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的特质 六、实践修行论▪P2

  ..续本文上一页前的预备阶段。其中,独住远离是在适於坐禅的安静场所独住之意,五盖捨断,即是将进入正确禅定的障碍——五种烦恼(五盖),即食欲、瞋恚、昏沈睡眠、掉举恶作、疑惑心捨断。将此五盖完全捨断,始可逐渐进人初禅乃至第四禅的色界四禅定。

  依正确的禅定统一精神,依统一的精神得正确无误的智慧,於此亦可得最后的果报,阿罗汉果。第十五宿住随念智乃至第十七漏尽智,亦称三明,被认为达到阿罗汉果时,必能得此三明,释尊亦因在菩提树下得三明,而得以开悟,成为佛陀。关於三明及前述之四禅,容后详述。

  总之,在原始佛教之末期,已有如此统一的修行阶梯之说法。当然,这并非是后世的原始佛教家们任意编造的,其过程中的每一项,在早期的原始圣典中随处可见,所以可能是佛陀本身所说。於是将个个修道法归纳而作成十七阶梯。这到部派佛教,乃有更详细的说明,例如以坐禅之修行而言,想要最容易的获得精神统一,亦依其人之性格如何,其坐禅观法之方法亦随之不同。如食多的人,易怒的人,愚钝的人,浮躁的人,易轻信的人,疑心重的人等,分为各种性格,而随应其性格,述说不净观、慈慧观、缘起观、数息观、界差别观等的坐禅观法。这种事虽在原始圣典中未有记载,不过恐怕从原始佛教时代,就在比丘们之间,作为实修方法而採用吧!

  上述是出家者之修行。出家者想必能忠实地实践如此专门、严密的修行,但有家业而养妻儿的在家信徒,则不能实践像出家人那样的修行。对在家信徒所说的修行法,则有依施戒生天三论而说的,如施与慈善与戒律道德一类的,在家信徒之实践方法,而於其实践之间,体会佛教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理解四谛的道理。如此而理解理论性的四谛道理时,此信徒即得法眼而成为最下位的圣者。在家信徒有时更进一步施行在家之修行,但其具体的方法,在经典中未见述及。在家信徒出家成为比丘,而进行正式专门的修行者亦不少。

  在原始圣典中,对在家信徒的实践修道法,叙述一种方法,即四不坏净(四证净)之信仰。所谓不坏净(aveccappasāda),是「绝对确实的信仰」之意,亦即确立佛教的信仰,不为任何外物所动之谓。本来对在家信徒而言,信是最重要的。信,就是未证悟者,对於已开悟并体得在理论上、实际上完全无误的绝对真理之佛与佛弟子的言说,认为毫无错误而相信。因此,信是就未到未达者而说的,对已到已达者,则以开悟显现出来。若其所信的是错误的,则成为妄信、迷信。故所信的,必须是绝对确实的真理方可。

  如前所屡述,佛教的教理,是极为合理性的,正确的信此教理,不会变成妄信或迷信。所谓不坏净之信,究竟是信什么呢?那就是对佛、法、僧、圣戒四种的信。可以说,就是相信三宝与戒是绝对确实的。对三宝的信,虽已於成为佛教徒时,由归依三宝而得,但那是一般的信,於不坏净之三宝的信,是深信:佛陀是真正具备如来十号的世间之大导师(注七);法是适合於任何世、任何地方的永恒之真理;僧是作为佛之代理者而足以指导民众的完美的人格者,而毫不置疑。对於戒,亦应认为戒律是佛教的生命,守戒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事,而坚信不疑,并自己持戒绝对不犯为要。这就是对圣戒的不坏净。得此四不坏净,换言之,即是透彻於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不起疑惑。要之,可谓对四谛之道理,在理论上有所理解,故如四谛观之确立者称为最下位之圣者,得四不坏净者,亦视为最下位之圣者。此最下位之圣者,在后来的部派佛教之用语,乃称为见道(darsana-mārga)之圣者。所谓见道,是指见四谛道理之过程而言。

  如此,不论依何种方法,只要在理论上确立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则不管是出家或在家,应将四谛与缘起的道理,不仅由道理上,且在体验上,亦要使自己的行为行动,变成如理论那样的修行才行。对於见道的修行为理智的修行,其后的修行则为情意的修行。吾人在理论上虽容易理解,但要实践时,就很不容易照理论进行。酒与香烟之害,在理论上是十分明白的,但其所以不容易戒掉,是因为情意上的习惯已很牢固,而很难拔除之故。又在理论上吾人知道早起是很重要的,但在习惯性的情意方面,则仍希望继续睡早觉,这就是吾人的日常。

  要将此种错误的习惯性情意面改正的修行,在后来的佛教用语,称为修道(bhāvanāmārga),而於见道之后,要求此种修道之修行(注八)。后期的佛教,将完成见道、修道及一切修行的圣者,全部分为下列的八个阶段。  

