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實踐(崔文婷)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實踐

  崔文婷

  一、有關星雲大師的研究文獻綜述

  自星雲大師及其人間佛教思想、佛光山教團進入學術界視野以來,來自大陸、臺灣、海外的研究碩果頗豐,本文試作一番梳理,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學者專家老師指正。

  關于星雲大師的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學術界探討的熱點集中于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如盧月玲《臺灣佛寺的現代功能——佛光山田野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學位論文1981年),張新鷹《星雲大師與臺灣佛光山》(《香港佛教》1989年第6期),張新鷹《星雲法師與佛光山佛教事業集團》(《世界宗教資料》1989年第1期),寅亮《提倡“人生佛教”的星雲法師》(《上海佛教》1989年第1期)。此時學術界探討的重點限于介紹佛光山的經營管理模式及其所取得的成績,而且著作論文多出自港臺學者之手,大陸研究參與者較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者不僅在對佛光山經營模式的研究上更加深入,而且開始注重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關系、星雲大師思想與實踐模式的研究。如張華《太虛、星雲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南京大學學位論文1991年),王順民《宗教福利服務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與“慈濟”爲例》(《思與言》1994年第9期)。進入二十一世紀,關于星雲大師的研究有著突破性的進展。如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臺北:天下文化2005年),李尚全《當代中國漢傳佛教信仰方式的變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滿耕法師《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鄧子美、毛勤勇《趙樸初與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實踐》(《五臺山研究》2005年第3期),何建明《人間佛教的百年回顧與反思——以太虛、印順和星雲爲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佛光山主辦的學術刊物《普門學報》問世後,發表了大量高水准、有影響的論文。如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1期),林明昌《建設人間佛教的宗教家——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普門學報》第2期),釋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下)》(《普門學報》第8期),陸铿、馬西屏《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普門學報》第40期)。這些都是近年來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內容更加專業深入,理論性、系統性強,僧人、大陸學者積極參與其中。另外2005年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學誕生,推出的《人間佛教叢書》刊登了妙延《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實踐智慧》,劉泳斯《文化佛教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有效途徑——佛光山教團模式研究綜述》(《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2007年),都堪稱優秀作品。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每年舉辦的年青佛教學者研討會爲國內外優秀年青佛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

  人間佛教已成當今佛教發展的主流,從以上的概述中看出關于星雲大師及其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碩果頗豐,但仍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後人更待努力將研究推進。筆者時間能力限製僅對可見視野內文章論著淺作一番歸納梳理,遺漏佳作之處深表歉意。

  二、星雲大師佛教即生活的理念

  星雲大師被譽爲當代佛教史上的“馬丁路德”和“創意大師”。[1]1927年生于江都,12歲在南京棲霞寺出家;1945年入焦山佛學院,1947年畢業;1949年赴臺,擔任《人生雜志》主編;1952年到宜蘭雷音寺謀求發展;1957年于臺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爲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推動佛教的現代化進程。1990年星雲在“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中發表演說《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提及“人間佛教”具有六重特性,即:“生活性”“人間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2]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僅選取人間佛教的“生活性”“人間性”來作闡述。

  星雲大師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佛教即生活的理念,連續叁天在臺北志蓮精舍演講了3場以“佛教與生活”爲題的人間佛教講座。“第一天談的是生活的空間(以退爲進的佛教生活)、生活的時間(以短爲長的佛教生活)、生活的人間(以衆爲我的佛教生活);第二天分別從佛教的物質生活、處世生活、精神生活談衣食住行、人我相處、思想見解上的佛法;第叁天則談感情生活、經濟生活及道德生活。”[3]星雲大師意在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如何用佛法指導人生。此時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運動在臺灣尚處于起步階段,這場講座開啓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運動的新篇章。最終星雲大師以《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爲題的演講,明確了人間佛教運動從以下六個方面定位:

  (一)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1.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

