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紅樓夢》第一回中雲: “雖其中大旨談情,……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 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爲情僧,改《石頭記》爲《情僧錄》。”
“色空”觀念是佛教最基本的觀念,《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把一切能感知的現象都稱之爲“色”,
“色”屬于認識上的幻覺,因而虛假不實,其本質是“空”的,即一切現象最本質的特征就是虛空。這種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色空”觀念,體現在外在世界則表現爲“人生無常”。
佛教認爲,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是“空”,一切皆空,
“空”是涵蓋世界人生的最普遍的最高概念。本體看不見,摸不著,必須藉由外在假相呈現,而感情必須藉由外在客體所引起,而這些風月之情亦是融入在客體的世界中。曹雪芹在兩“色”中夾入一“情”,在傳統的佛教“色空”觀念中間,引入“情”這一中介,或者說在“色”之中分離出“情”這一概念,具有“因情而悟禅”的意味,可以說是吸收禅宗思想的結果。黃南珊雲:
““空”作爲出發點歸宿點,實質上是指情禅的表現型態,並非指舍情歸空的空無。可見,第一,情悟而空始空終,表現形式上符合道人的“空空”視角。第二,此系因情悟禅,情爲參悟的媒介和對象,並采取對情本體即時豁達的體悟方式。第叁,證悟結果是情本體的內在性和形而上化,即情的禅化。”按照佛教教義,
“滅情以見性”,唯有舍情才能了悟,主張否定情感,即無情的哲學,然而禅宗並非一味排斥“情”,而是具有對“情”的包溶性與開放性。《六祖壇經》中即有“無情無佛種”的說法,強調“佛種”包融“情種”。禅宗所要達到的是一種“在世間而出世間,出世間而不離世間”的自由精神境界。以“空”破“有”,即“在世間而出世間”的階段;而一旦達于出世間又能頓悟“真空妙有”的境界,就真正進入了成“佛”的自由精神境界,也即“出世間而不離世間”的最高階段。
“不離世間”也就是對生命仍充滿依戀、有難以割舍之“情”。空空道人易名爲情僧,改《石頭記》爲《情僧錄》,實具隱喻之意,代表從“空空”到“情”的趨向,蘊含從執著到超越的思想軌迹。
“情僧”一詞爲曹雪芹獨創,乃是對無情方能成佛的否定,一反佛教對“情”的看法,把“情”這種與“空”相對立的妄念看成能真正領悟佛教“色空”精神實質的契機。
“情”成爲連結“色”、 “空”兩頭不可或缺的中介。可作爲參照的是, 《五燈會元》卷十七卷記載青原惟信禅師語:
“老僧叁十年前未參禅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青原惟信用生命修行體驗親證得到的見解。
凡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寶玉是個“情癡”,其實《紅樓夢》中多次暗示,情僧即賈寶玉,賈寶玉的精神磨難曆程,亦是情僧求悟的曆程,這在書中是有迹可尋的。
“情僧”指的是“情之真覺者,是對情的神識徹悟,葆有情的慧性靈根,達到情的般若境界,相通于馮夢龍所謂以情度世的
“多情歡喜如來”,迥異于那種帶有狂禅色彩縱欲風流的“摩登鸠摩羅什”。”寶玉數次對黛玉說: “你死了,我做和尚。”欲作之“僧”,究其實質和本意,實乃“情僧”。
空空道人之改名爲情僧,改《石頭記》爲《情僧錄》,實爲寶玉精神面影之映現,是《紅樓夢》
“大旨談情”的巧妙啓示。“情僧錄”其義有二:一是指“情僧”所“抄錄”之書。但“情僧”
(空空道人)不是作者,只是抄錄者而已。二是指情僧所“記錄”。石頭記是石兄所記,石兄即賈寶玉,寶玉即情僧,故改名爲“情僧錄”。如此,情僧可以指二位:一是賈寶玉,一是空空道人,兩人皆因情因色而悟空。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論及賈寶玉的解脫:
“彼于纏陷最深之中,而以伏解脫之種子,故聽《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讀《勝箧》篇,而做焚花散麝之想。”王國維以佛家“色空”說宋闡釋賈寶玉悟得情的空幻,從而出家爲僧,這—觀點頗具前瞻性,但王氏的論點從禅宗的觀點而言,並未達到“超越”的境界。禅宗主張“放下”,即撥落情塵欲累,以臻于空明澄澈之境,達到鏡花水月般的真空。但禅最忌執著。如果執著于空,就溺于死水頑空,而缺乏生機活力。
有與空是哲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也是佛法中重點討論的內容之一。
要認識有與空的不二,先得說明有。有,在我們常人觀念中,它與“實在性”往往聯系在一起,當我們說到有時,便會覺得自體有,實在有,人類對事物的實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如原始野蠻人不知夢境是不實的,一旦做了一個惡夢就驚恐萬狀,以爲災難就要降臨了,于是要祈禱二天。嬰孩刁;知道鏡裏的影像是虛假的,他們見到鏡裏影像,就會亂抓亂笑。
《金剛經》對有的實質也作了深刻的說明,認爲有,只不過是假有。經中說: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爲是具有生滅、造作的一切現象。如夢:夢境虛假,這是衆所周知的,可是夢中人卻執以爲實,覺醒了才覺得可笑。諸法如夢,虛妄不實,但因爲世間有情的無明妄想,故執以爲實,智者從無明夢中覺醒,乃知諸法無實。
明白了有,再來說明空。通常我們以爲: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就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對立。可是以般若中觀智慧來看,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
所謂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毀滅了始談空;因爲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體。空有不二的思想,是爲遣除世間的有見、空見,世人因爲不了解有,對“有”的一切生起錯誤的認識和執著,導致了人生種種煩惱、痛苦。
《經》曰:
“色即是空”是要我們看破“有”的實質,是虛幻、是無常、是無自性、是空。一個人倘若真正的認識到“有”的實質,他還會因爲有的問題而生煩惱嗎
還會爲物所累嗎
世間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虛幻實質,但因爲不了解緣起因果,認爲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虛幻的,人生的事業最終都要歸于毀滅,那麼生存還有什麼價值意義可言呢
于是他們不顧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的身心爲所欲爲,導致虛無主義。
《經》曰:“空即是色”便是對治這種邪見,說明萬物雖空,但緣起因果還在不斷延續中,人生的善惡行爲都是有果報的。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略說佛教的“空”(信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