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祖淨土開示錄(本願)▪P2

  ..續本文上一頁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爲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爲烏有。

  (《文鈔續編》卷上《複善覺大師書》)

  淨土法門,爲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于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爲准,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

  (《文鈔叁編》卷叁《複秦銘光居士書》)

  又須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必須斷盡煩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煩惱惑業未斷,任憑你見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濟事。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難。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願志誠念佛者,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了無令人起貪嗔癡者。故龍樹菩薩稱爲易行道。馬鳴菩薩稱爲最勝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實則普度一切凡聖。

  (《文鈔叁編》卷叁《複王(雨雪)夕居士書》)。 5.帶業往生是什麼意思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文鈔叁編》卷一第一六八頁“複吳思謙居士書”)

  生同居, 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

  由內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複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淨之同居土。(《文鈔叁編》卷一《複恒慚法師書一》)

  6.什麼是仗佛慈力

  

  若至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

  (《續編》卷上第七六頁“致戚友卿書”)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嗔癡,令其盡淨無余,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于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續編》卷上第一百五九頁“與張靜江居士書”)

  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

  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沈,縱有數千萬斤石,裝于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沈而運于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衆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沈于水中,決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增廣文鈔》卷二《複裘佩卿居士書二》) 7.爲什麼說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于四種念佛中,名爲實相念佛焉。專念他佛,有叁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叁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叁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于現生親證念佛叁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叁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衆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複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謂禅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爲事者。雖似禅掙雙修,實爲有禅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傥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禅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于持佛名號一門也。

  (《文鈔續編》卷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8.請示念佛方法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于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于攝耳谛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谛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于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叁昧。叁摩地,即叁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叁昧,當與叁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叁昧者,現生己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

  (《文鈔叁編》卷一《複徐志一居士書》)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文鈔叁編》卷二《複葉福備居士書一》)

  9.《無量壽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與《觀經》下下品是否矛盾

  

  至于《無量壽經》,乃至十念,鹹皆攝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此約平時說,非約臨終說。以其既有五逆之極重罪,又加以邪見深重,誹謗正法,謂佛所說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由有此極大罪障,縱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無極慚愧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阿鼻地獄相現時說。雖不說誹謗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不能不謗正法。若絕無謗法之事,何得弑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無謗法,彼有謗法解者,亦極有理。但既不謗法,何又行叁種大逆乎。是知四十八願,系約平時說。

  《觀經》下下品,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謂爲沖突,則成鑿死卯子漢矣。

  (《文鈔續編》卷上《複善覺大師書》)

  四十八願中,十念稱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約平時說。以五逆罪大,謗法不信,此種罪障,豈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滅乎。

  《觀經》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爲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叁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

  《往生論》謂謗法者,決定不生。以既謗正法,自無正信,何能往生。此極勸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謗法,後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若謂謗法之人,後縱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卻修持准繩。與儒教尚不合,況佛以一切衆生同具佛性,皆當成佛乎。

  《書雲》,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是知儒佛皆以改過遷善,以期希聖希賢,斷惑證真爲事也。世人不善會其意。徒執其文,自生障礙。可不哀哉。

  (《文鈔叁編》卷叁《複陳薪儒居士書》)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印祖淨土開示錄(本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