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蔡惠明
一、 中國淨土宗的形成與念佛法門的流行
淨土思想淵源於印度。東漢時淨土經典開始傳入中國,支婁迦谶譯出《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般舟叁昧經》等,以後竺法護又譯《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良耶舍又譯《觀無量壽佛經》,於是在中國出現淨土崇拜。大致分爲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東道安首創,一時盛行於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一般認爲始於道安的弟子慧遠,他於東太元十五年(390年)在廬山東林寺創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一百二十叁人,他們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叁昧,共期往生西方,並由劉遺民著文勒石,以門所誓。此後,由昙鸾於北方專修淨業,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爲根本,爲建立淨土宗奠定了理論基礙。昙鸾以後有道綽,曾講《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執持彌陀佛號近二百遍,每日持念阿彌陀佛。著有《安樂集》二卷,立聖道、淨土二門,認爲只有淨土一門是唯一出離之路。善導先住在玄中寺聽道綽講淨土要旨,後到長安,在光明、慈恩雨寺弘揚淨土教義,繼承道綽的傳總,著有《觀經疏》(俗稱《四帖疏》),正式創立了中國淨土。
淨土宗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及世親著《生無生論》爲所依經論,稱“叁經一論”。善導所著《觀無量壽佛經疏》、《生禮贊》、觀念法門》、《法事贊》、《般舟贊》等爲該宗主要代表作。
淨土宗的教義簡單,沒有繁瑣的名相與理論,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爲內因(自力),以彌陀如來的本願爲外緣(他力),自他兼重,內外相應,生極樂淨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爲正行和雜行二類。正行又分爲讀誦、觀察、禮拜、贊歎等五種,其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爲正業,其他四種爲助業,突出稱名爲最重要。念佛的方法有四種:1、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即稱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和畫像,稱爲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莊嚴(包括《觀經》的十六觀門),稱爲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谛觀實相,稱爲實相念佛;後世唯有稱名念佛最爲流行,這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的關系。同時信衆們認爲這一號稱“教內別傳”的念佛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成效速,不如其他法門但仗自力,猶如蟲出竹節,出事倍功半,稱名兼仗佛的本願力,橫超出竹,事半功倍。只要一心念一彌陀佛,就能於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得到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往生極樂國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又有上、中、下的叁輩九品之分。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到,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禅宗、律宗、天臺宗、華嚴宗等融合,成爲佛教的“共宗”。有“家家念彌陀”的說法。十二世紀時日僧源信依《觀經疏》弘揚淨土法門,創立日本淨土宗。他的門弟子親鸾又創日本淨土真宗,至今流行綿延不衰。
二、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淨土法門號稱“教內別傳”,是導百川歸於大海,攝萬行而化於一念的特別法門。如禅、教、律、密均可回向淨土而成妙行,淨宗也不拒一法,均加融攝。因爲任何一法均能達成淨土果德,而淨土學人,爲專一故,不必廣涉他宗,分別異同,執著勝劣,評論古今。應當一心念佛,因爲彌陀聖號已具足萬德,只要正念分明,回向淨土,自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切不可朝秦暮楚,叁心二意,正當功行積累成熟之際,忽然改弦易轍,使前功俱棄。所謂老實念佛,就是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專心一致,不作他想。