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破除執著(淨月)

  略談破除執著

  淨月

  一、迷執是煩惱的根源

  《菩提心論》:“凡夫執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執著,是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並固執事物的妄情和妄想。衆生虛妄的“執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執”和“法執”。簡單地說:“我執”就是固執常一不變的主宰之“我”,從而産生種種“我見”。“法執”就是固執外境實有,從而産生虛妄分別的“法見”。佛教認爲,衆生的病根在于無明,由于無明如烏雲般覆蓋,遮蔽了智慧的陽光,便生起各種的妄想、分別和執著。佛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執著、妄想、分別是衆生不能覺悟的根源。去掉執著心、妄想心、分別心是佛教徒修學佛法、得大解脫的必經之路。

  我們常常對人生的一切現象,認爲是絕對獨立而實有的,由此而産生迷執。對于人生中的一切,如職業、權力、財物、親情、愛情等,大部分人雖各有所偏重,但或多或少,沒有不執著的。原因是我們把它看得太過于真實,不了解這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非要貪取貪得、占有不可。所謂“未得之,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迷執是煩惱的根源。比如說,有人對職業很迷執,非要“不成功便成仁”。不迷執的人會考慮到種種因緣,一面不斷充實自己,設法改善因緣,或隨順因緣,不過分強求,只要能維持生活,服務社會,從事任何行業,都能覺得心安理得而愉快勝任。以權力說,權力能爲民造福,使君子施展抱負、建功立業,但若太貪戀權位,不擇手段,貪得無厭,殘害忠良,魚肉百姓,更是罪孽深重。以財物來講,多數人總覺得多多益善。取財非道,理財無方,億萬家財,可以轉瞬間化爲泡影。人的一生,財物固然不可或缺,但並非人生所追求的終極價值之所在。而且某些人,如缺德者、愚癡者等,並不適合擁有太多的錢財。世界上,人爲財死的例子,爲數太多。以親情說,執著心太重的父母,總想一輩子把子女留在身邊呵護,子女一旦遠離,便日思夜想,牽腸挂肚。一個十個月大的小孩,在家裏時時繞著媽媽腳跟走,別人要抱他,便常哭個不停。當他年歲大一些,就自然不再有這種現象。以男女愛情說,執著心越重,越有強烈的占有、排斥心理,把第叁者看成電燈泡、眼中釘。夫妻常因深重的情執,破壞了配偶與他原先家屬的親情。這就是小夫妻喜歡沈湎小家庭、過小日子,厭惡與長輩同住的原因了。世上男女對于愛情,常有很深的迷執。丈夫或者妻子也常因對婚外情的妄執,而演變成一曲曲反目成仇的家庭悲劇。因感情糾紛而引起的凶殺、毀容等的慘劇,我們時有耳聞。這都是所求不遂,而又執迷不悟的後果。許多人縱使未演變成慘劇,但也常爲愛情而痛苦不堪。關鍵常就在于心中的一念迷執:“我非娶她不可。”“我非嫁他不可。”“你不答應,我就教你好看。”迷執的人不會想到種種因緣,沒有想到兩情相悅,何其不易,須因緣具足,因緣不足不可強求。不執迷的人常考慮到種種時空因緣,能看透人本四大假合、不淨之軀,不會隨意追求異性,不存非分之想,有良緣則結爲菩提伴侶,共同修學佛法,利益大衆,服務社會。無良緣則獨往獨來,活在當下,珍惜生命,關愛他人,這又是何等的灑脫自在!

  不迷執的人常審慎觀察,隨順因緣,廣結善緣。孔子有“無可無不可”;老子有“無爲而無不爲”;莊子有“逍遙遊”。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當值得我們效仿,何況佛說“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相”的破執思想,以及看破放下、隨緣念佛的出世境界,當更值得我等凡夫用心琢磨、受用了。

  陶淵明有“山氣日夕佳,歸鳥相與還”的詩句,其中的蘊涵以及超出言語之外的意蘊禅機,當值得我們久久玩味和受用的。

  二、如何破執

  破執不等于放棄。佛家基于緣起性空的智慧,要人破執,但破執不等于放棄一切。比如說,教您不執著財物,並不是教你不去賺錢,或者放棄賺錢的機會。因爲人得依正命謀生,佛家鼓勵人獲取淨財。窮得衣不蔽體,叁餐不繼,自然也無幸福可言。況且一個人行善也不可無錢財。所以一個理解緣起性空的人,仍然與一般人一樣工作賺錢,所不同的是,他對錢財不加妄執,不會做守財奴,但也不會浪費錢財。對于男女感情的處理也一樣,理解緣起的人對情感不加妄執,有良緣則結婚,無良緣也不強求。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名會帶來許多煩惱,盛名之下,出醜的機會也會更多。所以一個真正有大智慧、大學問、熱心奉獻的人,只要盡心造福大衆、服務社會,雖不必刻意追求聲名,但也無須刻意逃避聲名,一切可隨順因緣。

