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故事之现代化与创作技巧(天蕊)▪P2

  ..续本文上一页传《大智度论》梵本有十万偈,全译出将约千卷了。

  开头方式

  文学作品的开头,着力于吸引阅读持续。佛教故事也不例外,若起头不能引起兴趣和阅读那就谈不上传布了。

  但,佛教故事与一般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负有传达义理的功能。如此一来,佛教故事的开头设计,可简要传达此文主旨作为“题记”,也可用一个小“契子”再引出故事。

  如《出曜经》(第四卷)难陀事件的一开头就谈到:“时有长者名日难陀。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珊瑚虎珀。象马车乘奴婢仆使。服饰田业不可限量。”

  不过,这篇主要是谈吝啬的果报,所以笔者选了:“虚空上安铁笼疏。恐有飞乌食啖谷米。四壁墙下以白噤泥。恐鼠穿穴伤缺财物。”把这一段落加以倒述作为故事开头,如此一来,家财万贯的难陀却连老鼠和小鸟都要防备,更可凸显他视财如命的形象,为其悭吝恶报留下伏笔。

  剧情

  剧情是现代小说的重要元素。而剧情的节奏和抑扬顿挫,将形成戏剧性张力。

  《贤愚经》中波斯匿王女儿金刚的这则故事,是描述从公主出生开始,波斯匿王就未曾停止过烦恼和忧虑,只因女儿其丑无比,怎么办呢

  只好秘密派人抚养,到逢适婚年龄又派大臣秘密挑选女婿,又担心女儿太丑会把人吓着,特别交代女婿把女儿藏好。

  女婿的朋友一直纳闷从未见夫人出席宴会,于是,联合起来把他灌醉了,取了他的随身钥匙去瞧个究竟。这时,金刚公主自怨自叹,一心祈求佛陀救济,她便由一位丑女变成天仙般美人了。女婿的朋友们顿时惊为天人。

  女婿也赶紧带着变身后的公主去见父王。

  这则故事非常具有戏剧效果,然而,在字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故事变得栩栩如生而吸引读者

  除了场景适度转换外,还可藉由国王、女婿和公主心思的转变,使故事推展看来合情合理又生动有趣。

  情节

  情节的曲折是现代小说故事特点之一。

  以佛教经典故事莲华色,””为例,它常被用来改编成白话文。就文学的角度言,其情节可谓一波三折了。

  莲华色的第一任丈夫和自己母亲私通;再嫁的丈夫却又娶了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女儿;莲华色第三次婚姻竟然嫁给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这个儿子兼丈夫的人却又娶了自己亲生女儿为妾,就现代观点来说可谓乱伦了。

  莲华色遭到如此多变故,出家后证得阿罗汉,这种悲惨人生容易引起读者关注。使苦难大众感受到一个比自己还惨的人都能证果,或能激起出离心与修行的积极性吧。

  场景

  场景的作用:可用于推展故事,也可配合人物意念行为而产生相互作用。

  《出曜经》””中有一段是描写首富难陀投胎成乞丐小孩后,被人一顿毒打的过程:“时守门人闻此语已。瞠恚炽盛即前捉手远掷深坑。寻伤左臂复打头破。所乞饭食尽捐。”

  这一段加以白话时,若多些动作强化和场景描写,将有助于读者融入其境。并令人感受首富变乞丐的地位落差,进而谨记自私、贪婪、不布施之果报。

  三、人物描写

  佛法乃以人为本,而人物的人性化呈现,往往比神格化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又,一般世俗大众还很难脱离以“五根”看外在世界,所以,文学上针对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描写有时还是需要的。而人物的外型、心理、语言、动作等,更是能否生动鲜明塑造人物的元素。

  形象

  经文中描述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以直接描述外貌轮廓来呈现形象。

  其次,也可以人物的突出特征来塑造,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对于迦留陀夷于暮色入城乞食,导致妇女流产之事有生动描写,不过经中主要阐扬的是日中一食。而笔者却保留了迦留陀夷因浑身漆黑,吓得妇女以为见鬼而流产的这一幕,是因为这间接呈现迦留陀夷的特殊外形,而有利于形像刻画之故。

