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歸心淨業:彭紹升與清代居士佛教(志道)▪P2

  ..續本文上一頁,導諸群品,同歸一乘。”[14] 他認爲,“此十大願王,要一切行門之終,實開一切行門之首。何以故?非行無以滿願,果外無因故;非願無以起行,因外無果故。”並說:“雲棲謂此一卷經,該全部華嚴,義在于此矣。其不指歸華藏,而指歸極樂者何?爲大心凡夫開異方便故。”在彭際清看來,華藏莊嚴,像目連、舍利弗諸大聲聞,猶隔聽睹,何論其余?而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接引衆生,十念歸誠,便登九品。誠能信入普賢願門者,法界與淨土無異,就如水赴壑、如響應聲。一得往生,便華開見佛,始知極樂不離華藏,彌陀即是(毗盧)遮那。彭際清對淨土叁經也十分重視,不但刊刻了此叁部經,分別寫有敘文,還作有《淨土叁經新論》闡發淨土宗未竟之旨趣。彭氏在《重刊淨土叁經敘》中說:“淨土叁經者,大小《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是也。此叁經者,如鼎叁足。不讀小本,不入信門;不讀大本,不入願門;不讀觀經,不能成就叁昧門。叁經合,而淨土之資糧備矣。” [15]

  盡管彭際清熱衷于學佛修淨,舉官而不就,韬隱于家鄉,可是卻沒有遺世而獨立。他化導鄉黨,團結一族的力量,投注于“近取堂”(內設有恤嫠會、施棺局、施衣局、及放生會等的同善會組織)及彭氏潤族田(即日後的彭氏義莊)等的社會慈善事業,造福鄉梓。[16]由此可見他誠摯地實踐了淨土教義,但並沒有沈溺于個人的“了生脫死”,而後者正是當世儒者批評士大夫溺于“西方之教”的關鍵所在。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許會理解彭際清在歸心淨土的同時爲何要疏解儒釋隔閡,強調儒佛融合。

  叁、對近代居士佛教的影響

  彭際清居士佛教的影響延及後世,龔自珍、魏源私淑的學佛導師即爲彭際清。龔自珍曾作《知歸子贊》,稱道彭際清說:“震旦之學于佛者,未有全于我知歸子者也。”[17] 魏源以《普賢行願品》與淨土叁部經合爲一集,刊刻《淨土四經》,亦與彭氏之推崇不無關聯。清代居士佛教自彭際清而至于龔自珍與魏源獲得一新發展,主要表現是龔自珍、魏源等作爲今文經學家而兼治佛學,從佛學中求經世之本,開啓近代維新一派之思想端緒。常州今文經學公羊學派[18]在清末衰世之中應運而生,強調通經致用,龔自珍、魏源均浸潤于此,而龔、魏以來,公羊學派多公然爲佛弟子以研究佛教者,實彭際清以後八十年內所起之新現象。

  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曰佛學”,“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這支伏流就導源于乾隆年間的居士彭紹升,自龔自珍、魏源以下,石埭楊文會仁山推波于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會”。[19] 楊文會創辦金陵刻經處,以魏源校刊的《淨土四經》爲首刻,從而開啓他振興佛教的事業;其對晚明四師著作多所刊刻,尤以蓮池爲淨土本師,同樣也深受彭際清影響。有研究者說:薛家叁、羅臺山、汪大紳“諸人既沾溉宋學,不甘以訓诂汩天倪,丹鉛沒素樸,則苟于此世起舍離之心,陸王也,程朱也,皆足以引歸瞿昙。昔人動辄指陸王爲近禅,豈亦知程朱足以導向蓮池乎?後數十年,石埭楊文會弘揚淨土,廣刻佛典,中國佛教稍形一振,實繼二林(彭際清)未竟之業。則此數人當考據全盛之日,破儒釋之藩籬,宣靈山之法音,亦可謂功不唐捐者矣。”[20]

  彭際清專心研究並弘揚淨土之教,竭力鼓吹禅淨融和、儒佛融合,也許對近世佛教日趨衰落的狀況觸動並不大,但對近代居士佛教的運動無疑卻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釋東初在《中國佛教近代史》中對彭際清推展的居士佛教運動做出了高度評價:“其于淨土教義闡微,貢獻殊偉;其于佛法領悟之深,殆爲當時知名儒士所欽仰。以彭二林爲中心之居士佛教若龔自珍、魏源、俞樾等公羊學派之碩儒,實開中國佛教近代史居士佛教之盛況。其對清廷反抗意識,亦多寓于其著作中。” [21]

