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之真心與妄心辯(昌蓮)

  念佛之真心與妄心辯

  昌蓮

  淨土法門乃如來徹底悲心的流露,是末法衆生欲于現生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可謂是如來一代時教中之極談,是衆生成佛之捷徑、諸佛度生之要道,教海之磁南,修行之關鍵。由是千經並闡,萬論均宣,往聖前賢,人人趨向。永明延壽禅師“四料簡”有明文曰: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則說明,末法鈍根衆生舍此淨土一法,欲于現生成辦末後大事則無有是處。

  淨土法門以其簡單易行,用力少而得速效的特點,千百年來贏得了人們的青睐。然諸經論所示之淨土行門則千差萬別,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雖則一一行成皆生淨土無疑,但如上之行法泛泛悠悠之人亦是難以勝任,惟有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世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藕益大師稱贊曰: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只要行人“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具足信願,持佛名號”,則定生西方,高預海會。可是時至今日,修淨土者多如牛毛,而于臨命能往生西方者卻少如麟角。究其根本原因,不是信願不真切,就是持名不力所致。信願不真切,是因爲沒有體悟現前一念心性的緣故;持名不力,是因爲不知念念回光返照自心,即便是散心稱名亦成金剛不壞之種子。今就圍繞這一問題,依我人現前介爾之一念心性,談談我人念佛到底是用真心念易成就叁昧,還是用妄心念易成就叁昧呢

  

  這一問題,看似容易實則難以說得清楚。到底要用真心念佛呢

  還是要用妄心念呢

  爲契合衆生時機及撐持各自門庭的緣故,禅、淨諸師各執一端,有的主張真心念,有的則主張妄心念,各有其各自的原由。因行人不識祖師的苦口婆心處,不知“一門深入、不雜用心”的意志,于是亂說紛纭,異端竟起。今就從我人現前一念心性的體用、叁種念佛叁昧的比較、念佛的原理與意義等叁個方面說明這一論題。有不恰當處,還期諸達人斧正之。

  一

  佛教其他諸宗皆主張以真心參禅、修觀,可惟獨天臺宗主張以第六意識修止觀,特別自宋以後至元清之時,傳燈、藕益等人依據“一念叁千”的理念,主張以妄心念佛,這樣則把淨土法門的思想體系與實踐特征完全歸功于我人現前介爾的一念妄心中完成,是有其深意的。如傳燈大師的《生無生論》、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等著述中都強調了以妄心念佛的意旨。這樣的妄心念佛觀,則是即妄而真的心佛、心土的當下統一,屬于綜合性的思想命題。既使淨土法門在修持上有了簡易性與方便性,以體現法門的“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特點;又使淨土法門真正成爲普遍的宗教性、信仰性。

  修淨土法門,應知有叁種要力,以此叁要力的相結合而成就念佛行人的往生。所謂的叁要是,一本有功德力、二彌陀宏願力、叁持名奇勳力。本有功德力屬性德,彌陀宏願力與持名奇勳力屬修德。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由來不二,始終一如。修德是性德所本具之潛能,修德是性得所顯現的妙用與功能。所以,彌陀宏願力與持名奇勳力全歸本有功德力中。凡修淨土法門者,若能體悟此人本有功德力的不可思議,不但能深刻地體認到彌陀世尊晝夜舒臂接引念佛衆生的慈悲宏願力之不可思議,亦能如實了知妄心持名奇勳力的不可思議。而欲明悟此本有功德力的不可思議,則須先識取我人現前介爾之一念心性所賦予的意義。

  此現前一念心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有其二種意義的不同。所謂性者,不變之理體。故在《楞嚴經》裏稱作“性淨明體”,在《圓覺經》曰:

  “如來寂寞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思維即旋複。”據此足以說明“性”則物物同源,不間無情與有情。此性乃萬物本具,何故我等不得于自性中而得大受用呢

