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念佛方法略述(果孝)

  印光大師念佛方法略述

  果孝

  內容摘要:印光大師說: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而在佛教的行持中,念佛法門是最方便可靠的.本文通過對印光大師念佛方法的敘述,來勉勵自己,念好一句彌陀聖號、不負己靈、不負釋迦如來在此娑婆世界行此甚難稀有之事的苦心;亦不負彌陀常垂慈手接引衆生的大悲願心;

  關鍵詞: 印光大師 念佛 都攝六根十念計數

  引言

  印光大師的遺教,即增廣文鈔、續編和叁編的基本教義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也是學習印光大師遺教的入手處,也是學習淨土法門的入手處,藉此以引導學佛人進入淨土之門。

  一、印光大師簡介

  印光大師(1861—1941年),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近代著名的淨七宗高僧,爲汙十宗第十叁代祖師。俗姓趙,名紹伊,甯子任。陝丙合陽陳村人,幼時聰慧,隨兄熟讀儒書,頗以孔孟之道爲臼仟。曾受韓愈、歐陽修等大儒辟佛思想的影響而批判佛教。至十五歲後,數年之間因病所閑,偶讀佛經,始悟前非,回心向佛。188l午,大師二十一歲,往投終南山五臺蓮華洞寺,禮道純和尚剃度山家。次年受具足戒于陝丙興安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

  二蔔六歲時,到紅螺山資福寺淨土道場,入堂念佛,叁載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讀人乘經典,妙契佛心,淨業人進。叁十叁歲時,應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請,護藏經南下,住法雨寺藏經樓閑寮,近二—十載,勵志精修,深入纖藏。間或受寺衆堅請,乃爲講淨土經典,講畢,旋即閉關。齋房書“念佛待死”以自勉,學行倍進。印光大師出家叁十余年始終隱藏行迹,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長期晝夜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以求早證念佛叁昧。1937年,于蘇州靈岩山閉死關念佛。

  1941年春,他複章緣淨居士的信上說:“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到了這年冬天,他召集在山全體職事及居士等,到關房會談,對衆人說:“靈岩住持,不可久懸。”他命妙真任之,衆人鹹表贊同,並訂于十一月初一爲升座之期。舉辦過妙真的升座典禮,此後就精神逐漸疲憊,他說: “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往西方。”說畢,面西端身正坐,在大衆念佛聲中,安詳坐逝。世壽八十,僧臘六十。

  印光大師,佛門尊宿、淨宗導師、乘願再來(大勢至菩薩化身)、現身度世。以般若正見的慧炬,引導衆生走出邪見稠林。以清淨的行持垂範世人,以念佛法門作爲自行化他的倡導。大師所留,有小藏經之稱的《文鈔》,不但以佛法覺悟人心,以淨土接引群迷。更以世法綱常等,扶世導俗、砥砺于人。所受熏陶化育者,不計其數。故後人推印光法師,爲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

  梁啓超先生,曾贊大師的《文鈔》得文字般若;弘一大師、圓瑛法師贊印祖爲:“叁百年來、一人而已!”。

  二、印光大師所示念佛方法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其中持名,指心口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觀像指,在心中觀念阿彌陀佛形象:觀想指,在心中觀念阿彌陀佛真身形象:實相指,如來法身、衆生佛性、這與宇宙萬法虛妄之相不同,故名實相,因此念實相佛,指念十方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來自性天真之佛也。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起諸魔事。”在這四種念佛法門中,祖師獨贊持名一法,大師更說: “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爲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玄門,成佛之捷徑。可見老實念好一句彌陀聖號,是與末法衆生最相應、最契機的解脫法/刁。

  法師常說,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初則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今略述法師在《文鈔》中所開示的念佛方法。

  (一)都攝六根念佛法

  (1)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叁根。二叁根者何也

  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字一句, 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 (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要字句分明,不假思索。

