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叢林基本製度
慎言
叢林最初是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禅林,中國禅宗從曹溪慧能後,四傳至于懷海,百余年間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處。到了唐貞元、元和間(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處,修禅辦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禅衆聚處,尊卑不分,于說法住持,未合規製,于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禅居,此即叢林之始。
叢林建立以後,百丈禅師又根據佛教律儀和叢林實際創製了百丈清規。百丈清規後經過曆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傳久遠的叢林製度。本文現對叢林的基本製度分別作一介紹。
一、挂單與安單
“挂單”與“安單”是我國漢傳佛教中經常習用的名詞。“挂單”是指我國漢傳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過具足戒的比五,爲了悟道求法,常常遍行天下,遊曆各地寺院,求學于諸高僧大德。佛教中將他們到雲遊地佛寺中借宿稱爲挂單。與挂單相應的是“安單”。所謂“安單”就是指雲遊僧參訪到心儀已久名山古刹之後,要求在該古刹常住下來,寺院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考察,確認討單僧人符合入住的條件,便會允許其入住下來,這一過程稱爲“安單”。本文現分別對兩者分述如下:
1、挂單
從古到今,每個時代都有許多僧人爲了探求佛法的真谛,常常不畏艱辛到各大名寺古刹參訪善知識。這些行腳雲遊的遊方僧到寺暫住,目p稱之爲“挂單”。“單”,指寺院僧堂東西兩序所錄的寺中僧衆名單,平時寺中僧人的衣缽就挂在名單下的鈎子上,行腳僧入寺,要在東西兩序牆壁上貼上名字,並把衣缽挂上,這就叫“挂單”。“挂單”也稱爲“挂搭”、“挂錫”,“搭”亦指衣缽,“錫”指行腳僧隨身攜帶的錫杖。一般行腳僧入寺暫住,也要把錫杖挂在名單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說:“西域比丘,行必挂鈎,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處,故雲挂錫。”但後來寺院的“挂單”,已漸漸失去原來的挂衣缽之意,而僅有入寺暫住之意了。
凡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腳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挂單”。但一年十二個月中,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可以挂單,每年從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結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開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結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開始)的這六個月,是雲遊求學期。只有在這六個月裏,比丘才可以離開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訪他寺,尋師參道,各個寺院也只有在這六個月裏才接待前來“挂單”的行腳僧。
現代的雲遊僧,如果想暫住某寺,就可向寺方要求挂單。在挂單時,如果是想挂單幾天,就說:“打擾常住。”想留下來參學,則雲:“親近常住。”挂單時要按以下程序進行:先至客堂挂單,人往東邊凳子坐,衣單放在西單門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來問候,辦資料,之後通知知客師。知客師穿著大袍由房間出來,到門口看一看可有衣單,隨後即走回門內東單椅子處,此時學人要機警起身,向上,“頂禮知客師父”。知客師答:“問訊。”參僧即問訊,知客師坐下,參僧也隨之坐下。知客師問話:“從何來
”“上下何名
”“來作什麼
”此時不可以答上X下X,要直稱自己名XX。若是要長期留下,即言:“親近常住。”若爲短期數日,即言:“打擾常住挂單。”
知客師檢閱戒牒。送單:“禮謝知客師父”。
由茶房、侍者帶至雲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師會在此請挂單者先禮佛叁拜,再“頂禮寮元師父”畢,寮元師喊:“送知客師回寮。”此刻學人要跟前叁、四步至門檻目送知客師,直至不見身影才轉頭,再聽寮元師父的吩咐,交待事項及日課行程。。
若是親近常住者,寮元會將其詳細的資料送至常住,由常住爲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當清衆學規矩。來曆不凡者,通常半年後即由清衆升做悅衆,漸漸成爲綱領職事,若是一般領行單者,就不一定要經禅堂訓練。
2、安單
“安單”,是指行腳僧在寺中挂單已久,希望正式成爲寺中的一員,以便在寺中長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衆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也認爲可以與之共住,這樣,就要爲行腳僧舉行“安單”儀式。
安單,對于行腳僧來說,意味著他從此不再作爲寺院的客人暫居寺內。對于寺院來說,則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故“安單”儀式要比“小挂單”正規,古板。