  其原因就是因爲最初的一念“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之所致。不知湛寂常然,體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顛倒流轉,隨相起滅,迷失本真。好比迷路人一般,忘記本有之家鄉,墮在荊棘坑井之中,來去不得,誠惶誠恐,便失主張,永無出頭之日,如兒失母一般可憐。是故十方諸佛出現于世,無非欲人返妄歸真。曆代祖師大意西來,先須令人明心見性,然後依性起修,以免不走錯路。

  所謂“心”者,乃隨緣之能。在《楞嚴經》中稱曰:“常住真心”,如文雲:“一切衆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在《圓覺經》中名爲:

  “妙圓覺心”,如文雲:“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妙圓覺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當知道此心,實爲十法界聖凡同賦共秉之心;亦此心故,而有十界之差別,聖凡之攸分。叁世諸佛與十方菩薩,因了悟此心而自住其自心叁摩地中,故勿須再論。

  只因我等迷妄凡夫,誤認緣塵分別影事爲自心,即如《楞嚴經》所謂的“認悟中迷”,或執“昏擾擾相”以爲自心。就此一迷爲心,則惑爲色身之內爲真心。豈不知內自身心,外及山河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所現之物。之所以不知我人之心乃能現之心,就是因爲最初一念的錯覺,直至今天仍然是一錯到底。而不知六塵緣影乃是真心體上之所起虛妄,是因緣所生之法。而因迷妄凡夫不明因緣所生法即是空的道理,則依他所起便成遍計所執,于是一遍計則一一遍計,圓成實舉體而成遍計所執。就這樣因虛妄始有境界,由境界遂起分別、執著,因此則人我、是非、愛憎、取舍等紛纭而起,則顛倒自性起諸惑業,輪回六道,永無出頭之日。靈跟一昧,塵境紛纭;宿業現前,遺忘本體。可謂是“一翳在目,空華亂墜。”既然迷真逐妄,定將妄作真。

  世人大多是誤認胸腔之內的六塵分別緣影爲自心,而不知此心不落方隅、不間時際。不落方隅則不在內外中間,而無處不在;不間時際則非過去現在未來,而無時不在。這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之圓明妙心,虛靈不昧,四聖出世則不增他一點靈光;六道輪轉亦不減他一毫妙體。始終是湛寂常恒,任行任住。湛然處如日月之普光,寂然處似晝夜之交替。行時如風動波興,住時如風恬浪靜。這則說明此心,不受時空之限製而能任運隨十法界染淨諸緣,廣造種種善惡業,醞釀種種差別之人生與世界。故古來宗門大得,主張在一念未動之先,一物未對之時,極力參尋。《楞嚴經》之“七處征心”即是此義。

  總之,不變之體本具隨緣之能,隨緣之能不離不變之體。設若有體無能,則猶如木石之無心。若有能無體,則好比旋火輪,永無休息之日。是故體之與能須臾不可離也。我人現前一念心性本自圓明,元無靜動來去之昏擾擾相,體自如如。只因心能隨染淨諸緣故,導致六根攀緣六塵境界而起見聞嘗嗅覺知之功能力用,但其本性亦未嘗有所變動。此不變之體性,即是我人所具之本有功德力。欲會此體,則須北鬥南面觀。這勢必要求行人正當念佛之時,應急急回光返照自心,收攝六根,照住當下的一念。若能照得當下一念,則自知六根隨緣之功能皆從本體而發。于本體上現功能,還須從功能中見本體。故古德雲“一念回光,即同本得”,誠然如是。我人六根雖則終日攀緣,而其本體終日不變。故此我人現前一念,既不落過去現在未來叁時,亦不在內外中間諸處;既非青黃赤白,亦非長短方圓。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其有。要知六根攀緣六塵等種種隨緣功能,皆是我人自性中本具之功德,非從外來。

