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
慧如
喝,是司空見慣的。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對振威一喝是有著刻骨的體悟與銘心的記憶的。小孩是在大人的一喝中茁壯成長的,學生是在老師的一喝中開拓視野的,囚犯是在警察的一喝中束手就擒的,老鼠是在貓的一喝中被捕的,禅師是在師父的一喝中徹悟的……可見,喝的妙用莫測!但凡“對面一喝”中皆賦有振威、折伏、攝化、扭轉、指點……等多種深意在內。
記得小時候,隔岸對坡的鄰村人家多養羊。牧羊娃經常趕羊到我村的苜蓿地裏來放羊,村裏無人能喝走牧羊者,只好睜一眼閉一眼,得過且過。但我的叁太爺則不然,他每見牧羊娃越境來我村苜蓿地裏放牧時,則先高聲疾喝,其聲若五雷貫耳一般洪大,然後扶杖疾追至地頭揮鞭舞拳。牧羊娃見狀不妙,就趕羊潛逃。久而久之,則成慣例。凡是在我村苜蓿地裏放羊的人,一旦聽到我那叁太爺的喝聲,則當即驅趕羊群,退出苜蓿地。自從他老人家去世後,四面各村的羊競來我村苜蓿地肆膽放牧,則再無有人能喝退羊群了。叁太爺的振威大喝,有驅散羊群的力用。原因是他年長德耆,威望過人!
我小的時候甚淘氣,亦好玩惡作劇。祖父雖對我寵愛有加,然或對面一喝,我則毛骨悚然,心跳加速。每當那個時候,我就會乖乖地站在地上一動不動。不玩火、不玩水、亦不隨意踐踏盆裏的花卉、更不無辜浪費飯桌上的食物。平時慈祥和藹可親的祖父,一旦喝起來,就連父親、叔叔、姑姑都退避叁舍,何況母親、嬸子!在農活忙時,我若不經過他的允許去看戲,或找鄰家孩子去玩時,大多是在半路上被他喝住停止了腳步聲,不得不撅嘴回家。弱冠後,他再也不喝我了,都是在談笑風生中拉家長。時至今日,祖父已是八十高齡的人了,我也過了而立之年,卻對他的喝記憶尤甚。每當我偷懶放逸之時,就會想起小時候他對我的喝教,當下促我振作,激勵我繼續努力!長輩對後代的喝,的確是具有深遠的折攝意義的。
我出生在農村,對貓捕鼠的絕技了如指掌。貓在白天吃飽喝足後,就安然藏在被下熱炕上,“咕噜咕噜”地酣睡念經。直到夜深人靜後才開始行動,因爲這時恰是老鼠出洞覓食之時。老鼠出洞就會發出輕微的“唧唧”聲,貓聽到鼠唧聲後就蹑足窺探,貓行腳輕得讓老鼠無法覺察到它的存在,此正是貓屏息凝視的前奏。老鼠一旦出洞亂竄時,貓則“嗚嗚”“唬唬”地對面一喝,用它那銳利閃爍的眼睛死死地盯住不放,就在老鼠驚慌失措、驟不及防時,貓一爪過去捕個正著。貓對老鼠的對面一喝,是示威而捕的。
振威一喝,的確能征服對方。關于描述喝最精彩的,莫過于《叁國演義》。“第四十二回”有“張翼德大鬧長坂橋”的演說。但就說張飛在長坂橋頭的“叁喝”吧!作者描繪得惟妙惟肖,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感慨。如文曰:
卻說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坂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後,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都至。見飛怒目橫矛,立馬于橋上,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紮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操聞知,急上馬,從陣後來。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後軍青羅傘蓋、旄钺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操便回馬而走。于是諸軍衆將一齊望西奔走。
從中可知張飛的叁喝的確非同一般,超人意料!作者對這叁喝還作評曰:“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雳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還說:“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這似乎有點誇張的意味。並且後人還有詩贊曰:“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正因爲張飛的振威叁喝,有緊守關隘,退敵保軍的神力。所以小說裏如是寫,唱詞裏亦更甚。《東吳大報仇》裏劉備唱曰“叁聲喝斷當陽橋,一世威名今喪了”;《回荊州》裏喬玄說:“大喊一聲,曹兵倒退;大喊二聲,順水橫流;大喊叁聲,將當陽橋折斷!”不管這段曆史是否真實,但張飛的“對面一喝”,說明的確是嚇退了曹兵十萬,保全了自己的二十騎兵,掩護了劉備、趙雲等人。這裏面透露著他的勇敢與機智,和盤托出了他精忠于漢室江山的大哉仁心。
“對面一喝”,是禅宗的獨有風格與無上本色,是祖師們接機化物的慈悲發揮與權便舉揚。這一法,源于“拈花微笑”的典故,即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旨,衆皆惘然,惟大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以表心領神會之意。故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今付囑摩诃迦葉!”而這一喝,始于馬祖接化百丈。《五燈會元•卷叁》載百丈開悟因緣曰:
師(百丈)再參,侍立次。(馬)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爲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挂拂子于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叁日耳聾。自此雷音將震,檀信請于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處岩巒峻極,故號“百丈”。
