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故事之現代化與創作技巧(天蕊)

  佛教故事之現代化與創作技巧

  天蕊

  緣起:

  當年,佛陀以行腳方式弘法,遇不同根器者以適合之內容而爲說法。

  如今,傳播媒介無不絞盡腦汁在如潮信息流中吸引大衆,人們眼耳等感官也如野馬攀外緣而馳騁不已。五光十色的未法時期裏,又該如何契合現代人之根器而爲說法

  

  筆者曾私下想,佛經有些內容比哈利波特等世俗之作精彩百千萬倍不止,爲何不能引起人們爭相閱讀呢

  或許因文言文過于艱澀吧。如果叁藏十二部要典只少數人閱讀或成爲專家學者的“研究”,而一般人卻置之高閣的話,“佛法”又將如何在人間

  

  曆來之佛典論述,已有許多高僧大德圓融無礙之作。以下,筆者謹就文學化取向,以既能達大衆悅讀之趣,又能以文藝之美傳達佛教義理爲目標而談的。

  一、表現形式

  談到表現形式,就不得不考慮佛陀住世時與現代的差距。

  首先,由農業社會到如今信息化社會之巨大變遷。其次,古印度和中國文化思想語言差距;中國東漢後陸續由政府組織官方“譯場”來克服梵文漢譯的難點。如今,古文言和現代白話又有了差距。

  佛法的現代化,事關佛教傳布。故此,如何依據現今社會特點,乃至用詞遣句更符合現代人之理解,這是至關重要的。

  而今信息傳播針對一般大衆,總體而言有娛樂化、輕松化和快速化的傾向,所以“道貌岸然”的行文,就不如愛語攝受;而慢節奏的拖泥帶水,又不如將義理置于行雲流水故事中使人潛移默化。

  題材與內容選擇

  如今,衆生隨波逐流不覺造惡,不知因果者不在少數。佛經中有很多故事發人深省,更可讓人們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然而,在佛經故事的取材上,筆者有如下考慮:

  佛本生經中,佛陀前世舍身爲法、爲人或畜生的種種,此乃佛陀大悲心大菩提心的表現。但,中國深受儒家影響,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對尚未起信之人恐不免有抵觸心理,所以在文字處理上需要有一些技巧,比如說擬人化等。

  而現階段,選材上較偏重一般大衆人生易遇之無明煩惱、障礙挫折、問題現象及類似處境的反思。

  而浩瀚佛經叁藏十二部字數逾億,又涉及人生各個層面。以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法苑珠林》網目選材爲例:

  十惡篇,以殺、盜、淫、妄等故事性的內容,讓大衆了解十惡爲沈淪苦海之罪業根本。“受報篇”談到人因身、口、意叁業招感善惡的報應。而針對世俗生活的過患,“獎導篇”提到精進修學佛法,可獲無量福德。在“興福篇”談及一般人供養僧衆可爲自己和子孫修福積德。其它,如思慎、儉約、和順、忠孝、不孝、背恩、善友、惡友、擇交、眷屬、詐僞、惰慢、富貴、貧賤、诤訟等篇也是世俗生活中較常遇到的。

  主題化

  佛法意涵廣大深遠,經中某一個事件,往往涉及一兩個以上的意涵。

  因篇幅所限,通常筆者只選一個主題加闡發。比方,迦留陀夷在”增壹阿含經””,的行徑牽涉到戒律,而在經律異相::”談到迦留陀夷非時教化而被殺害之事,則涉及十惡中的殺戒,但,文未筆者只以殺戒來闡發。

  義理傳達

  例如“十誦律”中談到迦留陀夷入舍衛城,陸續度化了九百九十九産人家,第一千家是婆羅門戶,而夫婦信仰婆羅門教,迦留陀夷決定用四谛法來渡化他們,如果只寫“四谛法”寥寥幾字,不如將“四谛”以淺顯易懂的白話融入事件中,如此,既能凸顯婆羅門夫婦心境轉折,無形中又傳達了義理。

  意譯和直譯

  佛經翻譯曆來有“直譯”和“意譯”之不同方式,若能如鸠摩羅什般明了暢達“意譯”無礙者實屬不易。

  而筆者才疏學淺,又常深恐曲解之故而頻頻查各佛教字典以求徹底領悟。不過,佛經中有些字句非常簡潔,也較容易理解的,就不需翻譯。

  但,佛經中也有些詞句經常出現,在不同之處卻代表不同意義和用法,這時,筆者靠勤查佛教字典以找出適當的解釋後才下筆。

  現代化、口語化:

  以現代人之口語對讀者而言,往往更具親和力。

  例如《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下》141中提到娑羅那王自覺英俊天下無雙,經文說:“自謂無雙。求覓好人。欲自方比顯己殊勝。”意思是說,娑羅那王想要把天下最俊的人都召來較量外貌一番。

  但,如此敘述便長了些。其實,娑羅那王此舉和“選美比賽”有異曲同工之妙,若以“選俊比賽”意譯,不但可說明國王意圖,對現代讀者也能形成鮮明印象。

  又,如今年輕女性追求外在美,不惜花費者大有人在,娑羅那王的故事,讓愛美女性得以反思美貌無常,而國王因前世在佛寺做過“義工”掃廁所而得英俊果報,也可讓人“見賢思齊”。

