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與和諧美好生活
清淨
和諧、美好、幸福與和平是人類永恒的憧憬,然而在往昔的歲月裏,戰爭、瘟疫、海嘯、地震、洪澇、旱災、饑荒,還有恐怖主義的煙塵,太多的苦難與悲劇一次次地侵害著人類的家園,也擾亂了人們美好的夢想。而這一切痛苦的重要根源,是人類自身因爲缺乏慈悲利他的心懷而導致的錯誤觀念與行爲。
佛教認爲,大慈的意思是把歡喜快樂的因緣給予衆生,讓一切衆生得到真正的幸福安樂;大悲的意思是把離開痛苦煩惱的因緣給予衆生,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1]慈悲是覺悟的來源和要素,也是覺悟行爲的中心。佛教的大慈悲與大智慧,不二雙運于大乘佛教的根本菩提心之中。當我們的慈悲行變得圓滿和周遍一切時,我們自心中本具的佛性種子必將莊嚴地開花成佛。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雲: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2]在當今世界上享有盛譽、廣受推崇的《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著)中多處闡述:慈悲的最深意義,是心性的自然光輝,也是從智慧心産生的善巧方便;慈悲是一顆如意寶珠,它具有療效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3]
慈悲是真正對人對己都有利的,利益社會和衆生就是在真正地利益自己。這在佛典中多有論述。如:
“慈能除斷忿恚根栽,慈能永滅一切過失。慈能超越熱惱所侵,慈能生長身語心樂。”
(《大寶積經》)[4]世間一般人追求的都是自己的私利,但是即使他們的目的是想要廣泛地利益自己,實際上還是要通過利益他人的方式才能順利有效地實現。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勝利道歌》)[5]
無始劫來只爲自己的利益和貪欲打算的凡夫俗子,生死輪回中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現在仍是一個福德淺薄的障重凡夫。而十方諸佛無量劫宋發大慈悲心精進利益一切衆生,現在已是福德智慧圓滿的最尊貴的天人師,爲人天禮敬和尊重供奉。從二者的巨大差別,我們就可以看出慈悲利他的利益和重要性。
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見到,一個人若是慈悲爲懷,與人爲善,樂于助人,別人也就會願意幫助和成全他。如果一個人所從事的事業,對他人、社會都真正有利益,這個人會漸漸受到他人與社會的尊重與擁戴,這個人的事業也比較容易成功發達。絲毫不想去利益他人和社會,卻只期望能索取到名利好處,這樣的思路和邏輯,是不符合人生正道的,這樣的人,也不容易取得成功。
一個有智慧的覺悟的人,應常行利他:“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乏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大方廣佛華嚴經》)[6]“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修心八頌》)[7]“菩薩所行,不求恩報;受恩之處,常思反報。善男子,一切衆生,常求自利;菩薩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優婆塞戒經·義菩薩心堅固品》)[8]。
佛陀以其洞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在被尊崇爲“諸經之王”、博大精深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清淨美妙的實相和本來面目,和終極究竟意義上的“常、樂、我、淨”。萬象森羅的大幹世界都處在珠光疊映的華嚴帝網重重無盡的緣起互融互攝之中。人與宇宙萬物,有情衆生與無情世界,個體存在與叁千大幹世界,一朝風月與無盡的時空之流,億萬年的滄海桑田與亘古如斯的花開花落,一粒微塵與無量無數的佛國莊嚴刹土,紛繁的現象與空寂的本體……都在佛陀智慧光芒的照耀下,呈現出和諧圓滿、圓融無礙、互即互入、空明美妙的境界。
運用《大方廣佛華嚴經》法界無盡緣起的智慧,對宇宙萬物互即互入、圓融無礙的本性進行深入地觀察和覺照,會很大地有助于喚起和培養我們心性中本具的慈悲利他的心懷,幫助我們用慈悲、理解、柔和的心懷來對待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從而幫助我們擁有和諧、美好、健康的心靈與生活。
而如果我們念念只爲自己的個人利益謀劃、著想和奮鬥,因其狹小的心量,一般很難有什麼大的作爲,並且必定會被無盡的煩惱牽纏不斷。若是有無邊寬廣的慈悲利他情懷攝持,則走的會是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的光明大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
自古以來,一直都有著難以計數的佛教聖者和修行人,爲了實現偉大的利益一切衆生的慈悲心願,堅定地走在光明的覺悟之路上,爲人類與世界的和諧美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直到今日,這個偉大的傳統依然在這個世間延續著,並且對當今社會中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有著普遍的困惑和迷執的人們,有著很好的啓示作用。
因爲我們不能走出那個狹隘的自我,所以痛苦。慈悲利他教人學會的,是與他人、與社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本來智慧與方便,能極大地有利于將陷落和禁锢于私我的小圈子裏的殘缺的靈性解放出來。宇宙萬物都是因緣相關的存在,我們要想收獲美好、幸福和安樂,首先必須要播種美好、幸福和安樂的種子。對他人和社會的索取並非生命的本真意義;
