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实践(崔文婷)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实践

  崔文婷

  一、有关星云大师的研究文献综述

  自星云大师及其人间佛教思想、佛光山教团进入学术界视野以来,来自大陆、台湾、海外的研究硕果颇丰,本文试作一番梳理,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学者专家老师指正。

  关于星云大师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集中于星云大师及佛光山。如卢月玲《台湾佛寺的现代功能——佛光山田野研究》(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研究所学位论文1981年),张新鹰《星云大师与台湾佛光山》(《香港佛教》1989年第6期),张新鹰《星云法师与佛光山佛教事业集团》(《世界宗教资料》1989年第1期),寅亮《提倡“人生佛教”的星云法师》(《上海佛教》1989年第1期)。此时学术界探讨的重点限于介绍佛光山的经营管理模式及其所取得的成绩,而且著作论文多出自港台学者之手,大陆研究参与者较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不仅在对佛光山经营模式的研究上更加深入,而且开始注重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的关系、星云大师思想与实践模式的研究。如张华《太虚、星云的人间佛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南京大学学位论文1991年),王顺民《宗教福利服务之初步考察:以“佛光山”、“法鼓山”与“慈济”为例》(《思与言》1994年第9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星云大师的研究有着突破性的进展。如满义法师《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北:天下文化2005年),李尚全《当代中国汉传佛教信仰方式的变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满耕法师《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邓子美、毛勤勇《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五台山研究》2005年第3期),何建明《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太虚、印顺和星云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佛光山主办的学术刊物《普门学报》问世后,发表了大量高水准、有影响的论文。如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普门学报》第1期),林明昌《建设人间佛教的宗教家——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普门学报》第2期),释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创见大师(下)》(《普门学报》第8期),陆铿、马西屏《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普门学报》第40期)。这些都是近年来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更加专业深入,理论性、系统性强,僧人、大陆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另外2005年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在香港中文大学诞生,推出的《人间佛教丛书》刊登了妙延《星云大师对“人间佛教”的实践智慧》,刘泳斯《文化佛教是弘扬人间佛教的有效途径——佛光山教团模式研究综述》(《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2007年),都堪称优秀作品。人间佛教研究中心每年举办的年青佛教学者研讨会为国内外优秀年青佛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人间佛教已成当今佛教发展的主流,从以上的概述中看出关于星云大师及其人间佛教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硕果颇丰,但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人更待努力将研究推进。笔者时间能力限制仅对可见视野内文章论著浅作一番归纳梳理,遗漏佳作之处深表歉意。

  二、星云大师佛教即生活的理念

  星云大师被誉为当代佛教史上的“马丁路德”和“创意大师”。[1]1927年生于江都,12岁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5年入焦山佛学院,1947年毕业;1949年赴台,担任《人生杂志》主编;1952年到宜兰雷音寺谋求发展;1957年于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推动佛教的现代化进程。1990年星云在“佛光山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中发表演说《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提及“人间佛教”具有六重特性,即:“生活性”“人间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2]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选取人间佛教的“生活性”“人间性”来作阐述。

  星云大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佛教即生活的理念,连续三天在台北志莲精舍演讲了3场以“佛教与生活”为题的人间佛教讲座。“第一天谈的是生活的空间(以退为进的佛教生活)、生活的时间(以短为长的佛教生活)、生活的人间(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第二天分别从佛教的物质生活、处世生活、精神生活谈衣食住行、人我相处、思想见解上的佛法;第三天则谈感情生活、经济生活及道德生活。”[3]星云大师意在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用佛法指导人生。此时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在台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场讲座开启了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运动的新篇章。最终星云大师以《如何建设人间佛教》为题的演讲,明确了人间佛教运动从以下六个方面定位:

  (一)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1.苦是增上缘,不是真目的

  2.人间有欲乐,世人所需求

  3.我有妙法乐,不欲世法乐

  (二)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1.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

  2.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

  3.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三)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1.自他和社会,普济重利人

  2.五戒应受持,人成即佛成

  3.人天三佛门,慈德堪尊敬

  (四)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1.眷属因缘好,相处在和敬

  2.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

  3.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于辛

  (五)建设大乘普及的人间佛教

  1.应有仁爱心,要发菩提愿

  2.乐结众生缘,喜作佛法事

  3.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

  (六)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1.没有三恶道,更无怨和亲

  2.世界满欢乐,忧烦一切除

  3.心净国土净,大同世界观

  分析以上可知,星云大师试图把佛教纳入社会生活中,提出“佛法生活化”,以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使人间佛教对人的日常生活起到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日常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接受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让出世的佛教变成入世的的佛教。

  三、星云大师的“人间性”思想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具有鲜明的“人间性”,即强调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而非以天地鬼神为本。

  过去一些法师一直强调出世修行而忽略现实人间,一提到人生就是“空、苦、无常”,谈到金钱就以“毒蛇”喻之,仿佛围绕在人周围的不是痛苦无常就是毒蛇猛兽,致使出家人不得不以出世的方式寻求解脱。对此星云大师批判云:“过去关闭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进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4]“过去传教者鼓励信徒舍弃人间,抛弃妻子,入山修道,埋没佛教的人间性,致使佛教衰微,了无生气,是功?是罪?明眼人当可察知。”[5]星云大师又指出“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诸于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让他们有消极、厌世的想法,我们应该把乐观、喜悦的佛教,来增进他们的幸福,增进他们的道德、慈悲,使他们的生活更美满,这才是真的佛陀示教的真谛。”[6]

  星云大师又拿佛陀的例子说明:“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他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他法界中成道,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7]星云大师以佛陀举例,是想说明佛陀成佛成道尚在人间,表明了佛教对人间的重视,至于后来佛教强调出世精神,背离了佛教的人间性。人间佛教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间,发达人间。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另一方面指出,以人为本,即人人皆可成佛,佛是已开悟的人,人是尚未开悟的佛,而非天地鬼神之说。“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8]

  “佛教给社会最大的误解,就是误解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时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大死时,才知需要诵经超度;致使人天师范的僧宝,沦为以经忏为职业。”[9]星云大师批判这种对佛教的片面误解,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误解是数百年来所积之疾,需将人间佛教人间化思想广泛传播之。

  四、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

  星云大师自提出佛教即生活的理念后,开始在台湾本土发展佛教事业。他采用创建寺院这一基本方式在台湾扩张佛教,传播人间佛教。截止到1997年,“他(星云大师)在台湾地区共创建了51所寺院”[10]星云大师不仅在台湾传播人间佛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更将人间佛教推向全世界,进行全球化传播,他宣示未来的目标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11]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成立国际佛光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星云大师从佛光山开山宗长的职位退下,开始领导汉传佛教的全球化运动。1991年2月3日,一个由佛教信众组织的人民团体——中华佛光协总会正式成立。第二年5月16日,欧、美、非、澳等洲54个国家4000多名代表在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至此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全球化传播开始拉开序幕。星云大师指出:“佛教信众应该团结起来,动员起来,走向世界,普济天下”[12]经过多年发展,“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现已成为世界四大社团之一。

  国际佛光会在成立宣言中指出:“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对当今世界动荡不已,人心的焦虑不安,如何为众生拔苦与乐,如何使世界再回复光明和乐,乃成为大乘佛…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实践(崔文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