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b)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c)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静坐时的两手
(a)、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跌之上。
(b)、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c)、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4)、其他
(a)、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a)、两耳宜如不闻。
(a)、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d)、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h)、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3、调息念佛的坐法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千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静法中净上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愿来执持一句弥陀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而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恳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则一念觉,念念提起则念念觉,久久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彻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死后径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祖师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或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此是借气束心的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这正是调息念佛的宝贵提示。
4、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1)、静坐的时间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方可,但初学习时,不能不规定时间。静坐的时间,不论早晨、白昼和晚上,都可以的;不过有工作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末以早晨静坐最好。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假使能每次三十分钟,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每日继续不断,那末收效便已不小。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随各人的习惯。
(2)、要调匀饮食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入胃,经消化之后,便变成糜粥状,入到小肠再变成乳状,经血管吸收后,变成血液滋养全身,可见饮食与生命关系的重大。但若食得过多,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必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工作,结果必将气急身满,坐时不得安定。假使食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缺点,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我们一般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进食时,若觉得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相宜,食后约过一小时方可入坐。
(3)、要调和睡眠我们在日间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来回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假使过少,那末体力不得回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九时至十时间宜入坐,十时以后入睡,六时以后再起坐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坐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后,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静坐的功候加深,坐时加久,那末睡眠的时间,便可以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以勉强学步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合理。
(4)、要持之以恒初学静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的不可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如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5)、要不求速效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字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勿念,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也便不得流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6)、要一切勿理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心学习,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昧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又在静坐时,两日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才好。
(7)、要痛改习气学习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习气。当贪欲、
_恚、愚痴、骄慢等烦恼发动时,要和它们奋斗,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识,具足佛法的三归五戒,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知正见,并进一步的做到离欲清净,更是修正禅定、发实智慧的必要条件。
(8)、可能发生的现象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生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象现:心里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种种幻境。一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反应的缘故。学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实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碍正定的修持。
六、慧远修禅放牛说
在宋朝年间有一位禅师慧远讲过修禅的一些方法,师兄可以做个参考:他把修禅比喻为放牛,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初放”,就是说第一次放牛,因为不懂得放牛的方法,所以容易心猿意马,牛会不听话,到处乱跑,并吃庄稼。这时就要用木头穿过牛鼻子,用绳子捆绑起来(这里的牛指的是你的修炼的心)。这时你因该遵守规则,认真学习坐姿和调整内心,这里就讲到要你学习盘腿静心,从形式上学习调整自己,以外至内。盘腿有单盘和双盘两种,当然现在也有不受规矩的散盘。单盘是盘腿坐下,将一条腿放在另外一条腿的上面,然后身体坐正,双眼微闭,默念或诵唱你学习的经典或者幂想。双盘则是双腿互相交叉上盘,将足部互相放在大腿上,足心向上。因为初学坐禅,非常容易心猿意马,容易分心,不会集中精力念经和幂想,这时由于盘腿非常酸痛,就很快不时将你从狂乱的思维里拉到现实中来,你才会发现自己正在乱想,可以从新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以前一心就想赚钱,一静坐就想到明天应该怎样怎样去和顾客谈判,然后想到自己大把的钞票进帐,笑得合不拢嘴,完全忘了自己正在坐禅修行。这就是我初学经常遇到的事情。后来学习盘腿之后,双腿痛的非常难受,就容易想到自己修行的艰难了,这样才慢慢把心收回来,回到正在念诵的《金刚经》上来。那时每天只能坐最多半个小时。
“初驯”,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盘腿修行,慢慢的习惯了盘腿的姿势,觉得非常舒服,一盘腿就容易进入幂想的状态,这时对佛法的领悟也在幂想中进一步提升了,能够控制自己狂乱的心意了。就像野牛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调教,终于有了驯服的现象了,但是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因为一旦放开绳子,牛就会乱跑,还会危害庄稼。就会出现非常平静的心态,内心从内而外开始露出自然的微笑,即所谓“佛欣”。这时每天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坐半个小时。这时一个“精进”阶段,寺庙有“大雄宝殿”,殿前往往有两头雄狮。这是告诉人们要像雄狮一样勇猛精进,不懈的向更高的阶段前进,所以取这个名字。
“意放”,牛经过训练,终于可以放开绳子让它任意吃草而不会危害庄稼了,牧人只要用眼睛关照它就可以了。这时心意已经可以收放自如了,所以这时的修炼高僧就会不再拘泥于坐禅的形式了,还有的人会告诉你根本不需要坐禅了,这时行立坐卧都是参禅,完全无为而坐了。可是世间往往很多人就拿这时高僧的话作为至宝,认为不需要艰苦坐禅就可以到达高境界,这真是世人数百年来对禅的误解呀,他们不了解整个坐禅的过程,而拿这个修炼过程中的状态来解释禅道,真是误人子弟呀。如果你经过以上修炼而达到了不需要坐禅就能领悟高深禅道,一笑山人合十祝福你。
“两忘”,牛已经完全了解了牧人的意思,和牧人心意相通,两者游于田野自然亲和,达到物我两忘,牛忘了主人,主人也忘了牛,两者一体心意。这就是修行的高境界了————“无”。讲到这里,我又不得不痛心的说现在的人,明明不了解“无”的道理,却要拿已经领悟“无”的高僧的话来为自己辩解。比如有高僧说“佛法不是佛法,不要去学了”,“无就是佛法”,“你不要坐禅,更不要拘泥形式”。这时因为他已经达到了高境界,所以可以完全放开佛法了。《金刚经》里说佛法不过是一条船,当我们已经过河了,就应该丢掉佛法了。
但是,我们当中往往很多人没有过河就已经丢掉了佛法了,处于这样的状态而不自知,我无话可说,即使佛在,佛也无话可说了。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对某一事物,假使我们能虚心地不断地加以钻研,便会发现其存在的真理。静坐也是这样,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假使我们能认真地实践,对体力、智力、和定力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得到一定的收获,从而转苦闷为安乐,转清极为积极;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任繁剧、爱劳动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志之士,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静坐虽可促使身体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时的利产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体虽有夭寿强弱的不同,但终必朽灭。《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人。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学静坐的人,如能由浅入深,进而学佛,从“转迷为觉”的根本上着眼,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应该指出,佛学是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极详尽的发挥。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灭、道的四谛;它的行持法则,是戒、定、慧的三学。假使人们能学习佛法理论,结合实践。从严持戒律,防恶生善做起,来逐步产生真实的无漏禅定和智慧。上求下化,行愿无尽,自能脱无始流转的大苦,证常乐我净的真理。因此,我们说,佛法才是究竟的归依之处!
《读诗说禅坐(大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