以慈悲柔和的心懷無私地體諒、關愛和幫助他人、利益社會和衆生,會使我們的生命煥發出更加恒久美麗的光彩。
在現代社會,人類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此起彼伏的大小戰爭、足夠毀滅人類和地球很多次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越來越有全球化趨勢的各種瘟疫、頻繁發生的各種自然界的災害……,都與人類因爲缺乏慈悲利他的心懷而造作的惡行息息相關。
在當今的世界,人們因爲缺乏慈悲利他的心懷,爲了滿足私我的欲望、利益與權位,人與人之間不肯同情協助,不肯爲他人的幸福安樂著想,反而千方百計地薄人厚我,損人利己,相互嫉妒、诋毀和怨恨,親情溫暖也在不斷地流失。社會因爲缺乏慈悲,利益不同的集團相互爭名奪利,不同的民族和種族之間相互敵視和仇恨,不肯相互關懷照顧、和衷共濟,認爲對方妨礙了自己的利益,就不擇手段地侵犯對方,甚至殘忍地致對方于死地。人心的貪婪、暴戾與仇恨,蔓延到國際,則國與國之間不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反而紛爭不休,以強淩弱,日新月異地發展殺人武器,甚至發動殘酷的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和慘絕人寰的大規模戰靈也帶來難以磨滅的巨大創傷。
佛陀以其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告訴我們:“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人類要想得到真正的和諧與幸福,世界要想實現真正的和平,必須從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開始。殘暴、嗔恨、報複和傷害,最終帶來的只會是自己幸福快樂的毀滅,而廣博的慈悲心能幫助我們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真正的和平與安樂絕不可能依賴殺傷力巨大的槍炮、生化武器、核武器來獲取,實現和平與幸福的根本保證在于我們能擁有一顆柔和、充滿慈悲與愛意的心。當我們的心中洋溢著慈悲時,這個世界就已經因爲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祥和、更溫馨、更美好。
佛言: “修百世方可同舟”,我們的生命之流,
已經經曆了無法計量歲月的久遠劫,一切衆生在過去世中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都曾對我們有過非常深厚的慈愛和恩德。我們今生今世能相遇相識都是很有緣的。在這個彌漫著痛苦與不安的時代,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慈悲的關懷,世上有太多的苦難,需要我們付出真誠的愛心。我們真正應該以一顆慈悲、感恩、柔軟、包容的心,來對待芸芸蒼生和這個世界:
“在仇恨的地方播下愛,在傷痛的地方播下寬恕,在懷疑的地方播下信心,在失望的地方播下希望,在黑暗的地方播下光明,在悲傷的地方播下喜悅,……祈求您成全我的願望,讓我安慰別人,而不求被安慰;讓我了解別人,而不求被了解;讓我愛別人,而不求被人愛;我們因付出而領受,我們因寬恕而獲得寬恕,我們因死亡而獲得永生。”[9]。這樣的慈悲心,能夠讓誠心幫助人者的生命充滿力量和高尚美好的意義與價值。也正是這種對世界萬物的博愛與悲憫,這種人類最高貴仁慈的行爲,幫助人類征服了生命的種種艱難困苦而得以溫馨和諧地生存和延續。
在現實生活中,立足于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能夠幫助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弱點,建設和諧美好的生活。以慈悲之心待人,則人與人之間誠信友愛,相互關心支持,家庭和睦,生活和美,並且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得老有所養,幼有所護,孤貧、殘疾、災民等弱勢群體都可得到關懷和幫助。以慈悲之心待社會,則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風尚良好,公平正義,不同種族和民族之間團結合作,國泰民安。國際之間以慈悲之心相待,則不同信仰、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國家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同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
而以物我一體的慈悲心懷來善待動物的生命,能幫助啓發人們內心本自具有的仁慈與善良、和對萬物生靈的尊重與愛,促使人類的生活增進和諧、平安與吉祥。衆多佛教典籍中都有記載,殺生是非常嚴重的罪惡,其果報是很可怕的。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雲:
“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10]慈壽禅師偈雲:
“世上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劫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 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11]願雲禅師詩雲:
“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 且聽夜半屠門聲。”””
然而很多人因爲不明白因…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與和諧美好生活(清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