  心理状态

  经文中常可见:“便作是念”、“作如是念”、“作是念”、“作是念已”等字眼来展开人物内心活动。

  人物心理,不仅呈显内在想法,也可为人物下一步行动做出伏笔或诠释。佛陀与弟子们四处教化,于是,经中常可见众生由无明到开悟的内心转变过程,这部分的描述呈现,也有传达教义的功能。

  如《十诵律》中提到迦留陀夷,他以“四谛”来断婆罗门夫妇的“我执”,而夫妇俩有一段从无明到拨云见日之“我灭”法喜的心理过程,进而接导致夫妇俩的发心供养。

  语言;

  依照人物不同的背景,年龄大小,配合人物当时心理状况而发出适切语气,如此才能栩栩如生,真实可信。

  如难陀在《出曜经》(第四卷)的遗言是:“设我无常后所有财宝七珍之具勿妄费耗。亦莫施与沙门婆罗门。有乞者莫持一钱施与。此诸财宝足七世父母食啖。作此教敕已即取命终。”

  虽然不一定要再细致化,但要显出临死语气和年龄性格的特性。

  又,当首富难陀转生投胎盲童,长到七八岁时,母亲要他出去乞讨,盲童家家户产乞求,渐至桷檀香长者家门外,在经中描写他:“立而自说曰。饥饿切已困,兼复无两目,众苦无端绪,谁当愍而施。”

  这一段内容,是出自一个七八岁盲童的口吻,笔者是如此描述的:“从此,盲童过着挨家挨产乞讨的日子。某一天,,他又饿又累,柱着拐杖拖着疲惫步伐,渐渐走到柄檀香家,他站在门外略仰着脖子,用发颤的童音使劲高声呼叫:“我……是瞎了眼的孩子,祈求您怜悯,给我一点饭吃吧!”。”

  以上,同一个人物(难陀)现世和转生后,因时空背景差异导致语言模式不同,又因年龄不同而有声音稚嫩与老沉的差别。

  动作

  依照人物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悲伤、恐惧或喜悦等心理,并由内而外发生相应之动作。

  例如:钵树多王以为娑罗那王偷窥宫女,于是鞭打他的一段经文说:“遂鞭身破。闷绝而死。”””如此描述非常简洁。

  然而,这是文中重要转折点,于是,笔者多加些被鞭苔痛苦情境的描写,这才能凸显娑罗那王之所以怒火中烧,而欲兴战事的缘由。接下来,迦旃延为了灭其啧怒以神通力引他作了一个宛若真实再现的梦。经中说:“梦见集军征阿盘地。白军破败。身为他获。坚缚手足。赤花头。严鼓欲杀。王于梦中恐怖。大叫呼失声云。”由此可知,娑罗那国王虽在梦中,内心的恐惧却很真实。

  这一段,笔者如此描写道:“娑罗那王征召大批军队,浩浩荡荡冲向阿盘地国。在厮杀声中,战马嘶鸣,尘土飞扬,(略)…,一时间兵败如山倒,不但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敌军捕获,敌人毫不留情地用绳索牢牢绑住他手脚,残忍地鞭打至头破血流,在一阵阵喧天的鼓饰声中,(略)……,娑罗那王这时感到恐惧不已,浑身战栗,不觉惊呼狂喊,声嘶力竭彻入云霄……”

  这梦是重要转折点,所以笔者多花了些篇幅描述,而为迦旃延接下来开示息灭娑罗那王怒火,让他有所觉悟得预流果,提供了人物转变的一个合理化过程。

  结语

  中国古代翻译佛经,从东汉恒帝时期(公元148年)至宋朝初期(公元988年)由兴到衰约历时八、九百年,当时梵译汉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而距今已达约十世纪之久的文言文,该如何普及到现代大众

  又该如何转换成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而使信众欢喜信受

  倘若,供养世间苦海之人以精心创作美妙之文使熏习久已奉教而行,不也是善巧方便

  

  以上乃笔者佛经译白的一点经验和浅见,疏漏难免,但期能抛砖引玉,引起多文学青年及人士从事佛经文学创作的兴趣。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佛教故事之现代化与创作技巧(天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