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禮儀文化!”哥哥堅決反對。
“古聖先賢雖留下良好道德遺産,但,外在形式不代表內心道德折損,起初,也許被同鄉人譏笑或歎息,不過,這也只是暫時變通……”弟弟說。
兩人討論雖未達成共識,但,還是依原定日期,偕同到裸體國。臨入境時,哥哥又覺不妥,自覺進退維谷地皺起眉道:
“你先進去探查一下,我們好知進退得失呀,有什麼結果,你再派人回來報告。”
“好的。”弟弟允諾。
哥哥就近住宿,左等右等,近十天,弟弟終于派人回來。
哥哥一聽來人說:必須遵守當地風俗人情等語,哥哥火氣又上宋了,吹胡子瞪眼睛罵道: “什麼!屈從這下賤的畜牲行爲,難道是仁人君子
這事他做得出來,我可不幹!”
話說,弟弟在裸體國。當地,每月月底和中旬的十五日,定期舉辦營火狂歡舞會。大夥以麻油膏塗臉,白土畫身上,將各種動物骨頭串成的項鏈挂頸項上,手執兩石敲擊爲樂,男人也手牽手繞著營火載歌載舞,其樂融融、不亦樂乎!土著人熱情地拉弟弟加入,他起初有些腼腆,又不好特立獨行,于是,也抹麻油膏塗白土,隨其舞而跳起來,裸體的人們拍手鼓掌,不時發出土著人特有的歡呼和贊歎,國王也點頭微笑。就這樣,他贏得當地土著的欽佩和愛敬。
會後,土著人們爭先恐後向他購物,國王也願化十倍價錢買下全部貨物。
幾天後,哥哥盛裝穿戴,雇了輛馬車,以文明人的紳士姿態,伴隨著“咯達、咯達”的馬蹄馳入裸體國。
他沿途所見,盡是光溜溜身體的土著人。實在太不象話了!就算再沒有羞恥心的人,也該有塊遮羞布呀!再看那落後的草房,不講衛生的人們,哥哥一肚子不滿。逢人就以教化的口吻,動辄以嚴苛的標准批評,張口閉口是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對,如此這般,激起了民憤,也引宋國王忿怒,憤怒的民衆揮舞木棒,一哄而上搶奪他的錢財貨物,還嚷嚷著打罵。弟弟聞聲趕來,請求放了哥哥,才未釀成出人命的大禍。鬧出這麼一場風波,弟弟勸哥哥早日回國,好避風頭。
上了馬車,沿途熱忱的土著人親切地和弟弟握手、揮手歡送,而哥哥卻只耳聞趕著來的土著人的怒罵聲。
回到本國境內,哥哥滿腔怒火。
“爲何他們對你這般親密
卻對我如此仇視
……你受到莫大的歡迎和好處,我卻像過街老鼠一樣被人打罵,一定是你在挑撥離間。”哥哥怒罵道。
弟弟努力解釋著,卻見哥哥瞪眼一揮手,說道: “別說那麼多廢話了!從今以後,我和你誓不兩立,生生世世永不和解。”哥哥發誓道。
啊,哥哥竟說出如此絕情的話!
