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的特質 六、實踐修行論▪P2

  ..續本文上一頁前的預備階段。其中,獨住遠離是在適於坐禅的安靜場所獨住之意,五蓋捨斷,即是將進入正確禅定的障礙——五種煩惱(五蓋),即食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惑心捨斷。將此五蓋完全捨斷,始可逐漸進人初禅乃至第四禅的色界四禅定。

  依正確的禅定統一精神,依統一的精神得正確無誤的智慧,於此亦可得最後的果報,阿羅漢果。第十五宿住隨念智乃至第十七漏盡智,亦稱叁明,被認爲達到阿羅漢果時,必能得此叁明,釋尊亦因在菩提樹下得叁明,而得以開悟,成爲佛陀。關於叁明及前述之四禅,容後詳述。

  總之,在原始佛教之末期,已有如此統一的修行階梯之說法。當然,這並非是後世的原始佛教家們任意編造的,其過程中的每一項,在早期的原始聖典中隨處可見,所以可能是佛陀本身所說。於是將個個修道法歸納而作成十七階梯。這到部派佛教,乃有更詳細的說明,例如以坐禅之修行而言,想要最容易的獲得精神統一,亦依其人之性格如何,其坐禅觀法之方法亦隨之不同。如食多的人,易怒的人,愚鈍的人,浮躁的人,易輕信的人,疑心重的人等,分爲各種性格,而隨應其性格,述說不淨觀、慈慧觀、緣起觀、數息觀、界差別觀等的坐禅觀法。這種事雖在原始聖典中未有記載,不過恐怕從原始佛教時代,就在比丘們之間,作爲實修方法而採用吧!

  上述是出家者之修行。出家者想必能忠實地實踐如此專門、嚴密的修行,但有家業而養妻兒的在家信徒,則不能實踐像出家人那樣的修行。對在家信徒所說的修行法,則有依施戒生天叁論而說的,如施與慈善與戒律道德一類的,在家信徒之實踐方法,而於其實踐之間,體會佛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並理解四谛的道理。如此而理解理論性的四谛道理時,此信徒即得法眼而成爲最下位的聖者。在家信徒有時更進一步施行在家之修行,但其具體的方法,在經典中未見述及。在家信徒出家成爲比丘,而進行正式專門的修行者亦不少。

  在原始聖典中,對在家信徒的實踐修道法,敘述一種方法,即四不壞淨(四證淨)之信仰。所謂不壞淨(aveccappasāda),是「絕對確實的信仰」之意,亦即確立佛教的信仰,不爲任何外物所動之謂。本來對在家信徒而言,信是最重要的。信,就是未證悟者,對於已開悟並體得在理論上、實際上完全無誤的絕對真理之佛與佛弟子的言說,認爲毫無錯誤而相信。因此,信是就未到未達者而說的,對已到已達者,則以開悟顯現出來。若其所信的是錯誤的,則成爲妄信、迷信。故所信的,必須是絕對確實的真理方可。

  如前所屢述,佛教的教理,是極爲合理性的,正確的信此教理,不會變成妄信或迷信。所謂不壞淨之信,究竟是信什麼呢?那就是對佛、法、僧、聖戒四種的信。可以說,就是相信叁寶與戒是絕對確實的。對叁寶的信,雖已於成爲佛教徒時,由歸依叁寶而得,但那是一般的信,於不壞淨之叁寶的信,是深信:佛陀是真正具備如來十號的世間之大導師(注七);法是適合於任何世、任何地方的永恒之真理;僧是作爲佛之代理者而足以指導民衆的完美的人格者,而毫不置疑。對於戒,亦應認爲戒律是佛教的生命,守戒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事,而堅信不疑,並自己持戒絕對不犯爲要。這就是對聖戒的不壞淨。得此四不壞淨,換言之,即是透徹於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而不起疑惑。要之,可謂對四谛之道理,在理論上有所理解,故如四谛觀之確立者稱爲最下位之聖者,得四不壞淨者,亦視爲最下位之聖者。此最下位之聖者,在後來的部派佛教之用語,乃稱爲見道(darsana-mārga)之聖者。所謂見道,是指見四谛道理之過程而言。

  如此,不論依何種方法,只要在理論上確立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其次則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應將四谛與緣起的道理,不僅由道理上,且在體驗上,亦要使自己的行爲行動,變成如理論那樣的修行才行。對於見道的修行爲理智的修行,其後的修行則爲情意的修行。吾人在理論上雖容易理解,但要實踐時,就很不容易照理論進行。酒與香煙之害,在理論上是十分明白的,但其所以不容易戒掉,是因爲情意上的習慣已很牢固,而很難拔除之故。又在理論上吾人知道早起是很重要的,但在習慣性的情意方面,則仍希望繼續睡早覺,這就是吾人的日常。

  要將此種錯誤的習慣性情意面改正的修行,在後來的佛教用語,稱爲修道(bhāvanāmārga),而於見道之後,要求此種修道之修行(注八)。後期的佛教,將完成見道、修道及一切修行的聖者,全部分爲下列的八個階段。  

