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傳《大智度論》梵本有十萬偈,全譯出將約千卷了。
開頭方式
文學作品的開頭,著力于吸引閱讀持續。佛教故事也不例外,若起頭不能引起興趣和閱讀那就談不上傳布了。
但,佛教故事與一般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負有傳達義理的功能。如此一來,佛教故事的開頭設計,可簡要傳達此文主旨作爲“題記”,也可用一個小“契子”再引出故事。
如《出曜經》(第四卷)難陀事件的一開頭就談到:“時有長者名日難陀。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珊瑚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仆使。服飾田業不可限量。”
不過,這篇主要是談吝啬的果報,所以筆者選了:“虛空上安鐵籠疏。恐有飛烏食啖谷米。四壁牆下以白噤泥。恐鼠穿穴傷缺財物。”把這一段落加以倒述作爲故事開頭,如此一來,家財萬貫的難陀卻連老鼠和小鳥都要防備,更可凸顯他視財如命的形象,爲其悭吝惡報留下伏筆。
劇情
劇情是現代小說的重要元素。而劇情的節奏和抑揚頓挫,將形成戲劇性張力。
《賢愚經》中波斯匿王女兒金剛的這則故事,是描述從公主出生開始,波斯匿王就未曾停止過煩惱和憂慮,只因女兒其醜無比,怎麼辦呢
只好秘密派人撫養,到逢適婚年齡又派大臣秘密挑選女婿,又擔心女兒太醜會把人嚇著,特別交代女婿把女兒藏好。
女婿的朋友一直納悶從未見夫人出席宴會,于是,聯合起來把他灌醉了,取了他的隨身鑰匙去瞧個究竟。這時,金剛公主自怨自歎,一心祈求佛陀救濟,她便由一位醜女變成天仙般美人了。女婿的朋友們頓時驚爲天人。
女婿也趕緊帶著變身後的公主去見父王。
這則故事非常具有戲劇效果,然而,在字數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讓故事變得栩栩如生而吸引讀者
除了場景適度轉換外,還可藉由國王、女婿和公主心思的轉變,使故事推展看來合情合理又生動有趣。
情節
情節的曲折是現代小說故事特點之一。
以佛教經典故事蓮華色,””爲例,它常被用來改編成白話文。就文學的角度言,其情節可謂一波叁折了。
蓮華色的第一任丈夫和自己母親私通;再嫁的丈夫卻又娶了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女兒;蓮華色第叁次婚姻竟然嫁給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這個兒子兼丈夫的人卻又娶了自己親生女兒爲妾,就現代觀點來說可謂亂倫了。
蓮華色遭到如此多變故,出家後證得阿羅漢,這種悲慘人生容易引起讀者關注。使苦難大衆感受到一個比自己還慘的人都能證果,或能激起出離心與修行的積極性吧。
場景
場景的作用:可用于推展故事,也可配合人物意念行爲而産生相互作用。
《出曜經》””中有一段是描寫首富難陀投胎成乞丐小孩後,被人一頓毒打的過程:“時守門人聞此語已。瞠恚熾盛即前捉手遠擲深坑。尋傷左臂複打頭破。所乞飯食盡捐。”
這一段加以白話時,若多些動作強化和場景描寫,將有助于讀者融入其境。並令人感受首富變乞丐的地位落差,進而謹記自私、貪婪、不布施之果報。
叁、人物描寫
佛法乃以人爲本,而人物的人性化呈現,往往比神格化更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又,一般世俗大衆還很難脫離以“五根”看外在世界,所以,文學上針對視覺、聽覺、味覺等感官描寫有時還是需要的。而人物的外型、心理、語言、動作等,更是能否生動鮮明塑造人物的元素。
形象
經文中描述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以直接描述外貌輪廓來呈現形象。