  五比丘依初转*轮之四谛说法,得见道,净法眼,其后受五蕴无我相之说法,坐禅观法五蕴之无常、苦、无我,因身证体验五蕴无我相而积修道之修行,且完成此修行而成为阿罗汉圣者之事,已如前述。有关见道、修道之修行,应思惟什么、如何观察而修的具体说明,在原始经典没有叙述。根据转*轮经中的四谛之三转十二行*轮说,释尊本身是依四谛之观法,进行见道、修道、正觉之三个阶段的。首先第一阶段揭示四谛如实的理论性理解曰:

  [知此为苦,知此为苦集,知此为苦灭,知此为至苦灭之道。]

  其次第二阶段叙述应如实地实修体验四谛曰:

  「苦应遍知,集应捨断,灭应实证,道应修习。]

  最后於第三阶段叙述已完成四谛之实修体验曰:

  「苦已遍知,集已断捨,灭已实证,道已修习。]

  此中,第一阶段为见道,第二阶段为修道,第三阶段为无学之证悟。

  总之,人要成为最高的人格者,以形式上而言,须要经过上述之三个阶段。这并不限於佛教的修行,任何的艺能技术之修行,亦是同样的道理,要成为完人的教育过程,乃应该如此。这其中,不仅是知性教育,亦包含道德性、情操性的教育,而且宁可说后者应该较为高级且重要才行。今日的学校数育,不太重视后者,乃是教育的缺陷。今日社会道义之颓废,可以说上述的教育之缺陷,亦是其原因之一。事实上、习惯上、情意上的训练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佛教的修行德目,大多是属於此方面的。在十二缘起说,将吾人生死轮回之苦恼产生的原因理由,列举为无明与渴爱,而说灭除无明与渴爱,则苦恼亦灭.至四谛说,苦恼的原因理由,虽与缘起说同样举出渴爱,但灭除苦恼而到达理想的修行方法,则不单说应灭去渴爱与无明,而列举如八正道之种种方法。因苦恼的原因是无明与渴爱,所以要灭除苦恼,仅将其原因之无明渴爱消除,似乎已足够,但实际上,从过去而来的习气,即:长久的错误经验之集积;已成为习惯,而此情意上的内在习惯根深蒂固,故若不除此种习惯性的恶德,无明与渴爱亦不能除去,故以修道而言,为除去内在的情意上恶习之意,故有八正道这样包含各方面的修行方法。三十七菩提分之诸项目亦与此相同。  

  注释

  注一:以四如意足之修行为一乘道的经典,有杂阿含卷二一(五六一经)、巴利相应部五一、一五等。

  注二:以四念处为一乘道之经,有杂阿含卷一九(五三五经)、卷二四(六0七经)、巴利相应部四七、一八及四七、四三等;以为依四念可得四果之经典,有杂阿含卷二四(六一八经)。说依五根可得四果的经,有杂阿含卷二六(六五二经、六五三经)相应部四八、一八等。

  注三:说明仅依五蕴观即可得一切悟果,更於解脱后亦应修五蕴观的经典,有杂阿含卷一O(二五九经) 相应部二二、一二二等。

  注四:由观察四圣谛可得种种证悟之事,敍述於杂阿含卷一五(三九三经)等,而佛陀依四圣谛之三转十二行开悟成佛之事,则於转*轮经有所述说。

  注五:敍述此种修行道程的经典,有杂阿含卷二九(八一O经)、相应部五四、一三等。

  注六:在汉译中阿含,对此十七阶段未如巴利经典般的明示,而有所省略,因不充分,故今依巴利经典。

  注七:佛宝的信,即是将佛德作为如来十号:应供(阿罗汉)、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信念。法宝的信,是将法(佛所说的教法)视为是善说、应自见、即时的、应自体的、向理想导引、识者应各自知、普遍妥当的真理,而信念。僧宝的信,即是将僧视为皆悉正确修行的四双八辈之圣众,是世人所应尊敬供养之无上福田,而信念。圣戒的信,即是将自己所持的戒,认为是完全无缺而神圣者,是为识者所赞赏,而得起正定的戒,如此信念不已,四不坏净是归依三宝加以戒,而将此予以彻底施行者。於此更加施与天,则称为六随念,这相当於归依三宝加施、戒、生天之三论者,乃是在家信徒应守念的。为在家信徒的念佛思想,亦是将上述之信予以发展的思想。以上有关佛法僧等之说明,参照杂阿含卷三三(九三一经)、增支部六、一0。

  注八:根据后期部派佛教的阿毘达磨教学之说,吾人迈向理想修行之际,有妨害此修行的烦恼,即理智的迷惑(见惑)与情意的迷惑(修惑或思惑)。理智的迷惑,被认为只要吾人了知其理论,立即就可除去其迷惑。依见道可除去者即是理智的迷惑——见惑。反之,情意的迷惑,只要吾人不改正生活态度与习惯,则不能除去,所以要除去此种迷惑必须要长时间的修行、努力修道之有很多阶段即为此故,而在后来的大乘,则将修道期间作为三祗百劫这样无限的时间。部派佛教对於见惑与修惑有详细的论究,但在原始圣典,对这方面的考察,只可见到其萌芽。

  

《原始佛教的特质 六、实践修行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