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
智海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不斷適應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中得到生存和發展。佛教思想也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對中國小說的影響尤爲明顯。在中國各類小說中,都有佛教思想影響的痕迹。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佛教促進了中國通俗小說的誕生;其次,許多中國小說中都有宣揚佛教思想的內容;第叁,佛教豐富了中國小說的想象世界;第四,佛教使中國小說的故事性得到加強。茲分述如下:
一、佛教促進了中國通俗小說的誕生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産生,但並沒有完整的章回結構和細致入微的情節描寫。這時期的小說只是中國小說的雛形。到了唐代,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佛教僧侶的講經活動也十分頻繁。爲了將深奧的佛教經典教義淺顯易懂地傳授給廣大信徒,于是出現了俗講和變文兩種弘法方式。
俗講是僧人依經文爲俗衆講解佛家教義,啓發信衆樹立正信的一種宗教性說唱活動。俗講由佛家講經衍出,講者盡爲僧衆,即所謂俗講僧。俗講有一定儀軌,維那鳴鍾集衆;法師、都講上堂升高座,作梵,念菩薩;說押座;開題,說莊嚴、忏悔、受叁歸、請五戒、稱佛名等。正式講經,先由都講詠經原文若幹,法師即就經文敷陳講解,繼以唱辭。一段完了,例以套語催經;于是都講再詠經若幹,次又由法師解說。如此反複,直至講畢,以解座文結束。俗講的底本,就是講經文。敦煌遺書中尚保存有十來種。最爲完好者爲《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此外尚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 《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等等,都是散韻結合,說唱兼行。
講經文取材全爲佛經,思想內容不外佛教的無常、無我、苦空、業惑、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修持戒定慧,以求涅槃解脫等等教義。其中一些作品,以生動的故事情節,敘事、描繪、抒情等手法,廣譬博喻,縱橫騁說,把深奧的教義轉化爲生活展示,往往突破宗教藩籬,映照出現實世界,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新奇別致的內容,張馳起伏的情節,通俗生動的語言,引人入勝。
唐五代時與俗講同時流行的民間說唱伎藝尚有變文。變文,或簡稱“變”,在敦煌說唱類的作品中保存較多。變文的特點是:一、說唱相間,散韻組合演述故事。說爲表白宣講,多用俗講或淺近骈體;唱爲行腔詠歌,多爲押偶句韻的七言詩。二、說白與吟唱轉換時,每有習用的過階語作提示,如“……處若爲陳說”,
“……時有何言語”之類。叁、變文演出,或輔以圖畫。這從《大目幹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的標目以及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詩“畫卷開時塞外雲”句可知。變文的種類有叁種,其中之一是宗教性變文,這類變文通過佛經故事的說唱,宣傳佛家的基本教義。但它們與講經文不同,它們不直接援引經文,常選佛經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鋪陳敷衍,渲染發揮,較少受佛經的拘束。變文以民衆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的想象,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活潑的語言引人入勝。
俗講與變文體裁的産生,對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小說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豐富的想象和曲折的故事情節以及生動的人物形象,都是借鑒俗講和變文形式的結果。宋元以後,各類說唱文學,若追根溯源,也都與俗講和變文有血緣關系。變文中的一些故事情節,往往爲後世小說所吸收,如《伍子胥變文》故事,在後世《吳越春秋連像評話》、
《春秋列國志傳》等演義中,皆成爲大關目。俗講和變文散韻結合的形式,還促進了明清章回小說的産生,我們看《紅樓夢》、
《水浒傳》等章回小說,常常在每回的開端或中間穿插有簡短的詩歌。詩歌內容是對本回中部分內容的總結,散文部分的內容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敘述故事情節。可以這樣說,假使沒有唐代俗講和變文形式的出現,宋元以後的話本是不會有的:沒有話本,章回小說的出現也是不可能的。