  又例如《出曜經》中的難陀,經中形容他:“居一國之富無有過者”,意思是說一國之內沒有超越他富有的人,相當于現代人所容易理解的“首富”之意,既簡單又明了。

  環境背景

  佛陀在世時,當時社會環境階級製度嚴明,宗教上外道林立等。如涉及當時環境背景,若能略加說明或描述,對現在讀者較能産生真實感。

  例如《出曜經》“s”中說富翁難陀死後,投胎到舍衛城旃荼羅的盲婦腹中了。但是“旃荼羅”十詞對一般讀者是陌生的,如增加一段“旃茶羅”是當時社會最受歧視的下層說明時,讀者便很快了解了這位首富難陀已投胎到最窮困低賤的家庭,因而産生強烈對比,形成心中情緒張力。

  又如挑糞人旃陀羅兒,他也是社會的下層人物。當佛陀要去度化他時,旃陀羅兒因自卑而東躲西藏,深恐自己的低賤會汙穢了神聖的佛陀。後來,波斯匿王一聽說佛陀度化了挑糞人,非常不以爲然,還起了鄙夷之心。這顯示出當時嚴明的社會階級製度所導致的人物心理狀態。

  二、文學技巧

  篇幅

  創作佛教故事時,要如何從浩瀚如煙的佛經中選材

  這往往和篇幅有關。

  如果是千字左右的極短篇,選擇經中一個精彩的片斷,或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性格,或特殊的場景畫面,或富于義理的某個主題等等,皆可截取作文。

  再者,佛教故事的人物、情節及場景多寡,也與篇幅互爲關聯。通常,篇幅越短,情節越簡單,人物越少,或只著眼某一主題,一個轉折點,一個矛盾沖突即可。

  相反的,如要在很短篇幅中,加入較多人物,情節複雜,主題又多的話,非但不易表現反而讓讀者一頭霧水。

  又如數千字以上篇幅,則可由經文中選兩組以上故事,或某些主題相關但主角不同,或主角相同的系列,皆可放在同一則故事中。

  結構

  故事小說的結構設計,無非是爲引起閱讀期待與持續。

  然,佛經中某些事件敘述非常簡短,甚至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參考相關經文時常可發現:在不同經部談到了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的不同片段,這時,撷取各經部中相關內容加以組合,將可形成完整的故事結構。

  不過,穿插在不同經部的這些內容,又該如何選取呢

  

  如以小說形式表現,就需要考慮是否具有情節、人物性格彰顯等功能了。

  比如《出曜經》第四卷及《法苑珠林》卷第七十七的悭貪部,分別談到難陀從富翁變乞丐的事件,如撷取這兩部份經文的相關人、事、地、物,將形成更完整的輪廓。

  又如;迦留陀夷從度衆生到圓寂,也在不同的經部論及。但就結構而言,到底先安排哪一部分經文,又該如何安置起承轉合呢

  

  如《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七經中提到,迦留陀夷在雷雨交加時入城乞食,因渾身漆黑,導致婦女以爲見鬼而驚恐流産,筆者選取了這一段落作爲開頭,這樣的破題將很快呈現出迦留陀夷的性格和外形。接著,安排迦留陀夷度衆的典型事件,然後被謀殺,如此依序撷取而成。

  簡潔原則

  在經文中,常因爲人物會晤見面,而出現數次不等的問訊頂禮等。爲符合現代人之節奏快速,筆者多半刪除或只保留一次類似的內容。然而,當這些內容具有關鍵性和加強情節的作用時,就應予保留了。

  在《出曜經》關于富翁難陀之事件,經文一開頭就提到:“昔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別功德論》卷第二曾提及:佛陀在舍衛國經二十五年,比在其它國家都還要久,所以,經中常出現這類字眼在所難免,基于簡潔之故筆者通常不再述。

  又如《出曜經》卷第四,談到梅檀香爲祈求濟拔父親罪根,懇請佛陀到府應供,這時出現一段內容:“至彼長者家。各次第坐。長者躬自行水清淨飯食。供養飲食已訖。行清淨水取一小床。在如來前坐欲得聞法。”其實類似情景,也常在其它經文出現,爲求簡潔明快故,筆者或簡化或略而不提。

  此外“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也是經中常出現的句子,曆來已有不少大德提出解釋,故簡略或不提。

  又如《十誦律》卷第十七中經文提到;

  “迦留陀夷即隨順觀本因緣爲說種種妙法。

  即于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是婆羅門聞法

  知法見法入法。度疑悔不隨他。于佛法中得

  自在。心無所畏。從座起頭面禮長老迦留陀

  夷足言。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知

  我盡形作佛優婆塞”

  以上的描寫是當婆羅門婦人將法喜告訴丈夫後,丈夫拜見迦留陀夷也得入正定見四谛的過程,重複了夫人之前的情況,故精簡省略。

  “偈”的精簡與省略

  偈,在經中既是唱頌也是譯經家隽永的詩作。

  經中上文提到的內容,常以偈作總結或闡發,這本有提示作用,且偈頌優美簡潔之韻文也令人百看不厭。然而,一旦變成現代白話文而再次重複時,就成了冗辭,妨礙行文節奏之明而宜應省略。

  曆史上,東晉後秦高僧兼譯經家鸠摩羅什針對《大智度論》的偈頌,因華夏人士不喜冗長繁瑣而喜簡潔之故,僅將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之《序品》依梵本全譯出,自第二品到第九十品則擇要節譯成一百卷。若不如此,據…

《佛教故事之現代化與創作技巧(天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