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說智慧人生(清淨)▪P2

  ..續本文上一頁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慢道一官好做,還盡些父母恩情。”就是說:做官的人要視百姓爲子女,不要認爲百姓可欺侮,更要爲自己的後代積德。百姓稱你爲父母官,不要認爲官好做,應盡到視民如子的責任。

  而心具“悲憫”的仁厚之人,便會福澤綿長。清金蘭生先生編述的《格言聯璧》中有言:

  “仁人心地寬舒,事事有寬舒氣象,故福集而慶長。鄙夫胸懷苛刻,事事以苛刻爲能,故祿薄而澤短。”意思是:有仁心的人,心胸寬廣,凡事都有寬舒平和的氣象,所以福氣聚集而仁澤廣泛。鄙俗的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所以福薄而恩澤短暫。

  所以平常生活中,我們要: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叁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明洪應明《菜根譚》)這些無疑都是悲憫心的真實寫照。

  總之,大智慧者能以悲憫心掃去心中的迷霧,心如太虛,明齊日月,他釋放了心中的光明,不再憂心忡忡于一己的、家庭的利害幸福,而會進一步慷慨地愛國家、愛人類、愛萬物;而且這種大愛之心有異于世俗的一己小我之愛心,因爲智慧心湧出的悲天憫人的愛是淨化的愛、無私的愛、超然的愛;施子而不染著、不占有而無分別取舍之心。如《格言聯璧》中形象地描寫此類人是:

  “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去,操存如春天白日,威儀如丹鳳祥麟,言論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霁月,氣概如喬嶽泰山。”就是說:度量有如海能容納一切,如春風潤育萬物;待人接物如行雲流水般清白,情操像春天白日般光明:威儀如丹鳳呈祥;言論如敲金石般響亮:持身如玉潔冰清般純潔:胸襟抱負有如和風明月般和藹;氣概則如泰山般崇高。如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無等倫”般莊嚴美好。

  圓滿智慧的第叁個特征是“信念”。“信念”亦恒與“智慧”相表裏,詞典上解釋爲:

  “自己認爲可以確信的看法”,這也可指爲人處世的基本准則。大智慧者因爲了悟生命本質的緣故,對事物的因果理則産生堅定的信念,能洞然世事,看淡放下,灑脫自在。智慧朗現,如旭日之初升,一切虛幻的疑霧自然消散。重視活在當下,惜福隨緣,真實自在。在日常生活中遇事應變,雖處逆境,也能任運解脫。

  他們爲人處世正如《格言聯璧》中所說那樣,能做到“過去事丟得一節是一節。現在事了得一節是一節。未來事省得一節是一節。”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開。”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信念的作用也至關重要,甚至可以決定我們當下的人生。一個故事說有兩位年屆七十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爲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于是便開始料理後事,不久她便果真去世了;另一位卻認爲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于年齡的大小,而在于怎麼想。于是,她在七十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並且成功地攀登了幾座世界上有名的山峰。這位老人九十五歲高齡時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人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可以說影響人生命運的絕不是環境,而是我們持有什麼樣的信念。當信念開始在心中矗立起來時,我們離成功的目標就越來越近了。

  圓滿智慧的第四個特征是“和平”。“和平”就是心平氣和,不愠不火,內心無所沖突、掙紮,也不會與人起沖突、糾紛,他與萬物和諧而不對立,爲友而不爲敵。大智慧者的內心如晴空萬裏,如浪靜的大海,如無風的燈燭、無垢的明鏡。在和平的心境中,智者享受著人生真正的快樂,安適、歡暢、坦蕩、充實、平穩、圓融、明達、無愧、無懼、和諧、自在,

  “不爲形役,不爲物牽,不爲情囿”,莊子所說的“逍遙”,近代所倡的“自由”,皆可與之相類。這種快樂異于世俗危險的狂歡與短暫的感官之樂,那是源于智慧心的無聲音樂、無形美景。

  其人心境類如《菜根譚》所言“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晝閑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卷,頓令眼界俱空。”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色,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徹,胸次玲珑,觸物皆有會心處。”

  以上所說四者即般若智慧的大體特征,每一種特征均與智慧相伴隨,相表裏,相輔相成,相生相長。同時也表明真正的智慧不是孤立的、冰冷的、呆板的,而是互爲融通的、溫暖的、活潑的。它既是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但又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細微體現。

  智慧心中有高度的理性與豐富的情感並存。智慧心中的和平並不是死寂的狀態,因爲它具有敏銳的悟性和偉大的同情心,即“悲智雙運”之心。

  《涅槃經》卷十一:

  “叁世諸世尊,大悲爲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佛對衆生的苦惱無條件地同情,是爲“無緣大慈”;佛對衆生的病痛有如同身受的感受,是爲“同體大悲”。

  悲和智是佛菩薩所具有的一雙之德。智是上求菩提,屬自利:悲是下化衆生,屬利他,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參禅者僅是爲了克服生死此岸而達到涅槃彼岸,仍屬自私狹隘,因爲他撇開了其他人的痛苦而只追求個人的解脫。爲了克服對于涅槃彼岸的執著,必須回到生死此岸,以同體大悲使一切人從輪回之苦中解脫,這才是禅者生活的真正意義所在,才是大乘佛教“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生死即涅槃”的獨特認識。

  真正的涅槃是悲與智的根源,因爲它完全擺脫了分別心的束縛,能毫無阻礙地看到萬物的獨特性和區別性,所以是智慧的根源;由于覺者返回輪回,無私地關懷著陷于生死流轉的一切衆生的解脫,所以它又是慈悲的根源。

  佛教修行的根本依“戒定慧”叁學而立。

  戒定慧叁無漏學,包括一切法門,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爲,包括一切古聖現賢的諄諄教悔。修定是學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動的,慧是從定中來的,心定如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橫遍十方,豎窮叁世,叁世諸佛求無上道,都離不了戒定慧。

  般若不是指普通的智慧,而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是屬于道本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

  經雲: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點,一著就落住了。佛要我們深悟般若無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間法出世法,輕輕用“是名”兩個字,一刀斬卻,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後不斷滅,如鳥飛空中,雖有來去諸相,卻無迹可覓。這是金剛般若經的妙用,而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無一事不圓滿了。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說智慧人生(清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