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又因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而稱爲“接引佛”。據《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其中第十九願說,凡誠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者,在臨終時,阿彌陀佛必親來接引往生。彌陀信仰在中國流傳久遠,東晉時竺法曠、支道林、慧遠等就信奉往生淨土法門。後經昙鸾、道綽至善導,更創立了以持名念佛,即口頌“南無阿彌陀佛”爲主要特色的淨土宗,提倡以修行者的念佛爲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彌陀淨土。這種以信佛的因緣願生淨土,憑借阿彌陀佛的願力便得往生,是爲修持成佛的“易行道”。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極樂國土,使衆生離苦得樂,從人間火宅升入極樂世界,這中間表現出來的崇高的慈悲形象、偉大的慈悲情懷,令衆多信徒感激贊歎,趨之若鹜。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是以慈悲濟世,拯救衆生爲本願的菩薩。“觀世音”稱號的含義有叁:一是觀世音,觀衆生發出求救的音聲即往拯救;二是觀世意,觀衆生發出求救的意願即前往施救;叁是觀世身,觀衆生身受苦難而往解救。因觀音菩薩達觀自在,理事無礙,又稱爲觀自在菩薩。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妙法蓮華經》,該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還以《觀音經》爲名單本別行。又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佛說觀無量壽經》和《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等,也是有關觀世音菩薩的重要經典。觀音菩薩是佛教塑造的大慈大悲理念的典型神格化身,其慈悲精神的特征有叁:一是現實性: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能解救衆生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苦難,滿足衆生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願望和要求。二是隨類性:觀世音菩薩“隨類度化”,對于衆生一視同仁,不分貴賤賢愚,隨順衆生的類別、特性來不斷變換自己的形象,開示教化,度脫苦厄。叁是融通性:觀世音菩薩爲了拯救衆生的苦難,滿足衆生的要求,應化無方,融通自在。觀世音菩薩的應化形相千姿百態,如多首、多臂、多目,非男非女,變男變女,乃至清代以來,更有送子觀音,並與道教結合而有“觀音娘娘”之稱。觀音信仰無論在中國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中,均極爲普遍、深入,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對諸佛與其他菩薩的信仰。這其間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思想的原因。
地藏菩薩也是中國佛教重點崇奉的菩薩。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等載,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的囑托,承諾在釋迦牟尼身後和彌勒菩薩成佛以前的中間無佛時期,地藏菩薩將現身世間,救度衆生。據傳地藏菩薩立下“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置身于地獄拯救惡道衆生。《地藏菩薩本願經》還稱,若是崇奉地藏菩薩,必能使人世間獲得豐壤良田、無水旱天災等十種利益。民間還以地藏菩薩爲地獄的最高主宰,稱之爲“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管轄十殿閻王。
在中國大乘佛教信仰中,上述叁位佛菩薩以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最爲突出,在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中,又以後者居于首位。叁位佛菩薩的角色定位是,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解救衆生的現世苦難,地藏菩薩則賦予世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他們互相配合,各有分工。這就是說,大乘佛教慈悲濟世,既滿足了人對來世的期待,又幫助人解除現世的痛苦,同時還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調和了現實與來世、此岸與彼岸、社會與自然、現實與理想等人生和社會的根本矛盾,給廣大信衆帶來情感和思想上的滿足與愉悅,希望與期待。
