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慧能大師的禅宗思想及其貢獻(興願)

  淺談慧能大師的禅宗思想及其貢獻

  興願

  在佛教中,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被稱作“經”,而一個宗派祖師的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在佛教史上六祖慧能大師是唯一的一個。本文主要論述六祖大師的禅宗思想以及“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禅法,並闡述慧能大師對整個佛教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引言

  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尊者破顔微笑,得如來心印。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傳西天密旨。遞至六祖,如來禅逐漸演變爲祖師禅,禅宗真正中國化、平民化,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談到文化就不能繞開禅宗,談到禅宗就不能不講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是一介平民,目不識丁的樵夫,卻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把原本外來的佛教進行了徹底的中國化、平民化的改革。六祖說法37年,他的言行語錄由弟子法海整理而成《六祖法寶壇經》,這是中國僧人中唯一一部被稱爲“經”的作品。六祖以下,嗣法弟子67人,廣演頓教,逐漸形成了臨濟、曹洞、沩仰、雲門、法眼五宗,臨濟宗又分爲楊歧、黃龍兩派,合稱“五家七宗”,正印驗了達摩祖師的預言:“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臨濟、曹洞、雲門禅法又漂洋過海傳至日本、朝鮮,繼而傳入歐美,“而天下言禅者,無不以曹溪六祖慧能爲口實矣”。

  1、慧能大師簡介

  慧能出生于公元638年,是唐武則天時期的高僧,俗姓盧,世居範陽,生于南海新興。慧能的父親盧行瑤,原籍範陽,有過一官半職,後因過被貶到嶺南新州,死在任所。慧能從小與母親相依爲命,靠砍柴維持生活,非常困苦。

  有一天他賣完柴剛要回家,忽然,聽到有人在念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使他怦然心動,他聽了以後,當下開悟。他忍不住上前問那個客人,所念的是何經典。那人說是《金剛經》,又說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常勸僧俗之衆說,“只要經常念誦《金剛經》,就能逐漸領悟自己的本性,然後即可成佛”。

  不久,慧能安置好母親來到嶺南黃梅縣東山禅寺拜見弘忍大師。行禮過後大師問:“你從何處來

  來此山中禮拜,所求何物

  ”

  慧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今故遠宋禮拜不求別物,惟求作佛之法。”

  弘忍聽了便略作指責:“嶺南人無佛性,爲何還要求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貓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不同

  ”

  五祖弘忍微微吃驚,還想要與他共議,但見左右有人,就不再多言,于是發遣慧能,令他隨衆做雜務。

  在慧能入寺八個月後,一天,弘忍召集門人,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廊壁上寫下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弘忍見到說:“汝作此偈,見即未到,只到門前,尚未得入。”隨後僅贊歎一番。慧能聞此偈後說:“美則美矣,了則未了。”于是他請人在神秀的偈邊寫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看到此偈,心中震動不已,然而他不露聲色,用鞋子將偈擦去,對衆人說:“此亦未得了。”就叫他退下。

  五祖弘忍悄悄來到碓房,問慧能:“米熟了沒有

  ”

  慧能回答:“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五祖便以杖叁擊碓石而去。慧能會意,于叁更來到五祖的房中,五祖就爲慧能付衣法,正式傳他爲禅宗六祖,並念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五種,無性亦無生。”

  五祖勸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時機成熟再公開宣揚佛法,並囑咐他“遇會則藏,逢懷則止”。于是六祖攜帶衣缽,得法而去。

  六祖來到嶺南,在廣東四會一帶的獵人隊間渡過了15年的隱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間,才公開露面。這年的正月初八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正月十七日由印宗出面彙集當地高僧爲六祖剃度。二月八日,又由智光法師主持,受了具足戒。六祖一生弘法,于玄宗開元二年圓寂,世壽七十六歲。

  2、慧能的禅宗思想

  2.1單刀直入,頓悟成佛

  慧能禅學思想,就是單刀直入頓教,主張舍離文字義解,而直澈心源,他說這種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從外入,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2.2以定慧爲本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爲本,他認爲定是慧體,慧是定用,猶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即所謂定慧一體觀。就禅定,他認爲“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只要對事物和現象無所執著即可,著重于內心的體認和觀悟,所以就是在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也可體會禅的境界。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靜坐看心,以爲那樣將心境分爲兩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從無念著手,並不限于靜坐一途,他還強調“見自性清淨,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2.3六祖大師特別注重“無相”思想的運用

