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说佛教的“空”(信诚)▪P2

  ..续本文上一页《红楼梦》第一回中云: “虽其中大旨谈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 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色空”观念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把一切能感知的现象都称之为“色”,

  “色”属于认识上的幻觉,因而虚假不实,其本质是“空”的,即一切现象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虚空。这种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色空”观念,体现在外在世界则表现为“人生无常”。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一切皆空,

  “空”是涵盖世界人生的最普遍的最高概念。本体看不见,摸不着,必须藉由外在假相呈现,而感情必须藉由外在客体所引起,而这些风月之情亦是融入在客体的世界中。曹雪芹在两“色”中夹入一“情”,在传统的佛教“色空”观念中间,引入“情”这一中介,或者说在“色”之中分离出“情”这一概念,具有“因情而悟禅”的意味,可以说是吸收禅宗思想的结果。黄南珊云:

  ““空”作为出发点归宿点,实质上是指情禅的表现型态,并非指舍情归空的空无。可见,第一,情悟而空始空终,表现形式上符合道人的“空空”视角。第二,此系因情悟禅,情为参悟的媒介和对象,并采取对情本体即时豁达的体悟方式。第三,证悟结果是情本体的内在性和形而上化,即情的禅化。”按照佛教教义,

  “灭情以见性”,唯有舍情才能了悟,主张否定情感,即无情的哲学,然而禅宗并非一味排斥“情”,而是具有对“情”的包溶性与开放性。《六祖坛经》中即有“无情无佛种”的说法,强调“佛种”包融“情种”。禅宗所要达到的是一种“在世间而出世间,出世间而不离世间”的自由精神境界。以“空”破“有”,即“在世间而出世间”的阶段;而一旦达于出世间又能顿悟“真空妙有”的境界,就真正进入了成“佛”的自由精神境界,也即“出世间而不离世间”的最高阶段。

  “不离世间”也就是对生命仍充满依恋、有难以割舍之“情”。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实具隐喻之意,代表从“空空”到“情”的趋向,蕴含从执着到超越的思想轨迹。

  “情僧”一词为曹雪芹独创,乃是对无情方能成佛的否定,一反佛教对“情”的看法,把“情”这种与“空”相对立的妄念看成能真正领悟佛教“色空”精神实质的契机。

  “情”成为连结“色”、 “空”两头不可或缺的中介。可作为参照的是, 《五灯会元》卷十七卷记载青原惟信禅师语: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青原惟信用生命修行体验亲证得到的见解。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是个“情痴”,其实《红楼梦》中多次暗示,情僧即贾宝玉,贾宝玉的精神磨难历程,亦是情僧求悟的历程,这在书中是有迹可寻的。

  “情僧”指的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般若境界,相通于冯梦龙所谓以情度世的

  “多情欢喜如来”,迥异于那种带有狂禅色彩纵欲风流的“摩登鸠摩罗什”。”宝玉数次对黛玉说: “你死了,我做和尚。”欲作之“僧”,究其实质和本意,实乃“情僧”。

  空空道人之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实为宝玉精神面影之映现,是《红楼梦》

  “大旨谈情”的巧妙启示。“情僧录”其义有二:一是指“情僧”所“抄录”之书。但“情僧”

  (空空道人)不是作者,只是抄录者而已。二是指情僧所“记录”。石头记是石兄所记,石兄即贾宝玉,宝玉即情僧,故改名为“情僧录”。如此,情僧可以指二位:一是贾宝玉,一是空空道人,两人皆因情因色而悟空。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论及贾宝玉的解脱:

  “彼于缠陷最深之中,而以伏解脱之种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胜箧》篇,而做焚花散麝之想。”王国维以佛家“色空”说宋阐释贾宝玉悟得情的空幻,从而出家为僧,这—观点颇具前瞻性,但王氏的论点从禅宗的观点而言,并未达到“超越”的境界。禅宗主张“放下”,即拨落情尘欲累,以臻于空明澄澈之境,达到镜花水月般的真空。但禅最忌执着。如果执着于空,就溺于死水顽空,而缺乏生机活力。

  有与空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佛法中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

  要认识有与空的不二,先得说明有。有,在我们常人观念中,它与“实在性”往往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说到有时,便会觉得自体有,实在有,人类对事物的实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如原始野蛮人不知梦境是不实的,一旦做了一个恶梦就惊恐万状,以为灾难就要降临了,于是要祈祷二天。婴孩刁;知道镜里的影像是虚假的,他们见到镜里影像,就会乱抓乱笑。

  《金刚经》对有的实质也作了深刻的说明,认为有,只不过是假有。经中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是具有生灭、造作的一切现象。如梦:梦境虚假,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梦中人却执以为实,觉醒了才觉得可笑。诸法如梦,虚妄不实,但因为世间有情的无明妄想,故执以为实,智者从无明梦中觉醒,乃知诸法无实。

  明白了有,再来说明空。通常我们以为: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就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对立。可是以般若中观智慧来看,空有不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

  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始谈空;因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体。空有不二的思想,是为遣除世间的有见、空见,世人因为不了解有,对“有”的一切生起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导致了人生种种烦恼、痛苦。

  《经》曰:

  “色即是空”是要我们看破“有”的实质,是虚幻、是无常、是无自性、是空。一个人倘若真正的认识到“有”的实质,他还会因为有的问题而生烦恼吗

  还会为物所累吗

  世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为不了解缘起因果,认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虚幻的,人生的事业最终都要归于毁灭,那么生存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可言呢

  于是他们不顾社会道德,放纵自己的身心为所欲为,导致虚无主义。

  《经》曰:“空即是色”便是对治这种邪见,说明万物虽空,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中,人生的善恶行为都是有果报的。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略说佛教的“空”(信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