  (2)念佛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號, 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叁根攝于佛號,則眼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不會亂嗅,則鼻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即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

  (3)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 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耳、舌叁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散懈怠,名爲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

  (二)十念計數念佛法

  所謂十念記數,就是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應該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到十句時,又應該從第一句念到第十句,不應當二十、叁十念。一邊念一邊記,不可以掐珠,應當用心默記。如果十句直記認爲困難,可分爲兩次,第一次從一至五,然後從六至十。如果還覺得費力,可以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叁次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而久之便得益處。應該知道這種十念法,同晨朝十念,收攝妄心則相同,功能作用有很大差異。晨朝十念,一口氣念到底,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爲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如果二十、叁十句一起念,就會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即使一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能去妄念,最能養神。隨快隨慢,沒有任何阻擋。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與你掐珠記數相比利益有很大不同。掐珠則會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如果作事情時,很難記數,就懇切直念。作完事了,仍複攝心記數。大勢至說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利根之人則不須論。如果像我們這種鈍根之人,舍棄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十分之困難。又應該知道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是應當仰信佛言,切不可以自己的見解達不到而生起疑惑,致使多劫善根,由于這種原因而失去,不能究竟親獲實益,實在可悲。掐珠念佛,乃在行住二時適合。若靜坐養神,因爲手動的原因,心神不能安靜,時間久了就可能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

  叁、印光大師《文鈔》中所示念佛方法的共同點

  在《文鈔》中雖有多種持名方法,但總不超出“都攝六根,攝心念佛法”。念法分爲兩種,一,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直攝六根; (約利根衆生說)二,是十念計數法,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

  (約鈍根衆生說)。實兩種皆是“都攝六根,攝心念佛法”。印光大師亦雲: “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有叁個理由來核實,這兩種都是“部攝夕{根,攝心念佛法”:

  其一,大師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納入淨土根本經典。

  這是印光大師首倡,祖師一生弘揚淨土宗,對這段經文尤加推敬,或殷勤開示奧義,或書寫經文,或贊頌勢至聖德。自行化他,敬愛奉行。開示問法居士雲: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乃淨宗最上開示,至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爲五。”大師在《淨土五經重刊序》贊雲: “此經(<<念佛圓通章》),實爲念佛最妙開示。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 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

  其二,同山一經。

  此“部攝六根,十念計數”攝心念佛法,皆是印祖首侶,並自行化他。其出處皆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諸處念佛開示中,都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其叁,與末世衆生根機相應。

  在<<文鈔》中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印祖爲度末世衆生,出離生死苦海的苦切婆心。從佛法與衆生根機對應的角度,印祖以無盡悲心,爲我們提供了最佳的持名方法,即都攝六根,攝心念佛法。印光法師言: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以心難製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然現代社會,崇尚西方文化,處處學習歐風,以致禮教陵夷。人人都以身心活潑爲現代意識, (啥都要開放、要自由)遂致身、口、意叁業,放蕩恣肆,漫無忌憚,所造惡也不可計數。 《地藏經》言: “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印光大師針對時弊,力倡“都攝六根,十念計數”攝心念佛法。

  結論

  綜上所述,念佛應尊師之教“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的清楚,則心歸一處。”以“都攝六根,十念計數”的攝心念佛法,自利利他,使末世衆生,念彌陀、憶彌陀、攝六根、證一心、回極樂、圓菩提、入娑婆、度有情、成佛道!

  (班級:3屆1班指導法師:仁堅法師)

  參考文獻:

  《增廣文鈔、複法海大師書分

  《增廣文鈔、複高邵鱗居士書》

  《文鈔續編,複幻修大師書》

  《文鈔續編,複又真師等書分

  《文鈔續編、複劉惠民書二》

  《文鈔續編、複章緣竟居士書》

  《文鈔叁編、複徐志一居士》

  《文鈔叁編,淨土法門說要》

  《印光大師全集淨土法要》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印光大師念佛方法略述(果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