這裏,百丈的“直得叁日耳聾”之謂,並非是什麼都聽不到的意思,而是內六根與外六塵脫落粘滯的光景,此時乃“湛寂常恒,靈明洞徹”的境界。湛而不滅,寂而不生,常而不斷,恒而不間;靈而不昧,明而不暗,洞而不壅,徹而不塞。全是一道大光明藏,了無自他之形象,亦絕生佛之假名。正古德所謂“一念回光,即同本得”。既根、塵頓脫,則六根所見無非是佛境界。眼所見無非是佛色,耳所聞無非是佛音,鼻所嗅無非是佛香,舌所宣無非是佛語,身所覺無非是佛觸,意所知無非是佛法。正蘇長公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豈礙淨法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馬祖道一的振威一喝,點燃了百丈內心深處的般若大火炬,照化了外境的六塵之紛擾,薦得了即心自性本具的真如佛性,最終成爲一代禅宗祖師。對馬祖的一喝,百丈自己亦曾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叁日耳聾。”(出《五燈會元•卷叁》)當時,黃檗聞舉,不覺吐舌。百丈對馬祖的振威一喝,受益匪淺!所以他一生直揭本地風光,盡顯馬祖接化大機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出《五燈會元•卷叁》)可見,馬祖當年的對面一喝,實有“調虎離山”的攝化妙用,其振威的目的在于剿滅來人的蔔度妄情,以令其就在一念回光返照的當下薦取本源心性。
因馬祖的振威一喝,把百丈給喝開悟了,所以後來的禅師們便競相效颦,繼承了這“對面一喝”的獨特宗風,最後演繹爲臨濟一宗。臨濟義玄,設“叁玄”“叁要”“四料簡”等關隘,以勘驗徒衆,接引後學。
臨濟義玄將這“叁玄叁要四賓主”之勘驗關隘,全運籌于自己的“對面一喝”之帷幄中,令人猜測不透,撈摸不著。可謂“穩坐中軍帳,單捉飛來將”也。亦說明古人教人安心于正恁麼時,立腳于沒撈摸處。則知最初之參禅一法,的確不是後來教人參話頭的那樣羅哩羅嗦!意謂就在那對面一喝的振威下,教爾正當回不了頭、轉不了腦的刹那,坐斷葛藤,親見本來。正因爲“喝”具有把斷要津、活人慧命的功用,所以臨濟一宗接機化物多用喝,所謂入門便“喝”是也。蓋“對面一喝”之中具“叁玄叁要四賓主”的勘驗作用與意義,所以義玄對此一喝有四種說法:“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
當時會下參學之徒,鹦鹉學舌者不乏其人,個個亦學師喝。師曾誡曰:“汝等總學我喝,我今問汝!有一人從東堂出,一人從西堂出,兩人齊喝一聲,這裏分得賓、主麼?汝且作麼生分!若分不得,以後不得學老僧喝。”
臨濟“對面一喝”的宗風大概如此而已。老師有威德,學生靈根利,則可于喝之當下“根、塵頓脫,靈光獨露”也。只因爲後來人妄想根深故,蔔度妄情無法一時拔斷,所以喝的機鋒愈轉愈峻烈,變化無端。兩宋以後的禅師們,喝則喝了,但起不到攝化、指導的作用,便成虛設固套之閑家具。在我所看過的語錄中,天童如淨禅師對臨濟之喝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與演說,他曾普說雲:
喝一喝:有主有賓,有照有用。還知落處麼?若知得落處,便知得起處;若知得起處,便知得滅處;若知得滅處,便知得起滅俱滅、寂滅現前。于日用中,六處發現:在眼曰見,直須抉卻眼睛迥無所見,然後無所不見,方可謂之見;在耳曰聞,直須塞斷耳根,迥無所聞,然後無所不聞,方可謂之聞;在鼻曰嗅,直須敲落鼻孔,香臭不分,然後無所不分,方可謂之嗅;在舌談論,直須拔卻舌頭,天地緘默,然後熾然無間,方可謂之談論;在身曰人,直須四大脫除,了無依倚,然後隨類現形,方可謂之人;在心曰識,直須永絕攀緣,叁祇劫空,然後起滅不停,方可謂之識。如上六處發現,無所間斷。前來所謂有主有賓,有照有用,直得賓主互換、照用交參。上至叁世諸佛、六代祖師,下及傍生異類、草木昆蟲,皆此一喝,無有遺者,便見威音王未現已前只是如今,如今只是威音王未現已前,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若約山僧所論,喝個甚麼?論個甚麼?本無許多般,總須吃棒。有甚蹉過,有甚不蹉過。
總之,禅宗的“對面一喝”,或以威德折攝來人,慈悲教化;或以喝法勘驗來人是否真正徹悟,以妨譏詐欺瞞;或喝斷來人葛藤,令其直下頓脫根塵、親見本源佛性;或無意而喝,習慣動作而已,喝不作喝用。發揮“喝”的作用與目的,貴在以使來人從二元相對意識進入一元絕對狀態,扭轉機捩向上真入般若裏巷而去,攝“見、聞、覺、知”歸真如佛性,從而觀法自在,如如不動。到那時,饑來吃飯困來眠,亦無不可。
時至今日,運用“當面一喝”之振威法接化行人的禅師,實屬罕見!適時適地地喝一喝,可以使人改惡遷善,趨吉避凶。從“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到“自淨其意”。比如說看見小偷正拔門時,對面喝一喝,便可讓他當下銷聲匿迹。不但確保室主的財物不丟,亦挽小偷被繩之以法的危險。小孩即將犯錯時,大人不妨喝一喝,捏個空拳,嚇煞小孩,以免日後釀成不好習氣。學生打盹時,老師不妨喝一喝,讓他從夢中醒來,繼續聽講。更重要的是,家中若有個賢妻良母,能時時喝一喝的話,可以確保男主人不誤入藕花深處!喝的作用無邊際,不可說不可說!禅堂裏的維那師每天都要喝好幾次“起”字,或喝一聲:“打起精神來,好好參!”這無非要人都攝六根歸一念,念茲在茲,一心真參實究也。噫!
對面一喝還識否?瞠目結舌嚇煞人!不思善來不思惡,正恁麼時得知音。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喝(慧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