“哥啊,我要事奉您如同對自己一般,絕不違背今日的誓言。”事到如今,只能以善念來解冤仇了。弟弟悲傷哀痛地流下淚來:我是何其無辜呀!如今被哥哥深深地誤解,唯有修行佛法,才能讓冤業了結呀。弟弟抹去眼淚,立下誓言道:
“願我逢佛出世,聽聞佛法,讓我能親自事奉比丘,能報答父母、衆生、國家、叁寶之恩。生生世世宏揚大乘佛法,救度一切衆生”。
說到這兒,佛陀告訴比丘們說: “那時的弟弟是我,哥哥就是提婆達多。”
(經律異相卷,出孔雀王經又出無極集經)
愚癡的人也能證悟
在佛陀度化的芸芸衆生中,不獨像周利盤陀伽這般低能智商的人證悟,而另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迹,就屬摩诃盧比丘了。
那時的摩诃盧,常住多摩羅國距首都七裏處的精舍裏。另有五百沙門在此,讀經行佛道。
精舍內五百比丘,曾合力教導摩诃盧佛法,數年寒暑下來,卻令大家失望了,他笨拙得連一首偈子都學不來。久之,誰也不願搭理他了,還特別輕視他,常令他或留守精舍或灑掃四周環境。
某日,國王邀請精舍比丘們,到王宮接受供養,一如往常,只留摩诃盧留守精舍。
精舍裏空空蕩蕩的,空氣裏寂靜得連自己的喘息聲都能耳聞,想到這一世如此愚癡,連一首偈子也背不了,以至常被奚落瞧不起,他哀傷地想。
“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不如一死百了!”
他當下拿了一條繩子,轉到後園的大樹下,正想上吊。
就在這瞬間,佛陀以天眼遙見此一緊迫情境,立即幻化成樹神,現出半身人形,呵阻道: “比丘!你爲何要這麼做!”
被這麼一問,摩诃盧辛酸湧上心頭,積壓多時的委屈,終于得以一吐爲快,說著說著,又不禁悲從中來;他真不知除了一死,自己還有什麼出路呢
“我,我,不……不想活了!”
佛陀所幻化的樹神說道:
“別做傻事,自殺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你先聽我說說你的前世吧。往昔,迦葉佛在世時,你是精通經、律、論叁藏的比丘,門下有五百名弟子。但,你經常自侍聰明才智過人,輕慢弟子,又吝惜佛經義理,不願輕易教導他人,所以,得到生生世世身心愚鈍的果報。唯今,你只有深自忏悔呀!”
摩诃盧目瞪口呆地聽著,此時,樹神攸然隱匿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光芒四射耀眼的佛身顯現,佛陀梵音如天籁般傳來,那微妙佛偈猶如醍醐灌頂,甘露潤心,頓時,摩诃盧腦中始終混混沌沌如漿糊的感覺消失了,如晴空萬裏似地清朗無艮。
摩诃盧眼眶泛著淚光,感覺自己有如重生,一時之間悲喜交加,他頂禮佛足,思惟佛偈中的義理,隨即入定叁昧,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他以宿命通了知過去世中無數事,宿世所學叁藏經義也一貫入心了。
佛陀對摩诃盧說道:
“你披上法衣,手持缽,往王宮赴宴,就坐在五百僧人上座,這些比丘是你前世五百位弟子,你要爲他們說法,讓他們得道證果,並使國王明白佛法,深信因果;明白五逆十惡是罪,守五戒十善是積福,罪有苦報,福有樂果的道理。”
摩诃盧遵從佛陀指示。獨自前往王宮。
五百比丘一看,居然是愚笨的摩诃盧不請自來了!眼見他旁若無人,走向上座,還自顧自地坐下盤起腿。
頓時,座下議論紛紛,難道摩诃盧哪根筋不對了,不呆在精舍,竟跑到王宮來丟人現眼,這畢竟是王宮,五百比丘雖懊惱,但國王在場,因有所顧忌,未敢譴責喝斥他。又考慮到他生性愚癡,正不知道如何是好。此時,國王親自下座爲他盛滿食物,哪知摩诃盧竟要爲國王講經說法!他一張開口,大家既驚訝又厭煩。不料,摩诃盧聲如洪鍾的法音,卻辭豐意雄,霈然不可禦之勢,如雷貫諸比丘之耳不絕如縷。
在座的比丘驚怖戰栗,對自己過去的輕慢,心生大忏悔,頓時,皆得阿羅漢果。接著,摩诃盧爲國王說法,對不易懂的深奧經文也詳細分解,使國王聽聞佛法後,有所領悟,在場群臣百官,認識到佛法是宇宙真理,也紛紛證得須陀洹果。
(法句譬喻經愛身品)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佛教故事系列(佛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