  2.人間有欲樂,世人所需求

  3.我有妙法樂,不欲世法樂

  (二)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

  1.黃金非毒蛇,淨財作道糧

  2.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

  3.求財要有道,莫取非分財

  (叁)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

  1.自他和社會,普濟重利人

  2.五戒應受持,人成即佛成

  3.人天叁佛門,慈德堪尊敬

  (四)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

  1.眷屬因緣好,相處在和敬

  2.自由應尊重,利害要看輕

  3.若要人贊美,多付苦于辛

  (五)建設大乘普及的人間佛教

  1.應有仁愛心,要發菩提願

  2.樂結衆生緣,喜作佛法事

  3.願代衆生苦,普濟一切衆

  (六)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

  1.沒有叁惡道,更無怨和親

  2.世界滿歡樂,憂煩一切除

  3.心淨國土淨,大同世界觀

  分析以上可知,星雲大師試圖把佛教納入社會生活中,提出“佛法生活化”,以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使人間佛教對人的日常生活起到指導作用,即人們在日常生活、思維方式等方面接受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讓出世的佛教變成入世的的佛教。

  叁、星雲大師的“人間性”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具有鮮明的“人間性”,即強調人間佛教是以人爲本,而非以天地鬼神爲本。

  過去一些法師一直強調出世修行而忽略現實人間,一提到人生就是“空、苦、無常”,談到金錢就以“毒蛇”喻之,仿佛圍繞在人周圍的不是痛苦無常就是毒蛇猛獸,致使出家人不得不以出世的方式尋求解脫。對此星雲大師批判雲:“過去關閉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漢的佛教、個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間性,讓許多有心進入佛門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4]“過去傳教者鼓勵信徒舍棄人間,抛棄妻子,入山修道,埋沒佛教的人間性,致使佛教衰微,了無生氣,是功?是罪?明眼人當可察知。”[5]星雲大師又指出“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諸于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讓他們有消極、厭世的想法,我們應該把樂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他們的幸福,增進他們的道德、慈悲,使他們的生活更美滿,這才是真的佛陀示教的真谛。”[6]

  星雲大師又拿佛陀的例子說明:“我們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衆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爲主。佛陀爲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呢?爲什麼不在十法界中其他法界中成道,而降世在人間成道呢?再深入來看,佛陀爲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7]星雲大師以佛陀舉例,是想說明佛陀成佛成道尚在人間,表明了佛教對人間的重視,至于後來佛教強調出世精神,背離了佛教的人間性。人間佛教強調的就是以人爲本,關注人間,發達人間。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另一方面指出,以人爲本,即人人皆可成佛,佛是已開悟的人,人是尚未開悟的佛,而非天地鬼神之說。“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8]

  “佛教給社會最大的誤解,就是誤解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時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大死時,才知需要誦經超度;致使人天師範的僧寶,淪爲以經忏爲職業。”[9]星雲大師批判這種對佛教的片面誤解,但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這種誤解是數百年來所積之疾,需將人間佛教人間化思想廣泛傳播之。

  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

  星雲大師自提出佛教即生活的理念後,開始在臺灣本土發展佛教事業。他采用創建寺院這一基本方式在臺灣擴張佛教,傳播人間佛教。截止到1997年,“他(星雲大師)在臺灣地區共創建了51所寺院”[10]星雲大師不僅在臺灣傳播人間佛教,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他更將人間佛教推向全世界,進行全球化傳播,他宣示未來的目標是:“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11]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成立國際佛光會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星雲大師從佛光山開山宗長的職位退下,開始領導漢傳佛教的全球化運動。1991年2月3日,一個由佛教信衆組織的人民團體——中華佛光協總會正式成立。第二年5月16日,歐、美、非、澳等洲54個國家4000多名代表在美國洛杉矶參加“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至此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全球化傳播開始拉開序幕。星雲大師指出:“佛教信衆應該團結起來,動員起來,走向世界,普濟天下”[12]經過多年發展,“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現已成爲世界四大社團之一。

  國際佛光會在成立宣言中指出:“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結構的改變,而對當今世界動蕩不已,人心的焦慮不安,如何爲衆生拔苦與樂,如何使世界再回複光明和樂,乃成爲大乘佛…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實踐(崔文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