“安單”儀式過程,與“小挂單”不少相同之處,如亦需由侍者發榜,堂司根據報榜,請行腳僧用茶,在用茶之後,檢驗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單者要在參頭帶領下,從前門右手依次進入禅堂,走至聖僧像前,排成一列,燒香供奉,大展具叁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來站立之處,等待維那將度牒或戒牒發還大家。發完之後,維那即向諸寮發送報榜,榜上寫明姓氏、時間、籍貫、年齡及出家師父姓氏、受戒名稱、地點等等,並注明白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單”儀式舉行之後,行腳僧就失去了行腳僧的身份,而正式成爲寺中一名清衆了。不過,新安單的僧人習慣上還要舉行一次“謝安單”的答謝會,會前,新安單者需出榜報衆:
新歸堂兄弟來日粥罷,詣方丈謝挂單。今X月X日,侍司XX報。
答謝會多在法堂舉行。堂中要莊嚴地設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幾爐瓶燭臺,請出住持,屢謝屢拜,並再叁謙恭地表示對自己能于寺中安單感到莫大榮幸。而住持在“謝挂單”之後,還會特地爲新安單者請茶。
現代叢林的安單程序比古代簡便,要求討單的僧人在經過寺方…“定期限的考察(考察期通常爲叁個月或半年),對表現比較好的給予安單。安單前,寺院主要領導通常會開會對該僧人的表現作出評價,在得到大衆認可後,方丈和尚便會通知客堂爲安單。客堂接到通知後,會爲該僧安排房間,挂單僧即可從雲水堂搬出,成爲寺院正式的僧人。寺院也會安常住的標准爲其發放單資。
與古代的清規相比,當代很多寺院的挂單和安單程序已經大大簡化。不過,曆代的祖師按照叢林清規宋製定這些製度都有其時代意義,我們不能因爲時代的變遷對祖師所製定的繁瑣儀式妄加指責。相反,認真研究祖師所製定的嚴謹製度對我們的修行具有——定的指導意義。
二、請銷假
佛教有完整的請銷假製度,佛寺中的僧人,上至方丈和尚,下到一般清衆,凡有事外出或因生病等不能參加寺院的日常佛事活動,應向寺院請假,假期結束,還要銷假。
請假的類別。有香假、殿假、坡假、暫假、長假、事假、病假、參假、私假、公假等。現以請假外出爲例,說明請消假的程序:佛門中的請假、告假、消假,除了要先在殿堂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或消假外,應向住持和尚及知客禀告。
請假外出的僧人,假期結束回寺後,應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銷假,次至師父處頂禮銷假。
叢林中,大和尚外出也一定要向知客(客堂)請假,由侍者代勞,向知客師說:“大和尚請假至〇〇。”知客聞言要立即回道:“給大和尚送駕。”
大和尚因事外出,全寺僧衆應齊集大雄寶殿,由維那敲磬雲:“大衆師排班向上給大和尚送駕,禮佛叁拜。”大衆叁拜畢,然後大和尚呼:“給大衆師父告假,禮佛叁拜。”大衆一齊叁拜結束。
大和尚外出回來時,全體僧衆當穿黃海青,齊集山門口列隊迎接。然後跟隨大和尚到大殿禮佛銷假。銷假儀式也是由維那敲磬雲:“大衆師排班向上,給大和尚接駕,禮佛叁拜。”叁拜結束後,大和尚再呼:“給大衆師父銷假,禮佛叁拜。”全體僧衆一齊禮佛叁拜結束。
叁、請退職
請退職製度是佛門中的一項基本製度。請職則是于期頭、期尾時的人事調動,代表任期圓滿,要向住持辭職;圓職即指任期圓滿了要請職或再任一期。圓職有二義:職務圓滿到期(任期之內做完,圓滿要辭職);圓滿到期,可以請調,但獲常住欣賞肯定,要其再續職留任,也稱爲圓職。職務調動時,任期圓滿的序職者須向方丈和尚請辭,列職者則向客堂請辭。因此過去叢林中,每當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師在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參上座,各位執事師父,學人有話打諸位的閑岔,今天有叁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規,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將屆滿,應該依祖訓向住持請辭。”請辭後,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召開會議,詳分序、列職者,經長老通過,送至客堂,客堂則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叁、十四日,大和尚先請圓職者吃飯,委任其下一期繼續原有的職務,亦即不調動。未圓職者,經大和尚協調安排新職務後,大和尚也會擇期請請職者吃飯。在此期間,約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張貼挂牌:“奉和尚命,請XX法師爲堂主兼副寺;請XX法師書記兼糾察”等等,挂牌以後,當天交接,次日上任。這就叫做“期頭期尾”、“請職圓職”。古代叢林,凡組織系統嚴謹的寺院,其人事製度有所謂“四十八單”執事。四十八單又分爲序職、列職二種;序職有職無權,列職則有職有權。序職,代表的是道德、學問、階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長于道德修行者擔任,雖然有名、有職,但無實權;列職,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職務,握有實權。
依傳統規矩,新任知事(掌管僧衆雜事、庶務之職務)須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禮拜說道:“某等乍入叢林,諸事生疏,過蒙提拔,下情不勝恐懼之至。”事後,堂司行者(維那之下,掌諸雜務之役僧)也會高聲呼:“大衆禮賀新知事。”大衆頂禮一拜之後,又呼道:“新知事禮謝大衆。”
出家爲僧,大多抱持爲法而來的心態,無論擔任何種職務,只求盡心盡力奉獻常住,因此,職務或上或下的調動,都能以平常心視之,從而在和平的請職圓職儀式中莊重完成。
四、普請
普請是叢林中令大衆從事雜務勞役。俗稱出坡。如佛誕日摘花、曬藏、平時的灑掃、搬柴、摘菜等,皆…
《中國古代叢林基本製度(慎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