  凡修淨土法門者,須先信此本有功德力。若能當下徹底承當,則知所念彌陀乃自性彌陀,所生淨土乃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即不變之理體,唯心淨土即隨緣之功能。我人自性雖爲彌陀自性,但爲無始之煩惱客塵所蔽不能親得受用,故不得不以彌陀果地覺作我因地心,勤念彌陀聖號以複我清淨本性。真佛自家屋裏坐,不假外求,只須直究內心。淨土乃我人自心隨淨緣所感,穢土乃我人自心隨穢緣所感。極樂雖在西方,而又不離我人方寸。若如是真信我人本有功德力,則自能發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誓願而勇猛精進地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藕祖雲:“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實爲千古不易之鐵案。

  可見,往生之前導在于信願,此爲決定因素;往生之後盾在持名,此爲必然條件。那行人念佛之心到底是真心還是妄識呢

  要知念佛之關鍵,貴在能念念回光返照自心,以保現生得證叁昧,臨終往生西方。當然初念佛之人是不可能以真心念佛的,其原因是我人之真心乃是自性中本地風光的徹底呈露,猶如一面鏡子,雖則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而其心本有來去動靜之相可得,始終虛靈洞徹,湛寂常恒。所以,念佛行人若不是見思煩惱任運先落,或分破無明者,則只能以八識心王中“動身發語獨爲最”的第六意識爲所觀之境,以隨第六識而起的別境心所中的慧心所而能觀之智。又因我等凡迷從無始以來被無明覆蓋本性,六根終日攀緣六塵境,時時處處分別執著。故就以我人妄動攀緣之弱點爲勝用,令第六之強烈意識而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間斷。心因境生,境因心現。恰恰以所執之佛號爲所觀境,以此境而促進隨第六識心王所起之慧心所。久而久之,工夫純熟,自然會達到能所之不二,智境之一如的地步,乃至任運斷見思而證事一心不亂,分破無明而證理一心不亂。

  二

  依據《楞嚴經》中二十五聖之圓通而談,求證念佛叁昧有叁種方法的不同,各有其下手的工夫。一、念自佛法門;二、念他佛法門;叁、自他俱念佛法門。凡修淨土者,對此叁重法門之難易程度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門,其下手工夫只有一重能所。以第六識相應而起之五別境中的慧心所爲能觀之智,名爲妙觀察智相應品,以六根性而所觀之境。如阿律單的單選眼根,名反見法門,初于見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則明暗二相當下了然不生。觀音菩薩之單選耳根,名反聞法門,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入所既寂,則動靜二相當下了然不生。周利槃陀之單選鼻根,名反嗅法門,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則通塞二相當下了然不生。懦梵缽提之單選舌根,名反嘗法門,初于嘗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則甜淡二相當下了然不生。畢陵頻伽婆蹉單選身根,名反觸法門,初于觸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則離合二相當下了然不生。須菩提單選意根,名反知法門,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則生滅二相當下了然不生。此種念佛法門,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皆屬于自,故名念自佛法門。若不是如上之見思任運先落二乘聖人,或破無明見法性的登地菩薩,其他人則難以契修。

  二者念他佛法門,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爲能念,諸佛果德爲所念。能念屬自,所念屬他,故名念他佛法門。前之念自佛,則須憑自力了脫生死煩惱。要知我人無始以來其惑造業,所感生死之因無量無邊,若煩惑有一絲毫未斷,則亦難了脫生死。因爲念自佛,須依戒定慧而斷貪嗔癡之惑業。而念他佛則全仗佛力兼自力,煩惱不必斷,惑業不須除,只要信真願切,便能以念佛名號之功勳力而橫超叁界,帶業往生。此爲大勢至菩薩所選之根大圓通,實爲念佛法門之無上開示。適合一切根性的衆生修持,爲印光大師特別所推崇,更將此品經文納入淨土五經中。

