍛煉,必將得到一定的收獲,從而轉苦悶爲安樂,轉清極爲積極;同時也必將有助于任繁劇、愛勞動和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爲人民、爲衆生而服務,來充實我們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有志之士,又何樂而不爲呢?

  這裏必須特別指出的,靜坐雖可促使身體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時的利産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體雖有夭壽強弱的不同,但終必朽滅。《圓覺經》說:“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人。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因此,學靜坐的人,如能由淺入深,進而學佛,從“轉迷爲覺”的根本上著眼,才是究竟解決的辦法。應該指出,佛學是大無不包,細無不舉,世出世法,圓融無礙,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極詳盡的發揮。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滅、道的四谛;它的行持法則,是戒、定、慧的叁學。假使人們能學習佛法理論,結合實踐。從嚴持戒律,防惡生善做起,來逐步産生真實的無漏禅定和智慧。上求下化,行願無盡,自能脫無始流轉的大苦,證常樂我淨的真理。因此,我們說,佛法才是究竟的歸依之處!

  

《讀詩說禅坐(大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