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淨土叁資糧之願
妙法
引言
在淨土叁資糧中,願起著核心的作用。淨業修持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淨業可成。叁界六道中業力的因果循環,悉隨衆生的心願;諸佛如來的萬德莊嚴,亦從願生。法藏比丘由願導行,而成阿彌陀佛;淨業行人往生願心,正合阿彌陀佛攝生之願,是故直以發願,便可往生淨土。真能發願,則信定在其中;信願真切,念佛之心就會自然生起。故探討淨土宗願門的義蘊,信解彌陀悲智願心,堅定往生願心,甚爲必要。
願是人生一切動力之源,有美好的願才有幸福快樂的生活;有偉大的願方能成就聖賢的人格與生命的奇迹。因爲願是人的意欲、希望與理想,是心靈信息向既定目標的不斷沖突。所以一個人如有專心、矢志不變的宏願作爲人生向上的前導,必能使身口意的叁業趨向光輝的目標。快樂與娑婆、迷界與悟界、聖人與凡夫等一切緣生之法,都與願力牽行的識種積累與突發有關,由願力引導善惡染淨諸業的功能,不斷造作而趨向于既定的目標,因之而建立十法界的界別與道類。由此可知,一切世界無一不是願海,佛之果願如大海之壯觀,衆生之願如水上之波瀾;以佛願攝衆生生願,則一切衆生波瀾之願,無不攝在佛海大願中,則一一行願皆分具佛果所願。所從各隨其願,各獲其應。
一、諸佛菩薩之立願
在佛教叁藏經典中,到處可以看到諸佛菩薩發大弘誓願,修行佛法的例證。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在因地中作法藏比丘時,對世自在王如來發四十八願,願成就一個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接引一切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在諸上善人的法會中,一生成辦佛道。而法藏比丘剛發完願時,就出現了應時普地的六種震動,天雨妙花,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
“決定必成無上正覺。”發願時就是成佛時,因此法藏比丘就在發願之際,妙應隨之而來,可見願力在因地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法藏比丘發願後,就以願導行,廣積功德:
“發斯宏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瞠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法藏比丘由于經曆多生多劫的精進依願修行,最後終于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
“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于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衆,恭敬圍繞。”
在《悲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有第一補處大願,大勢至菩薩則繼其後,都因發大願而輔助彌陀教化,以接引衆生。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文殊發願經》中,有往生淨土之願。其次如地藏之大願,馬鳴之方便往生,龍樹、天親等,無一不一一發廣大願,其末後皆導歸極樂,以爲成己成他之妙法。
二、諸賢聖之立願
在《淨土聖賢錄》中,有記載了許多賢聖立願發行的因緣,茲將具有代表性的願行節譯如下:
1、施經之願
宋朝馮楫居士,四川遂甯人。初參佛眼禅師,後參大慧杲禅師,入山結夏,深有悟入。以後兼修淨業,行彌陀忏儀。因見建炎兵亂後,名刹藏經多殘毀,于是造大小藏經四十八套,分供諸刹。他在施經發願文中說:
“予之施經,一事而具二施:以資造經,是謂施財;以經傳法,是謂施法。財施當得天上人間福德之報;法施當得世智辯聰蓋世之報。當知二報皆輪回之因,苦報之本。我今發願,願回此二報,臨命終時,莊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爲胎,托質其中,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還來十方界內,五濁世中,普現其身,而作佛事。以今財法二施之因,如觀音菩薩具大慈悲,遊曆五道,隨類化形,說諸妙法,開發未悟,永離苦道,令得智慧,普與衆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經之願也。”
現在許多人在佛教中修道,唯以求福報,求世智爲利益,以此世間的系縛業因,雖作施經等善事,卻難以解脫輪回,超登不退。馮居士由于正確的立願,所以在臨命終時,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2、度生之願
宋朝文彥博居士,汾州介休人。曾譯經潤文使。他在官宦生涯中,一直信仰佛法,廣行衆善。到了晚年,向道的心更爲精進,並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無論在早晚或行坐之間,沒有懈怠自己的正念。文居士在每日發願中說:
“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
有了大願,則有相應的實踐。文居士在汾州京都經常組織淨土會,領導大衆念佛。一次他與各位有德望的法師合辦了有十萬余人參加的淨土大會,大多數人受到他的教化而修淨土法門,而他自己因發願實行的功德,得彌陀感應而自在往生。