  注釋:

  [1] 參彭際清《一行居集》卷六,1921年金陵刻經處本,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第382頁。

  [2] 參彭際清《一行居集》卷叁,1921年金陵刻經處刊本,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第182頁

  [3]參《知歸子傳》,見彭紹升著:《一行居集》,民國十(1921)年金陵刻經處刊本,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第26頁。

  [4]參彭紹升著《一行居集》,1921年金陵刻經處本,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第523頁。

  [5]彭紹升著,趙嗣滄點校《居士傳》,成都古籍書店印行,2000年1月第1版,第307頁。

  [6] 楊文會:《與日本南條文雄書九》,參周繼旨校點《楊仁山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1月版,第487頁。

  [7]彭紹升著,趙嗣滄點校:《居士傳》,成都古籍書店印行,2000年1月第1版,第7、83頁。

  [8]《華嚴念佛叁昧論》,收入《續藏經》第 58 冊,No. 1030。

  [9]王文治敘文見《華嚴念佛叁昧論》卷首,收入《續藏經》第 58 冊,No. 1030。

  [10]知歸學人彭際清述:《一乘決疑論》,收入《續藏經》第 58 冊,No. 1029。

  [11]參彭際清《二林居集》卷六《體仁錄敘》,“年二十五始持不殺戒”,“又四年忽自省曰:儒者恒言以萬物爲一體。……自是遂斷肉食”,頁1b-2a。又參《一行居集》卷一《受菩薩戒發願文》,“弟子際清爲救生淨土故,敬于佛法僧前,禀受菩薩叁聚淨戒”,頁1b。

  [12]彭紹升著,趙嗣滄點校:《居士傳》,成都古籍書店印行,2000年1月第1版,第5頁。

  [13]彭紹升《居士傳發凡》,又參陳士強《居士傳采微》,《法音》雜志總第五十一期。

  [14]此間幾段引文,參彭紹升著:《一行居集》,1921年金陵刻經處刊本,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第91-93頁。

  [15]參彭紹升著:《一行居集》,1921年金陵刻經處本,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第149頁。

  [16]參彭際清《二林居集》(光緒七年版)卷九《近取堂記》、卷六《近取堂公産錄敘》、卷一《彭氏潤族田記》。《民國吳縣志》卷叁一、公署四《彭氏義莊》。

  [17]參《知歸子贊》,《龔自珍全集》第六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版,第396-397頁。又參石峻、樓宇烈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89年7月第1版,第叁卷第叁冊,第493頁。

  [18]西漢初,朝廷立《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因所授經書均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故稱今文經學。因成書于漢初的《春秋公羊傳》,即屬今文經學主要代表,故今文經學亦稱公羊學。東漢以後,今文經學衰落,一千多年默默無聞。直到嘉道年間,幾成絕學的今文經學重新崛起,並在晚清倡行于世。通過乾、嘉、道時期學者對今文經學的研究和提倡,公羊學說尤其被龔自珍、魏源等人利用來作爲闡述其政治思想理論的工具。同時,今文經學的複興,也標志著乾嘉考據學的沒落和終結,意味著學術思潮在漢宋之爭中開始向一種兼容並蓄的趨勢方向發展。

  [19]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曰佛學。龔自珍受佛學于紹升,晚受菩薩戒。魏源亦然……龔魏爲今文學家所推獎,故今文學家多兼治佛學。石埭楊文會……夙棲心內典,學問博而道行高,晚年息影金陵,專以刻經弘法爲事……深通法相、華嚴兩宗,而以淨土教學者,學者由是漸信之。譚嗣同從之遊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學》……梁啓超亦好焉,其所論著,往往推挹佛教。康有爲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已意進退佛說。章炳麟亦好法相……故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會。”

  [20]參陸寶千《乾隆時代之士林佛學》,收于張曼濤主編之《中國佛教史論集》六《明清佛教史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9月版,第339頁。

  [21]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第41頁。

  

《歸心淨業:彭紹升與清代居士佛教(志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