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子研究綜述
王早娟
寒山,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爲知音寡。若遣趁宮商,余病莫能罷。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二十世紀的寒山詩果然遇到了衆多的“明眼人”。
寒山作爲中國唐代少有的幾位白話詩人之一,二十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日本學者的推重。自1905年(明治叁十八年)起,寒山詩就在日本一版再版,並且有十多位學者對其詩作了大量研究、注釋及翻譯工作。日本著名小說家森鷗外(1862—1962年)曾根據寒山詩集前闾丘胤的序言,寫了名爲《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說,不少評論家認爲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1]。
五四運動時期,中華大地開始大力倡導白話文。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1928年新月書店出版﹚中將寒山、王梵志、王績叁人並列爲唐代的叁位白話大詩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國人的青睐,大陸及臺灣學術界紛紛撰文評議寒山,新中國成立後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現出雨後春筍之態勢。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寒山詩遠涉重洋傳入美國,美國被稱爲疲憊求解脫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將寒山奉爲偶像,其詩一時之間風靡歐洲[2]。寒山詩被翻譯成英語和法語爲衆多的讀者所接受,在那裏,他贏得了比李白、杜甫還要高的聲譽。
寒山詩在二十世紀受到了中國及西方衆多讀者、研究者的關注。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腳步的逼近,文學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爲一個重要話題,中國文學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樣能夠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所接納的詩人應當引起我們更多的重視。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過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況。
一、
二十世紀以來的寒山子研究,總體上可分爲生平研究和作品研究兩大部分。
關于寒山子生平研究包括對其生活年代、生活經曆、以及葬地叁個方面的內容。
關于寒山子生活年代問題,曆來有“貞觀說”(公元627—649)、“先天說”(公元712—713)以及“大曆說”(公元766—799)叁種說法。
貞觀說以唐代貞觀年間臺州刺史闾丘胤所作《寒山子詩集序》爲始,後經宋釋志南《天臺山國清禅寺叁隱集記》肯定,後人如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宋釋本覺《釋氏通鑒》、元釋熙仲《釋氏資鑒》、1979年版的《辭海》等均以此說爲准,近年來學者中亦有贊同此說者,其中以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3]、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詩》[4]爲代表。前者以詩爲證,通過曆史與寒山詩的相互印證,指出寒山“約生于隋開皇叁年(584),卒于唐長安四年(704)﹙也許是個概數,難以肯定﹚”。後者通過對寒山詩中所反映社會狀況的詳盡分析同樣支持貞觀說。
先天說以宋釋贊甯所作《宋高僧傳》爲濫觞。此說僅有元釋昙噩,撰于至正二年(公元1366)的《科分六學僧傳》和譚正璧所撰,1934年版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表示贊同。
[1] 《寒山拾得詩校評》第六頁錢學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 鍾玲《寒山詩的流傳》載《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
[3] 《東南文化》1994年第二期
[4]《江漢論壇》1980年第一期
大曆說最早見于《太平廣記》卷五十五所引《仙傳拾遺》(此書已佚),經紀昀《四庫提要》提及近代學者胡適、余嘉錫、錢穆考證質疑後,此觀點逐漸深入人心。
胡適在其《白話文學史》(第209頁 193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中提到,他在于1921年做《白話文學史》初稿時,曾以《古尊宿語錄》卷十四的《趙州從谂禅師語錄》中的一段從谂見寒山、拾得的記載,推斷寒山拾得當爲唐末五代間人。後來胡適認爲“《趙州語錄》是一個妄人編的,其人毫無曆史知識,任意捏造,多無根據。”複以《風穴語錄》(《續藏經》二,二叁套,二冊,一二零頁)中五代時禅宗大師風穴延沼引寒山的詩句,及《太平廣記》卷五十五“寒山子”一條,推斷出寒山子的生活年代當在公元700—780年之間。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四庫提要辯證》下 第二十卷1250—1251頁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認爲闾丘胤序系僞作,並以傳燈錄卷九所載靈佑遇寒拾,參百丈之事及《仙傳拾遺》所載“寒山子大曆中隱居天臺翠屏山,……十馀年忽不複見”爲據,支持大曆說。錢穆同樣認爲“今傳闾丘胤一序,顯爲唐末人僞撰”從而支持大曆說。