二、佛教思想在小說中有大量的表現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古典小說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佛教的輪回、地獄、報應、菩薩、天堂等思想觀念,常常通過戲曲、小說和民間說唱等形式被灌輸到中國廣大民衆中去。小說在創立之初,被上層人士視爲道聽途說的轶事,一向被他們所不齒。因此,小說在産生早期往往被人當作“荒誕不經”的故事而受到打壓。盡管上層人士瞧不起小說這種形式,但小說卻以其通俗易懂、情節曲折離奇、刻畫人物極其生動等特點受到男女老少的熱烈歡迎。從六朝志怪小說起,經唐人傳奇,到宋人話本小說,小說逐步開始頻頻出現在文學的殿堂上,與曆來興盛的詩詞分庭抗禮,並逐漸向重心位置移動。尤其是到了元明清時期,章回小說被引入那些士大夫的文學創作文體之中,並發展成爲這一時期的文學主潮。中國小說至此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最早産生的志怪小說中,以劉義慶的《幽明錄》、幹寶的《搜神記》、顔之推的《冤魂志》、吳均的《續齊諧記》、王炎的《冥詳記》比較有名。這些小說雖談鬼神,但由于廣泛采納了佛教典籍中的故事,且其故事本身色彩濃厚,有極強的感染力,因而受到了廣大民衆的歡迎。從這些書中所敘述的故事來看,大多都是些反應善惡報應的故事,並從這些故事的道德層面來勸人尊奉佛教一心向善。同時這些故事的情節也很富有傳奇的意味,強烈地影響到之後中國小說的神變、誇張和荒誕等方面修辭手法。
在唐代傳奇成爲最主要的小說形式。唐傳奇雖然不像六朝志怪小說那樣來圖解佛理,但其中仍殘留著深刻的佛教痕迹。當時著名的唐傳奇作品中,都表現有佛教思想。如《霍小玉傳》、
《玄怪錄》、 《續玄怪錄》、 《宣室志》等都非常鮮明地再現出佛教中的因果報應和業報因緣等思想。而《南柯太守傳》和《枕中記》則更加突出了佛家人生如夢的觀念。
在宋元時代,宋元話本中有許多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故事或直接宣揚佛教觀念。在這方面表現比較明顯的作品有《大唐叁藏取經詩話》、
《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龍的“叁言”、淩蒙初的“二拍”等。在這些話本小說中,有不少作品宣揚鬼魂、冥府,用業報、宿命、輪回報應來貫穿整個故事情節,許多小說的整個結構多充滿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
除了在話本中有佛教思想的顯露之外,還有很多作品直接以佛教爲題材,即使是在反映一般市民生活的作品中也交織著佛教觀念。這方面的代表作有《庵內看惡鬼善神,井中談前因後果》、
《梁武帝累修成佛》、《五戒禅師私紅蓮記》、 《明月和尚度柳翠》、
《簡帖和尚》等。通常在這些故事情節中,佛教思想始終會成爲其中一條暗線,牽引其情節發展,最終反應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層面來結束。
.
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高峰時期是明清時期的章回小說,在這些長篇小說中,佛教觀念不僅揉合在故事情節之中,而且還成爲構成小說情節的主要內容,即使是在明清描述世態人情的世情小說中,也處處都有佛教思想的展現。就拿長篇小說《金瓶梅》來說,作品中不僅描寫了佛教生活,如吃齋、禮佛、宣卷、齋僧,安排鬼魂出現的情節,而且還體現出佛教的思想情趣。如橫行霸道、荒淫無恥的西門慶,就是因縱欲過度而死,顯然是遭到報應。
《金瓶梅》的第一回開篇就告訴我們要看破財色,小說中還引用《金剛經》經文說明財色的虛幻不實。原文如下: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見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結果時,一件也用不著!隨著你舉鼎蕩舟的神力,到頭來少不得骨軟筋麻;繇著你銅山金谷的奢華,正好時卻又要冰消雪散;假饒你閉月羞花的容貌,一到了垂眉落眼,人皆掩鼻而過之;比如你陸賈、隋何的機鋒,若遇著齒冷唇寒,吾未如之何也已!倒不如削去六根清靜,披上一領袈裟,看透了空色世界,打磨穿生滅機關,直超無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個清閑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鬥也!正是:
“叁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然後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大凡看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 《叁國演義》、 《西遊記》、
《水浒傳》的人,比較明顯的感覺就是隨處可見佛教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等佛教思想的痕迹。而《紅樓夢》這個書名本身就隱含著人生如一場空夢的佛教觀念。全書從開頭的關于“色空”的說教,到後來出現的許多人生如夢幻的詩詞,再到最後的寶玉出家,可以說貫穿其中發展的主線都是佛教觀念。至于作爲古代英雄傳奇小說的《叁國演義》,書中所表現出來的的風雲多變,分分合合,輸贏不定,乃至王朝更替,生死瞬間,都旨在強調佛家的世事均是無常的觀念。這種觀念也在這部小說的開卷詞中展現無余。詞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被譽爲神魔小說之冠的《西遊記》,雖是以唐代高僧玄奘取經故事爲原型而撰寫的,但書中多數故事情節都與佛教有關,而且,小說中的觀音菩薩一直是作爲孫悟空西行途中遇到災難時的保護神出現的。而作爲大鬧天宮的孫悟空,雖然神通廣大,但最終也沒能逃脫如來佛的掌心,而且還得聽從唐僧的指揮,若稍有不從,唐僧就會念誦緊箍咒,使他疼痛難忍。而這其中所體現的也就是佛法無邊,降伏一切魔障的思想。
叁、佛教豐富了中國小說的想象世界
佛教傳入中國,大大豐富了中國小說的想象世界。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無前世也無來世,孔子…
《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智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