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基本內容(妙昌)

  略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基本內容

  妙昌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五經一論之一,也是淨土宗的重要經典。這部經典涵蓋內容豐富,開篇介紹了佛說本經的因緣,接著闡釋修習淨業叁福的具體內容,經中重點論述了淨業行人修行十六種觀想的方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文內容簡明易懂,是淨業行人修行淨土法門的理論指南。茲對其內容介紹如下。

  一、佛說本經的因緣

  佛爲弟子說每一部經典都有其說法的因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也不例外。本經源于這樣一則故事:王舍城有一叫阿閹世的王太子,聽從惡友提婆達多的調撥離間,囚禁父親頻婆娑羅王,禁止群臣接近他,並斷絕了他的飲食。國王夫人韋提希擔心夫王餓死,就在澡浴之後,用小麥粉和稣蜜塗遍全身,于寶冠璎珞中盛滿蒲桃漿,秘密帶給頻婆娑羅王食用。頻婆娑羅王因食用了韋提希夫人的食物得以不死,並且還能夠聽目犍連和富樓那尊者說法。阿閹世太子知情後,十分生氣,持劍欲殺其母親。當時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顔直谏:“劫初以來,……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爲此殺逆之事,汙刹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複住于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阿閹世太子驚恐之余,未敢殺母,但將母親幽禁在深宮。

  韋提希夫人悲痛欲絕,從幽禁處遙拜世尊,哀求世尊遣目犍連與阿難前來救助。當時世尊在耆閹崛山即時了知韋提希夫人心中所想,便親自帶著目犍連和阿難從空而來,現身在韋提希前。韋提希號泣禀佛:唯願世尊,爲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忏悔。唯願佛日,教我觀于清淨業處。

  這時,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頂,化爲金色光臺。十方無量國土都在光臺中顯現。韋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見,從無量佛刹中,選取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國土作爲歸境,並懇請世尊開示往生其土的方法,因此,世尊便說出這部經典。

  二、修習淨業叁福

  淨業叁福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淨業修行的基礎,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修持淨業的正因。此叁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修行次第。叁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叁福,都可回向往生淨土。佛在向韋提希示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後,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作爲往生去處。這時世尊告訴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離此世界不遠,你應當觀想彼佛國土的往生者。我現在爲你廣說各種譬喻,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如果想修習淨業,都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佛在經中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佛陀認爲,如果有人想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應當修行如上叁福。因爲修行淨業叁福是將來往生西方淨土的基礎。其中第一福爲:“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是勸人修世間之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不僅是俗世中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更是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所應當具有的。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和師長的養育和教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他們不僅給予子女以生命,而且撫養子女長大成人,同時也教會子女如何爲人處世。他們是子女的堅實依靠,也是子女的最大恩人。所以,做子女的在父母年老之後,應當盡己所能地孝養父母,不僅讓他們物質生活富足,而且精神生活也愉悅快樂。師長是教給我們知識和技能的恩人。正是由于他們的培養,才使我們懂得的知識越來越多,人也變得越來越聰明。對于佛教信徒來說,師長是長養我們法身慧命的恩人,我們在道業上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了師長的心血和汗水,我們應當像曆代祖師對待師父一樣,侍奉他們的飲食起居。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弟子的關愛。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是對修行之人的基本要求。作爲淨業行者,應當戒殺放生,心懷慈悲,悲憫衆生的痛苦。同時還應當修行佛教十種善業,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佛陀認爲,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幾點,那麼他不僅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且還具備了往生淨土的因緣。

  淨業叁福的第二條爲“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作爲一個淨業行人,還應當受持叁歸,只有歸依叁寶了,才有歸依之處和修行成功的保證。同時,還要具足衆戒。戒律是規範佛弟子言行舉止的准繩,也是一個人修行的基礎,只有自己的言行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了,你才會學有所成,修有所證。另外,佛教戒規還規定佛子應當具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威儀方面的戒條都是對佛子言行舉止細微處的規範,在威儀等細行上注意了,才能顯現莊嚴之相,才不會違犯威儀。

  淨業叁福第叁條爲:“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條是修行大乘之福,屬于行善的範疇。作爲佛教信徒,如果想求生西方,應當發起菩提之心。佛教認爲,一個人初發心非常重要。只有發心了,你才會向著你的既定目標努力。從而最終取得成就。除了發心之外,還應當相信因果。因爲,因果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一個修行者如果不相信因果,那麼他的信願行都無從談起。相信因果,發了菩提心之後,還應當讀誦大乘經典,增長自己的智慧,還要勸化那些修行之人,精進用功,以成人之美。

  淨業叁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會通淨土門與聖道門。淨業叁福涵蓋了人天之福,二乘之福,以及大乘之福等叁個方面的內容。在本經所開顯“九晶往生”之前六品則是修行“淨業叁福”回向願生淨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淺,感得品位的不同。