五、慈悲理念的內在特質
佛教慈悲理念是與其解脫論緊密相聯系的,歸根到底,是爲了衆生的解脫,成就佛果。不過從中國人佛教信仰的動機和重心來看,則偏于祈求佛和菩薩幫助解決現實的問題與困難,滿足現實的功利與福祉。
從思想史角度理性地審視佛教的慈悲理念,我們會發現,它的出世性、神秘性、寬泛性等局限性,是易于引起一些人的質疑,難以讓人普遍認同的。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認爲更爲重要的是應當思考作爲擁有數以億計的衆多信徒,並構成中華文化儒道佛叁大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其基本理念慈悲是否也是對人生和社會的省察、反思的成果?是否也是維護人類生存的智慧表現?是否與世俗社會提倡的價值、道德、精神也有共通、一致之處?我們認爲回答應當是肯定的。大乘佛教慈悲理念所包含的價值理論和人文精神內涵是豐滿的,也可說是深刻的,這表現在:
人本思想與人道主義。佛教慈悲觀念的提出,主要是緣起于對人類的局限性的反思,對人的生命脆弱性的關切,對人生苦難的憂患,這種以人爲對象、以人的解脫爲本位的人本思想,與以關懷人尊重人爲特征、以人爲中心的人道主義是相互會通的,且有相互一致之處。
利他思想與集體主義。佛教慈悲觀念以利他爲原則,強調要有利于他人,要爲救濟一切衆生而致力行善,這與我們提倡的助人爲樂、大公無私,一切以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的集體主義思想,也是相近、相通的。
平等思想與同情博愛。平等是佛教慈悲的思想基礎,慈悲是平等的道德體現。佛教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人與其他生物之間平等,強調對他人,對其他生命主體性的尊重、關懷以至敬畏,這與儒家的“仁愛”、“博愛”、“民胞物與”(仁民、愛物)是一致的,與中國哲學,即以“天人合一”爲基本理論架構的整體生命哲學是相通的。佛教平等思想所蘊涵的尊重一切生命的偉大同情心和博大的愛心,是值得肯定的。
六、慈悲理念的現代意義
從社會史的視角觀察,我們不能不承認,佛教的慈悲理念符合相當多人的祈望和希求;從古至今,受到人民,尤其是下層人民的普遍歡迎。雖然佛教慈悲理念在古代社會的作用是複雜的、多重的,但是,從佛教慈悲理念中所折射出來的信息中我們不難發現:人的有限性、脆弱性、人的現實困境乃至深重災難,人的追求和理想難以滿足與實現,凡由此種種切身感受而導致的仰望神靈的慈悲、扶助、賜予之心,是真誠而強烈的,一部分信徒從中得到了程度不等的情感慰藉,也是真實不容置疑的。從這方面來看,佛教慈悲理念無疑發揮了某種撫慰社會人心、穩定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的作用。
在曆史上,慈悲理念的意義不斷得到新的诠釋和新的發展,浸潤人心,生發作用。在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的今天,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佛教慈悲理念是否也有其現代價值與意義呢?我們認爲,佛教若能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結合社會的需要、人民的生活和容受的條件,運用現代的思想、理論、概念、術語對佛教慈悲理念作出新的合乎本意和情理的诠釋與闡發,必將有助于慈悲理念的弘揚,進而有益于社會的發展。
我們認爲,在當代社會,佛教慈悲理念具有以下新的現實意義:
有助于提高國民的素質,尤其是道德素質。倫理道德建設必須建立在符合人性的本質和要求上。可以說佛教提倡的慈悲理念,符合人性的弱點與優點共存的本質、去惡從善的要求、離苦與樂的願望,以及平等博愛的追求。提倡慈悲理念,必將有助于發揚團結和互助友愛的精神,有助于實踐無私奉獻、濟世利人、救死扶傷、扶危濟困等美德善行,有助于社會公德的完美與職業道德的提高。
有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安全。雖然當今世界總體來說是和平的,但是種族、宗教、地區的沖突此伏彼起,恐怖主義活動猖獗,核擴散問題形勢嚴重,人類面臨自我毀滅的危險。爲了消除人類和平、安全的威脅,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采取相應的堅決措施。就思想文化方面而言,以關懷、尊重生命價值爲基礎的佛教慈悲理念,實是一種跨種族、跨宗教、跨國界的博愛文化、和平文化和安全文化,有利于調整人的觀念進而導致在行動上維護和平與安全。
有助于生態平衡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佛教強調宇宙萬物的不可分離的依存性,佛教慈悲理念主張尊重他者、尊重異類、尊重動植物的生命,反對濫殺濫伐,任意糟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若將佛教平等慈悲理念應用于生態學,無疑將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生態倫理學,進而也必將有助于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質及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