  叁者自他俱念佛,此一法門只爲上根利智者所修。凡修此法門者,則須先大開圓解,或名心見性,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自他本來不二。並且修此法門有二重能所。一者以妙觀察智相應品爲能觀,以六根性爲所觀。二者以六根爲能念,以諸佛果得爲所念。以此二重工夫下手念佛,先須緣想諸佛聖境,然後都攝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爲依他境立,唯心觀成。俾其眼所見者無非是佛像,耳所聞者無非是佛音,鼻所嗅者無非是佛香,舌所宣者無非是佛號,身所觸者無非是佛覺,意所緣者無非是佛法,如是六根所對無非是佛之境界。此種法門實著高超,但唯永明延壽等諸大祖師方堪承當。當年永明禅師日誦《法華》一部,行百八佛事,夜往別峰念佛十萬。此等行徑,則非泛泛悠悠者所能成辦。蓮池大師當年聞之,尚有疑慮。便一日親自勘驗一番,從半夜起來遂掐珠計數,直至夜間方可念滿十萬。中間不能稍有一息之昏散、間斷,否則難滿十萬。足以說明此種法門,並非我等凡夫所能企及。我等當知自己根性,只好學大勢至菩薩之念佛法門,單念他佛最極穩當易行。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毋庸置疑,勢至菩薩之單念他佛法門,則必須是以八識心王中之第六識都攝其余五根而念的,惟有以此最活潑之妄心念佛才能確保“淨念相繼”,得證叁昧。因爲第六識統領前五識,前五識無擅自行動的權限。

  叁

  持名念佛法門,其實是采用“以妄逐妄”的原則與方法,意謂將其妄念打成一片,即妄而真,以實現心佛、心土的當下統一。這既是即妄而真的止觀法門,亦是以妄心熏習道種的過程。所謂的即妄而真,好比以泥土漿洗衣服垢染一般,第六意識所執一句佛號的妄境當下即是真心的徹底呈露,故我人能念佛之心無非是一心叁觀,所念之佛號無非是一境叁谛,叁觀破叁惑,叁谛成叁德。古德雲:“一念相應一念,念念相應念念佛。”藕祖特別強調以現前一念執持一句彌陀聖號,意在謂能念念回光返照自心。所謂的妄心熏習,即是以第六意識所執的一句佛號現行,反熏行人前六轉識,播道種八識心田中;繼以阿賴耶中所藏之彌陀道種而起念佛現行,如是周而複始,恒持不斷。故即便是以散亂心稱念佛名,亦成金剛不壞之道種,機緣成熟,亦能成證叁昧,聞即往生。

  印光大師特別強調“攝心”念佛的方法,即是內以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攝心而念,外以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攝耳谛聽,務須念得清楚,聽得明白。從自心中所流出之一句佛號,經曆耳根還流入自識心田中。如是以二種圓通而求證念佛叁昧,久而久之,工夫深切,

  自然會有心佛相契之時。這裏的“攝心”而念,分明是強調要以我人之第六妄識而念,這則是我人下手念佛的最親切處,離此則無有是處。

  總之,淨土法門是從有門而入,固須念佛行人要深信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不虛,阿彌陀佛的確實說法,乃至諸上善人的俱會一起。發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誓願,真實懇切地持念彌陀聖號,方有往生西方的把握。念佛之行雖多,惟獨持名一法最極簡便易行,只須行人真信切願,勤念一句彌陀聖號即可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效果。而這一法門是特別法門,殊勝在要求行人以第六妄心而念,這則與天臺依第六妄識修觀之法同出一轍。但願念佛行人且莫受他如禅宗之“離心意識參,絕凡聖路學”的影響,而強執真心念佛之說。這樣不但違犯念佛法門之宗旨,亦辜負諸佛曆祖之一番苦口婆心。因友人之征問,勝情難卻,故拾諸師之遺言而作自己闡述之資料,勉強成文,以塞聊耳。

  

《念佛之真心與妄心辯(昌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