  常常有人問我:“一個人通通不執著了,他不是完了嗎

  ”他以爲一個人須執著于他的理想目標,全力以赴,才有成功的希望。這種想法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爲人生的旅途,不會一帆風順,若不矢志不移、勇往直前,理想必難實現。佛教也有四弘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教主張破執,只是破去迷執,即迷惑的執著,違背道理的執著。如果你的執著是合理的,那麼你仍該堅持,所以佛要人堅持戒律,淨土宗要人執持名號(指阿彌陀佛的名號),密宗要人持誦咒語。這些都是如法的。

  總之,一個人的所做所爲只要顧及時空因緣,以及行爲的妥當合理與否,他的執就不屬于迷執。譬如我手中緊抓著一樣東西,如果我是爲了防止這個東西摔破,那麼這個緊抓的動作是合理的;如果這樣東西是別人所有,我緊抓著是爲了奪爲己有,那麼這個緊抓的動作就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迷執了。世人常執迷于聲名、錢財、權力、色欲等等名聞利養,以致作出許多害人害己的事,煩惱不堪,這便是佛家破執的根本原因所在了。

  破執不是亂來。許多人以爲佛家破執,就是什麼都不要,連做人的規矩,處事的原則都可以不必再去堅持,而可以變得隨隨便便,吊兒郎當。學生該上課的不去上課,有人問他:“你何以如此

  ”他說:“佛教人不要執著嘛!爲什麼一定要上課

  ”如果是這樣的話,便是會錯意了。佛說性空是根據緣起說的。脫離緣起去違背因果而談空、去破執,便落入“惡取空”、“邪空”了。

  緣起性空的道理說明,一切事物、名言都無絲毫的絕對真實性,都不應執著,但因緣果的法則卻是極端真實而超越時空的。如是“因”加上如是“緣”,會産生如是“果”,這是不會變的,所以佛家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佛家鐵的定律。所以說因緣果報的法則,是跨越時空、亘古常新的。所以說做人、處事不能沒有准則。

  有大德說得好:“緣起性空的哲學要落實于八正道的實踐才無弊害。”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維(正確的思想)、正語(正當的言語)、正業(正當的行爲)、正命(正當的工作)、正精進(正確的努力方向)、正念(正當念的念頭)、正定(正確的禅定)。

  一個人口口聲聲說他不執著,于是他故意上班遲到,故意衣衫不整,故意隨地吐痰等等,行爲不顧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在佛教說是“被法縛”。說清楚一點,他已執著于“不執著”了,因爲他的心念行動已經不能忘于“不執著”,這種反常、失態的表現,正是另一種極端形態的執著,同樣會帶來許多煩惱的果報。

  破執不是不要一切名相。佛說一切事物及名相,無非是性空的假名,意思只是要人不執著于假名,並不是要人否定、取消一切假名。所以佛家說:“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假名是無需破壞,也不可以破壞的。世間人說:“這是一條大河。”性空論者也說:“這是一條大河。”世間人說:“張叁是博士。”性空論者也說:“張叁是博士。”所不同的是二者對“大河”、“博士”之內涵的理解。性空論者認爲“大河”、“博士”雖爲假名,但爲了言說的方便,不可沒有這些假名。世間森羅萬象,千差萬別,所用以描述的名詞、形容詞等都屬于假名的範圍,我們只要不將其當作絕對、獨立的真實而加以執著,何不靈活運用這些假名與大衆溝通來弘揚佛法的真理。

  佛教有真俗二谛,真谛即出世間的道理,俗谛即世間的理論,這兩種理論不但不互相違背,反而是互相融通的,所以叫做真俗無礙,真俗不二。真谛說空,俗谛說有;真谛說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乃至于一切皆爲不可說,不可思議,離言絕相;俗谛卻不妨說有生有滅,有來有去,乃至橫說、豎說、善巧譬喻,窮劫不盡。所以佛家常說“無我”,但佛陀仍然自稱“我”,“我”無量劫以前如何行菩薩道,“我”今生今世如何證菩提。所以在佛教,真實究竟界的不可說,並不妨礙世俗界的言說。許多人研究佛學,就是在這一點上很難理解。這就需要有較好的悟性來加以參究。

  破執因、無因之偏執。在衆生的許多迷執中,執因是一大煩惱的根源之一,我們常把成功與失敗、幸運與災禍,固執地歸結于一個原因。以緣起的佛學觀點看,這是絕對錯誤的。緣起論認爲:宇宙的一切事相,必須靠衆多因緣和合才能生起。

  念的迷執常表現爲:“我今天之所以落得這個下場,都是張叁所加害的。”“我今天之所以能有如此風光,都要感謝某君”。有了這種念頭之後,對于加害自己的人,仇恨一天一天加深,終于下定決心,不報此仇,誓不甘休。對于自認爲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感恩的心便會一天一天加重,把其他人的幫助和恩德也給忽略不計了。有人做了某些助人之舉,後來看到被他幫助的人飛黃騰達了,便想:“要不是我當年拉他一把,他何能有輝煌的今天

  ”于是內心巴望著對方能有所回報,要是對方一直無所表示或早已淡忘,他便計較對方忘恩負義,不能放下,而苦苦折磨自己,這就是太執著自己的功勞所引生的煩惱。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我執、執我之因的緣故。

  緣起的佛學觀對于宇…

《略談破除執著(淨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