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報。
4.善男子!我今爲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于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于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複如是。是故我于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5.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爲破彼苦,非爲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惡。雲何說言施主得罪?
6.施主施已,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至無上樂,能離一切煩惱結縛。施主乃得如是妙果,雲何說言得惡果報?
7.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財饒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衆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贊歎。施主受報,得如是事,雲何說言得惡果報?
8.施主若以淨物施已,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生上種姓,眷屬無量;身無病苦,心無憂怖;所有財物,王、賊、水、火所不能侵;設失財物,不生愁惱;無量世中,身心安樂。雲何說言受惡果報?
《優婆塞戒經》輯要—七 海濤 輯
1.若未施時,生于信心,施時歡喜,施已安樂,求時、守時、用時不苦。
2.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施主乃得如是善報,雲何說言得惡果也?
3.複次施主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一、從用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悭悋;受者用時,破他悭悋。是故說言:從用生福。
4.又複從用,人能轉用,僧能增長。施已,不求世之果報,不以能起煩惱因施,是故能得無上淨果,名曰涅槃。
5.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後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6.若能隨順求者意施,是人于後無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淨心,財物、福田悉清淨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若給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
7.複觀田倉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憐愍。複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8.若爲自身造作衣服、璎珞、環钏嚴身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
9.若有說言:「離于布施得善果者,無有是處。」離財得施、離受有施、不離悭惜成布施者,亦無是處。
10.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秏不集。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養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恩報。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優婆塞戒經》輯要—八 海濤 輯
1.若不求施,若乏時施,少求多施,求惡施好,教他索施,自往行施,當知是人未來之世多獲寶藏。非寶之物,悉變成寶。
2.爲戲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爲施。若人偏爲良福田施,不樂常施,是人未來得果報時,不樂惠施。
3.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爲下,法施爲上。
4.若人如法以財布施,是人未來得無量福,有財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財施,是人未來雖得果報,恒賴他得;他若喪沒,尋便貧窮。
5.有智之人深觀人、天、轉輪王樂,雖複微妙,皆是無常。是故施時不爲人、天。
6.雲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聞、智慧,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無量得好上色。
7.何以故?衆生聞法,斷除瞋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成上色。
8.衆生聞法,慈心不殺;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壽命長。
9.衆生聞法,不盜他財;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多饒財寶。
10.衆生聞已,開心樂施;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大力。
11.衆生聞法,斷諸放逸;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身得安樂。
12.衆生聞法,斷除癡心;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得無礙辯。
13.衆生聞法,生信無疑;以是因緣,施主未來無量世中信心明了。
14.戒、施、聞、慧,亦複如是。是故法施勝于財施。
15.若人以房舍、臥具、湯藥、園林、池井、牛、羊、象、馬種種資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
16.一切布施有叁根本:施于貧窮,以憐愍故;施于怨家,不求報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07-128《優婆塞戒經》輯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