  五比丘依初轉*輪之四谛說法,得見道,淨法眼,其後受五蘊無我相之說法,坐禅觀法五蘊之無常、苦、無我,因身證體驗五蘊無我相而積修道之修行,且完成此修行而成爲阿羅漢聖者之事,已如前述。有關見道、修道之修行,應思惟什麼、如何觀察而修的具體說明,在原始經典沒有敘述。根據轉*輪經中的四谛之叁轉十二行*輪說,釋尊本身是依四谛之觀法,進行見道、修道、正覺之叁個階段的。首先第一階段揭示四谛如實的理論性理解曰:

  [知此爲苦,知此爲苦集,知此爲苦滅,知此爲至苦滅之道。]

  其次第二階段敘述應如實地實修體驗四谛曰:

  「苦應遍知,集應捨斷,滅應實證,道應修習。]

  最後於第叁階段敘述已完成四谛之實修體驗曰:

  「苦已遍知,集已斷捨,滅已實證,道已修習。]

  此中,第一階段爲見道,第二階段爲修道,第叁階段爲無學之證悟。

  總之,人要成爲最高的人格者,以形式上而言,須要經過上述之叁個階段。這並不限於佛教的修行,任何的藝能技術之修行,亦是同樣的道理,要成爲完人的教育過程,乃應該如此。這其中,不僅是知性教育,亦包含道德性、情操性的教育,而且甯可說後者應該較爲高級且重要才行。今日的學校數育,不太重視後者,乃是教育的缺陷。今日社會道義之頹廢,可以說上述的教育之缺陷,亦是其原因之一。事實上、習慣上、情意上的訓練教育,是極爲重要的,佛教的修行德目,大多是屬於此方面的。在十二緣起說,將吾人生死輪回之苦惱産生的原因理由,列舉爲無明與渴愛,而說滅除無明與渴愛,則苦惱亦滅.至四谛說,苦惱的原因理由,雖與緣起說同樣舉出渴愛,但滅除苦惱而到達理想的修行方法,則不單說應滅去渴愛與無明,而列舉如八正道之種種方法。因苦惱的原因是無明與渴愛,所以要滅除苦惱,僅將其原因之無明渴愛消除,似乎已足夠,但實際上,從過去而來的習氣,即:長久的錯誤經驗之集積;已成爲習慣,而此情意上的內在習慣根深蒂固,故若不除此種習慣性的惡德,無明與渴愛亦不能除去,故以修道而言,爲除去內在的情意上惡習之意,故有八正道這樣包含各方面的修行方法。叁十七菩提分之諸項目亦與此相同。  

  注釋

  注一:以四如意足之修行爲一乘道的經典,有雜阿含卷二一(五六一經)、巴利相應部五一、一五等。

  注二:以四念處爲一乘道之經,有雜阿含卷一九(五叁五經)、卷二四(六0七經)、巴利相應部四七、一八及四七、四叁等;以爲依四念可得四果之經典,有雜阿含卷二四(六一八經)。說依五根可得四果的經,有雜阿含卷二六(六五二經、六五叁經)相應部四八、一八等。

  注叁:說明僅依五蘊觀即可得一切悟果,更於解脫後亦應修五蘊觀的經典,有雜阿含卷一O(二五九經) 相應部二二、一二二等。

  注四:由觀察四聖谛可得種種證悟之事,敍述於雜阿含卷一五(叁九叁經)等,而佛陀依四聖谛之叁轉十二行開悟成佛之事,則於轉*輪經有所述說。

  注五:敍述此種修行道程的經典,有雜阿含卷二九(八一O經)、相應部五四、一叁等。

  注六:在漢譯中阿含,對此十七階段未如巴利經典般的明示,而有所省略,因不充分,故今依巴利經典。

  注七:佛寶的信,即是將佛德作爲如來十號:應供(阿羅漢)、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信念。法寶的信,是將法(佛所說的教法)視爲是善說、應自見、即時的、應自體的、向理想導引、識者應各自知、普遍妥當的真理,而信念。僧寶的信,即是將僧視爲皆悉正確修行的四雙八輩之聖衆,是世人所應尊敬供養之無上福田,而信念。聖戒的信,即是將自己所持的戒,認爲是完全無缺而神聖者,是爲識者所贊賞,而得起正定的戒,如此信念不已,四不壞淨是歸依叁寶加以戒,而將此予以徹底施行者。於此更加施與天,則稱爲六隨念,這相當於歸依叁寶加施、戒、生天之叁論者,乃是在家信徒應守念的。爲在家信徒的念佛思想,亦是將上述之信予以發展的思想。以上有關佛法僧等之說明,參照雜阿含卷叁叁(九叁一經)、增支部六、一0。

  注八:根據後期部派佛教的阿毘達磨教學之說,吾人邁向理想修行之際,有妨害此修行的煩惱,即理智的迷惑(見惑)與情意的迷惑(修惑或思惑)。理智的迷惑,被認爲只要吾人了知其理論,立即就可除去其迷惑。依見道可除去者即是理智的迷惑——見惑。反之,情意的迷惑,只要吾人不改正生活態度與習慣,則不能除去,所以要除去此種迷惑必須要長時間的修行、努力修道之有很多階段即爲此故,而在後來的大乘,則將修道期間作爲叁祗百劫這樣無限的時間。部派佛教對於見惑與修惑有詳細的論究,但在原始聖典,對這方面的考察,只可見到其萌芽。

  

《原始佛教的特質 六、實踐修行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