初發心者,應厭娑婆五濁惡世,悲痛苦腦;而欣慕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環境優越,法音宣流,自然激發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只有厭之又厭,才能欣之又欣,待道自然積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要於稱名爲核心,往生爲目標,善行爲助緣。多聞經教熏習,信自己本具佛性,不必被生死所擾,解除世俗所困,一切放下,唯提彌陀正念,心法相應,隨緣而行,運用正知,定慧等持,以觀照力,使心地清明,法喜充滿。智照現前,輕安自在。所謂內存妙德,外弘佛法,莊嚴佛土,利樂有情,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各宗法門皆是轉識成智的方便。
淨宗學人,應知念佛重在心佛相應,覺照現前。念至能所雙亡,既無能念之我,又無所念之佛,自然正念分明,入叁摩地。
至於早晚功課,除誦持淨土叁經外,應以彌陀聖號爲主。可用出聲念、默念、坐念、繞念等方法對治散亂和昏沈。散亂表現在心猿意馬,妄想紛飛;只有用“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的方法,是正念分明,念念相續,妄想無插足處。要克服自滿懈怠情緒,培養精進心。只有持志以恒,才能堅定不退。念佛修行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不可得,是名精進”。因此只有精進,才能取得成就。
這裏,從祖師所創導的各種念佛方法中,向本刊讀者作介紹,僅供參考:
一、忾念佛法:爲宋天臺宗山家派遵式大師所創。據宗赜《樂邦文類》卷四,遵式《晨朝十念法》規定每天清晨必須專心念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爲度。”這樣念佛,盡此一日暫廢。氣應到腹,不可壓得太緊或憋得太久,應心氣不二,凝神而念爲妙。習慣成自然,熟練之後,就顯得自然,不急不緩,恰到好處。
二、隨時念佛法:事忙的人,可隨一切處,不論行住坐臥,以佛號攝心,事致一念,甯靜而持,心口一致,久久不忘,自成一片。
叁、五會念佛法:爲唐代法照大師依據《無量壽經》而建立的。其法主要在於念佛音聲的緩急,以此表達念佛心情安靜和急切求佛攝受的願望。第一會“平聲緩念”,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第二會“平上緩念”,就是念佛時聲音略高一些。第叁會“非緩非急念”,前二會都是緩念此言非緩,就是不在緩慢求稍快。第四會“漸急念”逐漸快念,並帶有急切感。第五會“四字急轉念”,將原來的六字名號轉爲“阿彌陀佛”四字,並且要加快,有緊迫感。這種“轉急念”要表達出急求出離、請佛接引的心情,從而達到意志純誠、一心不亂與“能所雙亡”(即“既無念佛之我,亦無所念之佛”)的境地。據《無量壽經》載稱:“清風十歲,出五音聲,微妙工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一般念佛法會已普遍采照此法。
四、定座念佛法:一日可根據忙閑情,自定二座或四座,每座念佛半小時(或至叁、四小時),結合隨息,內觀、默念、金剛持等法實行。
五、早晚功課法:可依陳海量居士編的“在家早晚功課”,而定早晚課誦的修持。加誦《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及《大悲咒》,《楞嚴咒》、《往生咒》等,以啓發對西方淨土的響往,增強定慧。
六、止觀念佛法:依據天臺止觀妙而修淨。止爲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譯,觀爲梵文vipasyana(毗舍那)的意譯。“止”是掃除妄念,專心一境;“觀”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智慧,辨清事理。臺宗認爲通過“止觀”,即可悟“緣起性空”之理而成佛道。天臺宗實際創始人智 大師特別重視止觀法明,著有《摩诃止》,《童蒙止觀》等書,念佛結合止觀,可以止息雜慮、心專注於一境,正受所觀之法,保持精神上不昏沈,不散亂狀態,入念佛叁昧。
七、淨密合修法:於念佛課誦中加彌陀心咒心印、大悲心陀羅尼、楞嚴咒或往生廣咒,或修破瓦法求生西方,也可以專修某部密法作爲加行而往生淨土。
八、禅淨雙修法:曆代祖師都有提倡。近代圓瑛大師得法於甯波七塔寺慈雲長老,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世;又得法於福州大雪峰寺達本禅師,傳曹洞正宗的四十六世。但他於一九一叁年叁十六歲時讀永明、蓮池兩大師著述,遂深信念佛法門。改“一吼堂”爲“叁求堂”,自撰楹聯爲“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念佛念法念侶僧伽。”在他圓明講堂創辦圓明池念佛會,並編述淨土經書多種。在他往生前一年(1952年)總結他一生禅淨雙修時賦詩雲:“禅淨雙修四十年,了知淨土即深禅,有人問我其中意,雲在青山月在天。”他主張:“臺、賢並弘,行歸淨土,”曾創“楞嚴專宗學院”,被譽爲“楞嚴獨步”。
九、菩薩念佛法:以清淨心而發利樂衆生之願,知自心本具一切法而不舍娑婆,歸心安養,智慧具足,由此盡一切力量而行菩薩道,以此回向法界淨土,也就是一切法皆是念佛之法,不滯留於利上,而以自覺覺他爲前提。
以上所列淨土念佛法門行持法,請擇契合自己根機虛修。法無高下,對機的就是無上法,只要依教奉行,必能得大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