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的特质 六、实践修行论

  原始佛教的特质

  水野弘元著

  如实译

    

   六、实践修行论

  以佛教而言,向理想进行的修行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有关修行的方法,以种种形式,在原始圣典中随处有所说明。在部派佛数,乃将原始圣典中所说的这些修行方法予以归纳,通常作为三十七种,而称为三十七菩提分( bodhi pakkhiya dhamma)。这是到达菩提的三十七部分之意。其内容为:

  四念处(cattari satipatthanani),亦译为四念住,是正确忆念身(kāya)、受(vedanā )、心(citta )、法(dhamma)之四种而不忘之谓。即是忆念身(肉体)是不净的,受是苦的,心是无常的,法是无我的,这相当於八正道中之正念。

  四正勤(cattāri sammappadhānai),亦译为四正断,这相当於八正道中之正精进,即为了未起之善令得生,已起之善令增长,未起之恶令不生,已起之恶令断灭而精进努力。关於此,已如在八正道之说明所揭举。

  四如意足(cattāro  iddhipādā),亦译为四神足,此为欲(chanda)如意足、精进(viriya)如意足、心(citta)如意足、思惟(vlmamsa)如意足四种。即是对正确理想的欲求、精进努力、心统一之禅定与思惟之智慧,能自由如意地作用之意。

  五根(pancindriyāni)是信(saddhā)根、精进(viriya)根、念(sati)根、定(samādhi)根、慧(panna)根五种。根是自由作用之能力。即指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以及精进、念、定、慧等向理想作用之能力。

  五力(panca baiani)虽与五根同一德目,但对於五根为能力上的作用,五力则是更进一层发挥更大的力量,两者可视为是程度之差别。

  七觉支(satta bojjhangā),是念(sati)觉支、择法(dhamma-vicaya)觉支、精进(viriya)觉支、喜(piti)觉支、轻安(passaddhi)觉支、定( samādhi)觉支、捨(upekkhā)觉支之七种,这是到达证悟的七个部分之意。此中,择法是将真理之法。予以判别思惟而研究的智慧,喜是得最高禅定前的精神之满足喜悦,轻安同样是得禅定前的身心之轻快明朗,捨就是离取捨憎爱之念,而对任何事皆心不偏倚,心平静而不乱之谓。

  八正道,这已如前节所说明。

  以上七项目加起来共为三十七种。然七项目之一一,自成一种修行方法之体系,通常只要修行其中一种,则大体可完成修行法之情形较多。

  故就原始圣典来看,例如四念处或四如意足之修行,皆被认为是一乘道(注一)。所谓一乘道(ekāyāna magga),就是仅依此即可达到开悟之理想的道。又认为依四念处、五根、七觉支、八正道,各可得圣者之四种悟果(四果)(注二)。

  因此,无有将上述之七项目三十七种皆修行之必要。将同样的修行道,以种种项目揭举,可能是佛陀为了要适应弟子们的性格、能力之缘故。例如五根、五力,其中将信置于最初,因信是为了智慧低的初学者,不用理论,唯依信佛典指导者而令其趋向理想的方法,故五根五力是为初学者而说的。又七觉支之中,有关禅定的敍述甚多,故可能是以禅定之修行为主,而达到理想的修行法。故在此七项目之中,选择适合自己性格之任何一种修行均可。所谓一乘道,即是仅依一项目,从最初之修行,直到最高悟道之修行,一贯进行的修行法。

  另外,在原始经典中所说的修行法,列有二种。一种是就右述之七项目或其以上者,从修行之初至最后,仅用同一修行法的方法。另一种是从初步随修行之逐渐进展,而改变修行项目予以进行的方法。这可谓是佛教的教育法。就佛教以外的一般教育法来看,古来之学问技艺之道,均以自始至终,仅教一种的方法为多。若是论语,则仅令其读论语百次、千次,以此作为其毕生之修养指针。若是习字,则仅令其练习千字文几千次,后来即使其中没有的字,亦自然地会自由书写。反之,近代教育法乃以阶段式为主,以数学而言,小学乃教算数,中学则教算盘与综合性的浅易算数,高中教以几何、解析几何,大学或研究所则教更高级的数理。

  就原始圣典所说之修行法来看,自最初至最后唯依一种方法令其修行之例,则除於前述一乘道时所举的四念处、四如意足之外,亦敍述观察五蕴与四谛之修行。就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之修行而言,经典中说,首先应从凡夫观察五蕴;为开悟须陀洹果亦应观察五蕴,更为得斯陀含果,得阿那含果,得最高的阿罗汉果亦应常观五蕴,又开悟得一切果而得解脱之后,亦应常观察思惟五蕴之无常、苦、无我(注三)。

