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说智慧人生(清净)▪P2

  ..续本文上一页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慢道一官好做,还尽些父母恩情。”就是说:做官的人要视百姓为子女,不要认为百姓可欺侮,更要为自己的后代积德。百姓称你为父母官,不要认为官好做,应尽到视民如子的责任。

  而心具“悲悯”的仁厚之人,便会福泽绵长。清金兰生先生编述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仁人心地宽舒,事事有宽舒气象,故福集而庆长。鄙夫胸怀苛刻,事事以苛刻为能,故禄薄而泽短。”意思是:有仁心的人,心胸宽广,凡事都有宽舒平和的气象,所以福气聚集而仁泽广泛。鄙俗的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所以福薄而恩泽短暂。

  所以平常生活中,我们要: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明洪应明《菜根谭》)这些无疑都是悲悯心的真实写照。

  总之,大智慧者能以悲悯心扫去心中的迷雾,心如太虚,明齐日月,他释放了心中的光明,不再忧心忡忡于一己的、家庭的利害幸福,而会进一步慷慨地爱国家、爱人类、爱万物;而且这种大爱之心有异于世俗的一己小我之爱心,因为智慧心涌出的悲天悯人的爱是净化的爱、无私的爱、超然的爱;施子而不染着、不占有而无分别取舍之心。如《格言联璧》中形象地描写此类人是: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去,操存如春天白日,威仪如丹凤祥麟,言论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就是说:度量有如海能容纳一切,如春风润育万物;待人接物如行云流水般清白,情操像春天白日般光明:威仪如丹凤呈祥;言论如敲金石般响亮:持身如玉洁冰清般纯洁:胸襟抱负有如和风明月般和蔼;气概则如泰山般崇高。如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无等伦”般庄严美好。

  圆满智慧的第三个特征是“信念”。“信念”亦恒与“智慧”相表里,词典上解释为:

  “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这也可指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大智慧者因为了悟生命本质的缘故,对事物的因果理则产生坚定的信念,能洞然世事,看淡放下,洒脱自在。智慧朗现,如旭日之初升,一切虚幻的疑雾自然消散。重视活在当下,惜福随缘,真实自在。在日常生活中遇事应变,虽处逆境,也能任运解脱。

  他们为人处世正如《格言联璧》中所说那样,能做到“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信念的作用也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决定我们当下的人生。一个故事说有两位年届七十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不久她便果真去世了;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想。于是,她在七十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并且成功地攀登了几座世界上有名的山峰。这位老人九十五岁高龄时还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人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可以说影响人生命运的绝不是环境,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信念。当信念开始在心中矗立起来时,我们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近了。

  圆满智慧的第四个特征是“和平”。“和平”就是心平气和,不愠不火,内心无所冲突、挣扎,也不会与人起冲突、纠纷,他与万物和谐而不对立,为友而不为敌。大智慧者的内心如晴空万里,如浪静的大海,如无风的灯烛、无垢的明镜。在和平的心境中,智者享受着人生真正的快乐,安适、欢畅、坦荡、充实、平稳、圆融、明达、无愧、无惧、和谐、自在,

  “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囿”,庄子所说的“逍遥”,近代所倡的“自由”,皆可与之相类。这种快乐异于世俗危险的狂欢与短暂的感官之乐,那是源于智慧心的无声音乐、无形美景。

  其人心境类如《菜根谭》所言“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以上所说四者即般若智慧的大体特征,每一种特征均与智慧相伴随,相表里,相辅相成,相生相长。同时也表明真正的智慧不是孤立的、冰冷的、呆板的,而是互为融通的、温暖的、活泼的。它既是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但又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细微体现。

  智慧心中有高度的理性与丰富的情感并存。智慧心中的和平并不是死寂的状态,因为它具有敏锐的悟性和伟大的同情心,即“悲智双运”之心。

  《涅槃经》卷十一:

  “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佛对众生的苦恼无条件地同情,是为“无缘大慈”;佛对众生的病痛有如同身受的感受,是为“同体大悲”。

  悲和智是佛菩萨所具有的一双之德。智是上求菩提,属自利:悲是下化众生,属利他,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参禅者仅是为了克服生死此岸而达到涅槃彼岸,仍属自私狭隘,因为他撇开了其他人的痛苦而只追求个人的解脱。为了克服对于涅槃彼岸的执着,必须回到生死此岸,以同体大悲使一切人从轮回之苦中解脱,这才是禅者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才是大乘佛教“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生死即涅槃”的独特认识。

  真正的涅槃是悲与智的根源,因为它完全摆脱了分别心的束缚,能毫无阻碍地看到万物的独特性和区别性,所以是智慧的根源;由于觉者返回轮回,无私地关怀着陷于生死流转的一切众生的解脱,所以它又是慈悲的根源。

  佛教修行的根本依“戒定慧”三学而立。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包括一切古圣现贤的谆谆教悔。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般若不是指普通的智慧,而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是属于道本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经云: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而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说智慧人生(清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