其次,也可以人物的突出特征來塑造,在《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對于迦留陀夷于暮色入城乞食,導致婦女流産之事有生動描寫,不過經中主要闡揚的是日中一食。而筆者卻保留了迦留陀夷因渾身漆黑,嚇得婦女以爲見鬼而流産的這一幕,是因爲這間接呈現迦留陀夷的特殊外形,而有利于形像刻畫之故。
心理狀態
經文中常可見:“便作是念”、“作如是念”、“作是念”、“作是念已”等字眼來展開人物內心活動。
人物心理,不僅呈顯內在想法,也可爲人物下一步行動做出伏筆或诠釋。佛陀與弟子們四處教化,于是,經中常可見衆生由無明到開悟的內心轉變過程,這部分的描述呈現,也有傳達教義的功能。
如《十誦律》中提到迦留陀夷,他以“四谛”來斷婆羅門夫婦的“我執”,而夫婦倆有一段從無明到撥雲見日之“我滅”法喜的心理過程,進而接導致夫婦倆的發心供養。
語言;
依照人物不同的背景,年齡大小,配合人物當時心理狀況而發出適切語氣,如此才能栩栩如生,真實可信。
如難陀在《出曜經》(第四卷)的遺言是:“設我無常後所有財寶七珍之具勿妄費耗。亦莫施與沙門婆羅門。有乞者莫持一錢施與。此諸財寶足七世父母食啖。作此教敕已即取命終。”
雖然不一定要再細致化,但要顯出臨死語氣和年齡性格的特性。
又,當首富難陀轉生投胎盲童,長到七八歲時,母親要他出去乞討,盲童家家戶産乞求,漸至桷檀香長者家門外,在經中描寫他:“立而自說曰。饑餓切已困,兼複無兩目,衆苦無端緒,誰當愍而施。”
這一段內容,是出自一個七八歲盲童的口吻,筆者是如此描述的:“從此,盲童過著挨家挨産乞討的日子。某一天,,他又餓又累,柱著拐杖拖著疲憊步伐,漸漸走到柄檀香家,他站在門外略仰著脖子,用發顫的童音使勁高聲呼叫:“我……是瞎了眼的孩子,祈求您憐憫,給我一點飯吃吧!”。”
以上,同一個人物(難陀)現世和轉生後,因時空背景差異導致語言模式不同,又因年齡不同而有聲音稚嫩與老沈的差別。
動作
依照人物不同情境下,所産生的悲傷、恐懼或喜悅等心理,並由內而外發生相應之動作。
例如:缽樹多王以爲娑羅那王偷窺宮女,于是鞭打他的一段經文說:“遂鞭身破。悶絕而死。”””如此描述非常簡潔。
然而,這是文中重要轉折點,于是,筆者多加些被鞭苔痛苦情境的描寫,這才能凸顯娑羅那王之所以怒火中燒,而欲興戰事的緣由。接下來,迦旃延爲了滅其啧怒以神通力引他作了一個宛若真實再現的夢。經中說:“夢見集軍征阿盤地。白軍破敗。身爲他獲。堅縛手足。赤花頭。嚴鼓欲殺。王于夢中恐怖。大叫呼失聲雲。”由此可知,娑羅那國王雖在夢中,內心的恐懼卻很真實。
這一段,筆者如此描寫道:“娑羅那王征召大批軍隊,浩浩蕩蕩沖向阿盤地國。在厮殺聲中,戰馬嘶鳴,塵土飛揚,(略)…,一時間兵敗如山倒,不但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敵軍捕獲,敵人毫不留情地用繩索牢牢綁住他手腳,殘忍地鞭打至頭破血流,在一陣陣喧天的鼓飾聲中,(略)……,娑羅那王這時感到恐懼不已,渾身戰栗,不覺驚呼狂喊,聲嘶力竭徹入雲霄……”
這夢是重要轉折點,所以筆者多花了些篇幅描述,而爲迦旃延接下來開示息滅娑羅那王怒火,讓他有所覺悟得預流果,提供了人物轉變的一個合理化過程。
結語
中國古代翻譯佛經,從東漢恒帝時期(公元148年)至宋朝初期(公元988年)由興到衰約曆時八、九百年,當時梵譯漢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
而距今已達約十世紀之久的文言文,該如何普及到現代大衆
又該如何轉換成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內容進而使信衆歡喜信受
倘若,供養世間苦海之人以精心創作美妙之文使熏習久已奉教而行,不也是善巧方便
以上乃筆者佛經譯白的一點經驗和淺見,疏漏難免,但期能抛磚引玉,引起多文學青年及人士從事佛經文學創作的興趣。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佛教故事之現代化與創作技巧(天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