  叁、修十六種觀想之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核心內容是佛陀向阿難和韋提希夫人所講的修十六種觀想之法。這十六種觀想分別從十六個方面講說了修各種觀想的具體方法。這十六種觀想又可分爲定善十叁觀和散善叁觀。現分述如下:

  (一)定善十叁觀

  定善十叁觀是從第一觀到第十叁觀(即從日觀到雜想觀),是佛陀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此十叁觀是源于韋提希夫人問佛,佛滅度之後的衆生,被五苦所逼,怎樣才能夠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陀于是分別向韋提希夫人介紹了日觀、水觀、地觀、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等十叁觀。佛陀在經中向韋提希夫人詳細介紹了這十叁種觀法,認爲修這十叁種觀想即得見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國土。現選幾則觀想略作介紹。如第一觀:

  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雲何作想

  凡作想者,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正念,正坐西向,谛觀于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爲日想,名日初觀。

  在這一觀中,佛陀告訴韋提希夫人,如果有人系心一處,觀想西方即能見到極樂世界。佛陀還介紹了觀想方法:觀想者當起正念,正坐向西,觀太陽將要落下的地方,讓心安守一處,專想不移。觀想太陽將要落下時,形狀像懸挂的鼓一樣。當見到太陽時,開眼合眼都了了分明。這就是日想觀。

  又如第五觀寶池觀雲: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如意珠王生,分爲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爲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爲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婆羅蜜。複有贊歎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爲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在本觀中,佛陀勸告韋提希夫人,衆生若能專注一心,觀想極樂國土有八功德池水,並且池中之水都是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如意珠王生,分爲十四支,均爲七寶之色。以黃金爲渠。渠底的沙都是雜色金剛;在池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每個蓮花中,方圓有十二由旬那麼大。在蓮花之間,有摩尼之水流動。而且流水之聲十分微妙,仿佛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婆羅蜜。再觀想有贊歎諸佛相好的人,身上有如意寶珠,湧出金色微妙光明之色。其光化爲百寶顔色的鳥。這些鳥相互和鳴,均在念佛、念法、念僧,這就是做八功德池想。佛陀認爲,一個淨業行人如果能夠一心觀想八功德池的如是莊嚴,將來不僅照見極樂世界,而且亦能夠往生彼佛國土。

  佛陀還告訴韋提希夫人想彼佛的方法,以及觀想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的方法。佛陀還特別告訴韋提希夫人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的具體方法。如第十觀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觀觀世音菩薩的方法: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爲侍者。舉身光中,五道衆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爲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爲璎珞,其璎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雜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晝,猶如印文;一一,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衆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莫不彌滿。其馀身相,衆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爲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馀衆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以上介紹了定善十叁觀中的幾種觀法,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佛說觀想的基本方法。

  (二)散善叁現

  散善叁觀主要講述了叁輩九品往生淨土的觀法。散善叁觀包含了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的內容。叁輩九品往生主要分爲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其中每品又分爲上生、中生和下生叁類,所以,就成了叁輩九品往生。經中將每輩叁品歸爲一觀,叁輩共是九品。如第十四觀上品上生雲: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聚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本品是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上品往生的觀法。在上品上生的觀法中,佛陀認爲,上品上生的人,是因爲他在修行時勇猛精進用功,才能夠感得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到此人跟前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同時,諸佛菩薩還贊歎此修行人,勸其繼續用功。此修行人見到諸佛菩薩接引、贊歎,心生歡喜,乘金剛臺,跟從佛後,彈指之間,往生西方淨土。往生之後,即能聽諸佛菩薩演說妙法,得無生法忍。然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最後回到本國,能夠令善法不失去,惡法不起作用。

  在第十五觀中,講述了中品往生的具體內容,此中品往生也分爲上中下叁晶。如中品下生雲: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此爲中品下生的觀法,從這段經文可知,所謂中晶下生就是能夠行世間之善,孝養父母,懷有慈悲之心。這樣的人是世間之善人,但還不具備往生西方淨土的條件,但由于在將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爲其說西方淨土的殊勝莊嚴,以及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此命終人,因爲聽聞佛法的功德,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人往生淨土之後,經過七日遇到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得以聽聞菩薩演說妙法,經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修這種觀法的人,即能成就中品下生。

  從修行觀法來看,前十二觀爲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叁觀爲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後叁觀爲下根業重之人開示持名念佛。從十六種觀法可見,不論是何種衆生,都能通過這些觀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即使是五逆十惡衆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或是給他演說妙法,即能蒙此功德得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衆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爲造作惡業衆生往生西方淨土帶來了希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由于韋提希夫人請佛開示解脫之法的因緣,佛陀爲她講說了修行淨業叁福的方法。爲了能夠令佛世之後的衆生都能往生淨土,佛陀重點向阿難和韋提希夫人講述了修往生淨土的十六種觀法。這部經不僅爲佛世衆生修行提供了理論指南,也爲末法時代衆生修行淨土法門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每一位淨業行人,都應當深入體會本經的含義,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的修行。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略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基本內容(妙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