其後,多數學者皆認同此說。如:孫望和郁賢皓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任繼愈的《宗教辭典》、任道斌所著《佛教文化辭典》、臺灣學者陳慧劍的《寒山子研究》[1]等。
近年來仍有多數學者對此說做出大量修正、肯定工作。其中,王運熙、楊明的《寒山子詩歌的創作年代》[2],從寒山詩體製入手,經分析指出:寒山在講究平仄和對偶的詩中,合乎粘對者占大部分,當中兩聯對偶者占大部分,這些都是唐初貞觀間五言詩歌所不具備的,從而證明寒山詩必定産生在律詩體製相當普及之後,與余嘉錫意見一致。陳耀東《杜甫與寒山子》[3]中以張繼、韋應物詩中出現“寒山寺”以及日本白隱禅師《寒山詩闡提紀聞》[4]中引《編年道論》卷二十所載寶覺、山谷與晦堂的對話中談到杜甫年輕時因覽寒山詩而結舌爲證,進一步肯定了余嘉錫的觀點。錢學烈《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5] 通過對闾丘胤序的質疑及大量寒山詩的內證,從而修正了胡適、余嘉錫、錢穆等學者以及作者本人以前的中唐大曆說[6],而將寒山子生活年代定于公元725—830年,即生于玄宗開元年間,卒于文宗寶曆、太和年間。項楚《寒山詩注·前言》則表示同意孫昌武《寒山傳說與寒山詩》中所推定的寒山生活年代:公元750—820年。後兩種看法可看作是大曆說的推衍。
近年來臺州地區學者也多主張大曆說,以連曉鳴《寒山子生平新探》[7]爲代表。但在支持此說的同時,仍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如俞朝卿《泛論寒山——兼與“大曆說”者商榷》[8]中指出,《仙傳拾遺》不可作爲信史資料,並認爲以張繼《楓橋夜泊》詩推斷寒山生活年代是不足取的。
由于曆史上對寒山子生活年代的記載極爲欠缺,因而考證其生活年代無疑具有重大意義,以下將近代學者考證結果列表說明:
胡 適 700—780 白話文學史 1928年
余嘉錫 691—795 四庫提要辯證 1958年
錢 穆 680—810 讀書散記兩篇·讀寒山詩 1959年
陳慧劍 720—840 寒山時代的考證 1973年
710—815 寒山子研究 1978年
錢學烈 691—793 寒山子與寒山詩版本 1983年
孫昌武 750—820 寒山傳說與寒山詩 1987年
[1] 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78年10月版
[2]《中華文史論叢》第47頁1980年第四期
[3]《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二期
[4]《寒山闡提紀聞》凡叁卷,延亨(1744-1748)刊本,延亨相當于我國清乾隆九年到十叁年,此書旨在評述並唱和寒山詩,富有禅理
[5] 《深圳大學學報》1998年第二期
[6]. 見《寒山子與寒山詩版本》 載于《文學遺産(總十六緝)》130-143頁
[7]《東南文化》1990年第六期
[8]《東南文化》1994年第二期
嚴振非 584—704 寒山子身世考 1994年
連曉鳴、周琦 713—766(生)766—835(卒) 試論寒山子的生活年代 1994年
錢學烈 725—830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證 1998年
關于寒山子的研究另一焦點,集中在其生平經曆上,包括其籍貫及身份。
闾丘胤序稱寒山爲“貧人”。《祖堂集》(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禅德著,日本禅文化研究所影印本)稱他爲“逸士”。據明代白珽說,他系“唐之士人,嘗應舉不利,不群于俗”(《湛淵靜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版)。關于寒山的生平並沒有更詳細的資料。二十世紀前期幾乎沒有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只是到了八九十年代,這一問題才被較多學者所關注。王進珊《談寒山話拾得》[1] 一文對寒山生平作了以下推斷:“寒山本來是生活在農村中的文人,因爲他有文人氣質,而又有骨氣。開始是隱者或隱士,隱姓埋名,不應科舉,自稱貧子。在漫遊中擴大了視野,認識了現實中更多的矛盾與民間疾苦,由隱世而避世入山。到了天臺山,便在寒岩也叫翠屏山的山間住了下來,于是由貧子而成了寒山子。由避世而棄家。這時,他結交了國清寺的拾得,他們成了莫逆之友。他便抛棄了駁雜的儒、道之流隱逸思想,皈依佛門,由棄家而出家,名字也由寒山子而成爲寒山了。”而錢學烈《寒山詩校注·前言》[2] 通過寒山詩所反映情況指出: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長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叁十歲後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3]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爲隋皇室後裔楊瓒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于天臺山寒岩。
寒山子生平問題正如同其生活年代問題一樣,到了二十世紀仍令衆多學者難識其寒山真面目。
對寒山子生本的研究還有關于其葬地的探究。這方面以陳熙、陳兵…
《寒山子研究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