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以人爲本的意思。而人最重要的無疑是“心”,這也正是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一主題的意義所在。
正如葉小文先生所說:
“佛教是最重視“心”的宗教”〔4〕,強調“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正是佛教的獨特貢獻。今天我們要弘揚的是禅宗的優秀文化,它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甯人和。在目前紛繁複雜、五彩撩人的社會上,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實在是很不容易的。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各種誘人的欲望紛至沓來,金錢、美女、地位、名利等等,無時不在向你招手。人們稍不留神,就會掉下陷阱,不可自拔。傳媒不時揭露的貪官,就是在各種欲望的誘惑下栽倒的。也正因此,保持內心世界的甯靜,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這一點,正是佛教的優勢所在。
上個月我在湖北的弘化禅寺和四祖、五祖寺參觀考察中對此體驗很深。遠離喧囂的都市和紛擾的社會,在嚴格的儀軌和戒律的約束下,不管嚴寒酷暑,堅持每天淩晨4:30分起床做早課,在晨曦中迎來每一天。至晚19:00時做晚課,至21:00時就寢。僧人們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僧衣袈裟,住的是四、五人一間的寮房,房內甚至沒有電視,更不要說空調了。我們這些在紅塵中生活的人,自然十分感佩于他們清心寡欲的境界。而如此清貧簡樸的生活,竟是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進行著,也許他們的一生就要這樣度過,實在需要很強大的精神和堅定的意志才能做到。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堅定信念,守一不移,忠于理想,戰勝邪念,和諧社會的構建不就可以指日而成了嗎
禅宗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優秀成果,而且也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推手。就以促進人的自覺精神而言,它就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第一,可以提高人的覺悟。覺悟,首先表現在人對自己的認識。例如,自我在社會中處于何種地位
個人如何去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
生命怎樣才能更有意義等等。這類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而且是必須回答的。我們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讓人性得到全面的發展。弘揚禅宗優秀文化,就可以自覺地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導航個人在前進道路上的正確方向,盡力把自己融入社會、融入時代、融入世界,促進個人和他人以及全人類的共識和合作,爲建立世界“共和”,奠定一個最根本,也是最深厚的基礎。
第二,可以改善人的情感。人是有情感的,而且這種情感十分豐富。弘揚禅宗優秀文化,就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的情感。佛教強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十分重視奉獻精神。今天的社會,在人的情感上還存著不少邪惡的東西。例如,由貪婪而導致的掠奪,甚至是殘殺,不僅在能源世界隨處可見,而且還扮演著把人類推向戰爭的惡魔。用理智去戰勝邪惡,佛教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爲以慈悲爲懷,強調奉獻的智慧靈光,是有可能去喚醒那些已經走火入魔者的良知的,或者至少在道德上可以敲擊他們迷途知返的警鍾。本著一切無我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去真誠地、平等地、無條件地關懷一切衆生,不分種族,不管國界,像赤子那樣的愛護他們,曉之以理,功之以情,讓全人類和諧地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中。
第叁,可以淨化人的心靈。人之生,本是性善的。然因社會存在著邪惡,“性善”的心靈也會沾染上邪惡。更爲可怕的是這種沾染的過程是不知不覺和無孔不入的。這就需要人們去自覺地抵製、克服和戰勝這種沾染,從而達到心靈的淨化。禅宗優秀文化的弘揚,有助于我們做到這一點。佛教認爲,衆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只要“安心”、“修心”,而且“守一不移”,堅持不懈,就能達到目標。人都是有理想的,心靈的汙染也不可怕,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由于認識到人的心靈的被汙染,而且這種汙染是不利于個人人格發展的,所以強調要有理想,用堅定不移的信仰去淨化心靈,在這一點上,佛教有著用武之地。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大力倡導禅宗文化,發揚其對衆生的吸引力,可以達到淨化人的心靈,蕩滌貪欲,促進不良社會風氣的徹底轉變。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擔負的曆史使命。而弘揚禅宗的優秀文化,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叁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昭示我們:先進文化的弘揚,對于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今天的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地球村,各民族在和諧的口號下友好地相處。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正如政治上的一超多極正在逐漸消解那樣,文化上的歐美中心也在變化。東方文化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佛教本從印度出發,目前卻是以中國爲中心,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曆史進程,尤其是和諧世界的願望在全世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它的走向全人類也正在成爲現實。在此種形勢下,如何弘揚禅宗的優秀文化,更加需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綜觀曆史,世界上有叁次文化中外大交流的時期。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二次是隋唐時期。第叁次是明清時期。它們基本上都是以外域文化的輸入爲主,從而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前進。而現在正是世界曆史上出現的第四次中外文化大交流的時期。在當今時代,隨著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決策,“和諧世界”的思想也在全世界流播。在這一曆史進程中,佛教禅宗的優秀文化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心”開始的和諧思想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由于我們國際地位的提高,東方思想的結晶——佛教優秀文化也正受到全人類的注目。在構建世界和諧社會中,它正在成爲全人類普遍接受的優秀文化。這也就是說,在第四次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中,佛教由中國流播全世界,正在成爲一股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我們擔負的使命是神聖而光榮的。
注釋:
〔1〕1933年秋,太虛大師曾在漢藏教理院作過題爲《中國佛學特質在禅》的學術報告。該文現收入《太虛大師全集》,又見於張曼濤主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卷,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此條注文轉引自宗舜、文正義《論禅宗與念佛》一文,發表于《中國禅學》第1卷,河北禅學研究所主辦,北京:中華書局,2002,p255。
〔2〕參見楊曾文: (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p31。
〔3〕關于這一問題,可參閱筆者另文:
《早期禅宗思想之我見》,發表于今年11/24-27日于武漢華中師大召開的“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的學術討論會,後輯入討論會主辦者所編之論文集。
〔4〕葉小文《和諧世界,從心開始》,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第4頁。
《弘揚禅宗思想,構建和諧社會(張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