3、速證之願
明清之際的覺明妙雲菩薩,一生弘揚淨土法門,度人無數。他在一次說法中談到過去世行願親證的例子。他說: “我昔于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爲貧苦故。”乃發大願雲:
“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遍十方法界。”由于精進執持彌陀聖號而速願得見極樂淨土。
一般修淨土宗的人,只求臨終往生,很少有發願現生速證的。由于現生努力不夠,法味較少,又無實證叁昧的功夫,因此臨終就難以確保往生。我們應當學習覺明妙行因地發速證願的精神,誓于現生專精修習證入念佛叁昧,花開見佛,聞法開悟。以此自度度他,廣弘淨土法門,臨命終時即可往生極樂淨土。
叁、發願往生淨土的方法
淨土宗的發願,有事理二門,體用二義。不同的發願方式,可以産生不同的效果。如能願願皆從真心地中流出,不落于形式,就可得證與願相應的果報。
1、定時的發願
修淨土的人一般都有定課,在定課中依文發致誠懇切之願,則日積月累,自然會呈現出一番新的景象。宋朝王日休居土,每日在定課中發廣大願雲:
“弟子日休,謹爲虛空界一切衆生,燃香禮敬虛空一切諸佛,一切正法、一切諸大菩薩、緣覺聲聞聖衆,乞成就一切善願,濟度無量無邊衆生。臨命終時,一刹那間,見阿彌陀佛,證無生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間一歲,即來此間教化衆生。漸漸遍此南閻浮提,盡娑婆世界,以至十方無量世界,皆爲清淨極樂世界。”
因爲他堅持定課發願,臨命終時唱言“佛來迎我!”便屹立而化。這在淨土往生人中是非常罕見的。更奇怪的是,宋鹹祜年間,當呂元益居土重刻《王日休著》時,版中突然蹦出了五顆舍利。這種由願力而感召的殊勝事迹的確不可思議。
2、立行的發願
學佛者必須立種種行,以期趨向一定的境界。如聞思修、戒定慧、四攝六度,或爲成辦某佛教事業。在一切行的開始、中間以及結束時,都要有願力來引導,所以因行發願。淨土宗四祖法照大師,因宿有朝禮五臺拜見文珠菩薩之願,多次蒙菩薩的感應,最後在朝禮五臺時親入聖境,得文殊菩薩說法授記,獲大利益。
清朝周夢顔居士,他在二十四歲時寫《萬善先資》專論殺生之過,提倡慈悲救濟。他發願以身作責,從自己做起,所以他每次到廟裏,就在佛前發願:
“唯願尊佛,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人傷一蚊蟻,唯願尊佛受罰。”由于周居土願行相應,一生不退,故在臨終往生之際談笑而逝,安祥自在。
3、對境的發願
修淨土者,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要放下萬緣,提起正念。因此,在六根對六境中,無論是苦樂、善惡、美醜、親怨等,都要見境回心,不依戀在幻境上,一心觀想極樂莊嚴境界,不被目前的境所迷失,心中才有堅固的定力。但衆生往往習氣較深,迷惑日久,難以一下子就出離諸境的系縛,故須在六根對境中,時時發願:
“願離娑婆之苦,願得極樂之樂,處處提高警覺,久之便能正念現前,不被外境所轉。”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末後示導厭離發願說:
“願我永離叁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著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接著又進一步發度生之願雲: “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增強,
自爲業縛;淪溺叁塗,動經劫數。如是輪轉,無始時來,未曾暫歇,何時得救苦衆生
爲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方能于惡世救苦衆生。”如果淨土行人在對境中,時時發願,切實念佛,臨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以上叁種發願,皆是事相,如果進一步在精進勵行中,由事入理,圓融諸法,則能從法性體中,自然流露智慧、慈悲、方便之廣大願行,在諸願行中,心內無染、安穩、妙樂,由此成就淨土妙行,莊嚴身心,得證不可思議中道境界。
結語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修行願的重要性,尤其是淨土法門,更重在發願,願不切是難以往生西方的。那麼,怎樣是願切的表現呢
淨土十一祖徹悟禅師曾論述到:
“我輩修習淨業,信貴于深,願貴于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又說:
“如有一赤熱的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又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如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此之謂切願。淨土法門因爲以信願作爲重心,主要是先使心識出離,所謂神遊極樂。有了此一層意境,念佛就能真實、懇切,成功往生的可能性就大。因此我們應學習諸佛菩薩以及諸位賢聖的發願之行,發起真正的菩提大願心,爲盡此一報生矢志不移而精進修持!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