  禅的思想,其根本是來源于因緣變化而成的“空”的思想。這種“空”的思想,傳至中國即配合了“無”的觀念。“空”並非“空間”及“虛空”之意,而是生滅變化之過程一一即指世間一切都是由有到無,從無到有之生滅變化的現象。由于有無之間,經常變化流轉,並非永遠不動,故稱之爲“空”。在《十二門論》中曾述及“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意即凡由各種不同因素所産生之生滅現象,它的本身無自性,故即是“空”。在菩提達摩所著之《二入四行》中,對“空”“無”二字,皆有論述。提及“空”時,以“萬有斯空”解釋一切現象皆空,在述及“無”時,也以“空”義相連,而雲:“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來闡述無所執著,無所分別。

  至六祖慧能的《壇經》時,特別重視“無相”,也是從《般若經》中的“空”義産生出來,《六祖壇經》所言的“無相”即是采自《金剛經》。無相是指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無非假相、空相,包括物質、思想、語言、文字等現象皆稱爲“相”。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故名“無相”。六祖所指“無相”之“無”,並非離開世間現象外,另有一個出世間。以一般人的眼光看,以爲世間的一切皆是真,所以有彼此、得失、好壞、善惡等的執著,因此産生困擾。哲學家相信有一個形而上的理念界,宗教家以爲離開現實世界有一個神界的天國;將現實與理想,凡人與神聖,截然分開。但是以禅的立場來看,兩者是不必分開的,也是不可能分開的。超出于現實世界而尋求真理是不可能的。出世間就是住世間,悟即出世間,迷與悟之分別在于是否真實體驗世間現象本身就是真理,及一切法的本性皆空。

  2.4六祖大師禅宗思想的實際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以禅的思想,悠閑的心情看待一切,無須光爲雞毛蒜皮等細瑣之事操心,而忽略了事物的整體性,以至生活充滿負擔及煩惱。進而,更應知道事物整體的本身,也不存在,也是一種暫時現象。以禅的立場來看世界,既是存在也是不存在的。存在是由于生命自身仍然延續,所以需要積極參與現實世界的生活,協助現實世界的運作。另一方面,應當一切隨緣,量力而爲,凡遇事當盡心盡力,不強求,那就不致增加自身的困擾。若對事對人,對名對利,存有過高的期待,則不免患得患失,自害害人,痛苦莫名。所以禅的思想是要我們以整體來看世間現象的變化,並了解整體的世間也是暫時的、虛妄的存在。

  3、慧能大師對禅宗的貢獻

  3.1“簡易”了繁瑣的中國佛教

  六祖慧能所作的貢獻有很多,慧能創立南宗禅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宗教革新運動,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以宣揚頓悟成佛,一掃傳統佛教的繁瑣哲學,使佛學簡潔明了,從而不僅能使廣大的下層群衆所接受,而且也爲上層統治者所賞識。因此慧能爲禅宗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2六祖大師的言行普被後世

  在寶林寺,六祖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他的言行後被其弟子法海彙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爲禅宗經典的《六祖法寶壇經》。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佛的說法記錄能被稱爲“經”。而一個宗派祖師的言行錄被稱做“經”的,在中國,六祖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六祖大師的座下嗣法弟子四十叁人,在各地弘法,開創了各具特色的禅風。後“五家七宗”的形成,正印證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對禅宗和佛教的發展起到了空前的推動及弘傳作用。

  結語

  論文就此擱筆,讓我對唐朝禅宗的發展和六祖大師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六祖的禅學思想,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至今還在煥發著奪目的光彩。而南宗禅的正式創立,也爲六祖奠定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得到六祖禅法的滋養,而使佛法一代代弘傳!正因如此,我認爲研究六祖的思想很有必要,並且也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僧傳》。

  [2]《禅學論文集》。

  [31《禅與悟》。

  [4]《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5]《佛教與中國文化》。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