  同样对应观察四谛之修行亦说,为得须陀洹果有观察四谛之必要,为得斯陀含果,得阿那含果,得阿罗汉果亦必须如实观察四谛。进而欲得辟支佛(缘觉)果亦依四谛观,欲得无上等正觉而成佛,亦依如实观察实践体验四圣谛始可得之(注四)。

  由上述观之,任何一种项目的修行法,应该是仅修行其项目即可,不过,亦有将几个项目作阶段式修行之情形。为最初佛弟子的五比丘,依初转*轮之说法,闻四谛八正道之教法而达到初果,得法眼,其后彼等又闻五蕴之无常、苦、无我之法,依观察思惟五蕴,而得阿罗汉果。又有一种成为一种型式的修行道,即是先由调整出息入息的安般念(ānāpāna-sati)出发。使精神统一,其次进入四念处之观法,充分修得之后,更入七觉支之修行,七觉支熟习之后,始得明(vijjā)智慧与解脱(vimutti),而至证悟的境界(注五)。

  然而此两种修行法,并非说一定仅採用其中之一种,实际上,将此予以拼用的情形较多。及至部派佛教,将原始圣典所说的这些修行项目,加以归纳,如上述之三十七菩提分,更加上四禅定、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之四种,亦称四梵住),而成为四十几种,但其中共通於几种项目而重复的德目不少。以三十七菩提分而言,其精进德目,相当於四正勤之所有德目,更有精进如意足、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全部九种属於精进。同样的,以念而言,四念处全部及念根、念力、含觉支、正念等八种相当於此,定则有心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之五种,慧则有思惟如意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之五种。如此观之,三十七菩提分若除去其重复者,则仅有十二、三种德目。

  可是,如前所述,三十七菩提分是各项目为独立而自成一体系的修行方法,是应学者之智慧与性格而立的,所以即使将之全部归纳,亦无法整理出一种统一的修行体系。因此部派佛教虽予以归纳而称三十七菩提分,但并未以此作为修行方法而採用,而是由各部派想出与此不同的新的统一修行法。诸如巴利佛教与说一切有部所说的,各自详细的修行法,即属於此,关於此,在此无有涉及之必要。然则成为此部派佛教修道论之先驱者,既已见於原始圣典之中。

  这是在原始圣典之中属於后期,而於其中已显现几分阿毘达磨倾向的中阿含之中可见。於此述说者乃与三十七菩提分中之修行法无直接关系,是以独自的立场,将修行的道程,自发足至最后之证悟,作阶段式的归纳述说。例如根据中阿含一八二、马邑经;巴利中部三九、马邑大经(mahā-assapura-sutta),修行道程有下列十七阶段(注六):

  (1)惭愧具足(hirottappena samannāgata)

  (2)身行清净(parisuddha-kāyasamācāra)

  (3)语行清净(parisuddha-vaci-samācāra)

  (4)意行清净(parisuddha-manosamācāra)

  (5)活命清净(parisuddha-ājiva)

  (6)守护根门(indriyesu-guttadvāra)

  (7)於食知量(bhojane mattannu)

  (8)警寤精进(jagariyam anuyutta)

  (9)正念正知具足(sati-sampajannena samannāgata)

  (10)独住远离、五盖捨断(vivitta senasana,pancanīvarana-pahāna)

  (11)~(14)初禅乃至第四禅(pathama jjhāna……(catuttajjhana)

  (15)宿住随念智(Pubbenivesānussati-nāna)

  (16)天眼智(sattānam cutǔpapāta-nāna有情生死智)

  (17)漏尽尽智(asavānam khaya-nāna)

  此十七阶段不用说是敍述出家修行者的修行道程的,其中,第一惭愧具足是对世间,对自己的内心要知耻而具足正确的良心。作为出家者的第一要件,就是应当具有健全的良心。第二身行清净,相当於八正道中的正业,第三语行清净,相当於正语,第四意行清净,相当於正思惟。第五活命清净虽相当於八正道之正命,但第六守护根门与第七於食知量亦应包含在正命之中。此中,守护根门就是守护感官,於感觉知觉的认识作用之际,不执着於外境(对象),不陷於放逸无惭。於食知量,就是应知自己吃食物的分量,而不过食暴饮。第八警寤精进,被视为相当於八正道之正精进,这是坐禅时不瞌睡,而专心努力之谓。

  以上八阶段,主要是调整适於进人坐禅的身心状态,若配当於后述之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法,则想必是属於戒学。而从第九至第十四阶段,属於三学中的定学,最后三种智慧,则属於慧学。

  第九正念正知具足,相当於八正道之正念,第十独住远离、五盖捨断是禅定…

《原始佛教的特质 六、实践修行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