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淨土宗的傳承和發展
妙智
所謂淨者,即清淨無垢義。所謂土者,即國土,亦即世界依住之義。所謂宗者,即宗派,也即是佛教的派別義。謂此國土,其受有樂無苦,其行有善無染,乃極莊嚴淨妙無上清淨之依處也。又淨爲洗淨汙穢之動詞。此雲淨.土,謂菩薩因中依衆生心修種種清淨之行,而使衆生世界清淨,以嚴淨此不淨國土令淨。具此二義,故名淨土。
淨土宗又名蓮宗,又名蓮社,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專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以期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而得名。
淨土宗也稱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上中下叁根普被,利鈍衆生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禅、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于一代時教中,獨爲特別法門,也爲方便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于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
淨土啓教,當首推《華嚴》,釋迦世尊宣揚大法。文殊、普賢、善財、華藏海衆共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此可謂淨土宗之發端也。
釋迦牟尼佛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對聲聞、菩薩大衆說出《無量壽經》,彌勒菩薩聞說後;
“受佛重誨,專精學修,如教奉行,不敢有疑。”後來阿難尊者受持經文,如說結集,無量衆生,發菩提心,從此淨土宗開始普及。
釋迦世尊又在王舍城王宮,說出《觀無量壽佛經》,闡揚十六觀法,韋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侍女發願往生,蒙佛受記。
釋迦世尊更于舍衛國給孤獨園,說出《阿彌陀經》,專揚持名一法,長老舍利弗及諸大菩薩,天龍八部等歡喜信受奉行。以上述說,概是佛陀在世,印度淨土之發展。
佛陀滅度以後,最初弘揚淨土者,當首推馬鳴大士。
馬鳴菩薩,弘揚大乘佛法,作《大乘起信論》,論中以淨土法門爲修行信心的勝方便,圓攝施、戒、忍、進、止觀的五門修行方法和念佛、念法、念僧、念真如的四種信心,令人依淨土法門速得成就大乘淨行。
繼而龍樹菩薩傳《華嚴經》,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又著《毗婆沙論》,盛贊淨土,皆令衆生,見疑生信,發願往生。
其後,世親菩薩作《往往論》,說有五念門,攝衆生世間、器世間、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成就菩薩善巧方便回向。作願令一切衆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求自身住持之樂。以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示淨土正行,明淨土宗雙融性相之理。
淨土思想淵源于印度。在東漢時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支婁迦谶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般舟叁昧經》等,後來竺法護譯出
《彌勒菩薩所問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于是在中國出現了淨土崇拜。
淨土傳入中國以後,逐步得到發展。雖然不同于禅宗和其他宗派的直系傳承,但由于它的影響很大,收機甚廣,容易令人信解修證,所以在不同時期、不同朝代、淨土宗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
此後,有昙鸾于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爲根本,爲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昙鸾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近二百遍,每日口誦阿彌陀佛。著《安樂集》二卷,立聖道、淨土兩門,兩門認爲,唯有淨土一法是唯一的出離之路。善導先往玄中寺聽道綽講淨土要旨,後到長安,光明、慈恩等寺弘揚淨土教義,繼承道綽的傳統,著有《觀經疏》(《四帖疏》),正式創立淨土宗。
淨土大致分爲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道安首創,一時盛行于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爲始于東晉慧遠。他于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多達123人。他們于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叁昧,共期往生西方,並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可謂中國蓮宗之始。
善導以後,淨土宗繼續流傳,影響甚大,曆代名師輩出。先有承遠、法照、少康等繼續弘揚,以上被稱爲善導流或善導系。
另外在唐開元時出現了慈愍流,慈愍叁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國遊曆,學習淨土經義,凡十八年,著有《淨土慈悲集》、
《般舟叁昧贊》等,提出禅淨一致的念佛禅。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都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間,淨土常常依附于天臺、禅、律諸宗。五代未有杭州永明寺(淨慈寺)延壽,倡導禅淨兼修,著有《萬善同歸集》等,發揮淨土思想。宋元兩代結社之風更加盛行,出現了白蓮社、淨業會、淨土會等。
八萬四千法門,淺顯莫過淨土!憑真信切願念佛,命終時便可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之中,永出生死苦海。其旨趣大略如是而已。此門不高談玄深義理,最少紛纭名相,不像中觀、唯識那樣析理透辟、辨義精微。
淨土法門,乃數十部大乘經所一致指示。從印度馬鳴、龍樹、世親等菩薩,到中土慧遠、昙鸾、智顗、善導、窺基等祖師,莫不贊歎弘揚。集隋唐佛學大成、被清朝雍正皇帝譽爲“古今第一大善知識”的五代永明延壽禅師,稱揚淨土法門“千妥萬當,不容擬議”,博通內外諸學、提倡人間佛教的近代佛教革新主將太虛大師贊歎:
“淨土法門圓深廣大,統攝無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曆代論述淨土妙義、釋疑卻惑的著述不勝枚舉,可謂理無不彰,蔽無不解,似已無今人再作闡發的余地。
淨土法門的最大特色,就是淺顯易行,普攝群機。淨土諸經明白曉暢,直到今日,一般人尚不難讀懂;淨土修持簡單易行,即不識字的村夫農婦,也一學便會,正如印光大師所言:
“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然其實際義蘊,卻甚爲深沈廣大,既使博通叁藏,亦未必能窮徹其底蘊。蓮池大師稱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又說此門“似粗而細,若易而難”;專究藏傳佛學的張澄基教授在其《淨土今說》中有言曰:
“淨土宗的道理似淺實深,其行持似顯實密,其成果似遲緩實速疾,其目的雖像是死後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卻是現享法樂和濟世益人的二利莊嚴。”
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爲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淨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爲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爲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爲正業,其他四種爲助業,顯出正名爲最重要。
該宗由于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臺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會,使佛教弟子所歡喜信受。淨土宗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很盛行,大陸、港、澳、臺等地更是風靡一時,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鼎盛現象。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