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其入門,其理由在此。
四谛說中最受重視的是,其應用部門的滅道二谛。滅是無自覺的現實世界之苦惱不安滅去的狀態,是稱爲涅槃的佛教之理想的境界。關於此理想境界,在原始佛教始無說明(注五)。砂糖的甜味究竟如何?這無論由物理上、化學上、生理上、心理上如何詳加說明,亦絕不能令對方正確地理解。唯有讓他實際品嘗,方可使他得知砂糖的甜味,與蜜的甜味、甘草的甜味、柿子的甜味都不同。與此同理,稱爲甘露的涅槃境地之風光,僅管費盡筆舌加以說明,亦無法理解。除非實際累積修行,完成人格,親自到達此境地,否則不能體會寂靜的涅槃之樂,因此,在原始聖典幾無滅的說明,這有令人自己體驗,使之冷暖自知之意味。
然而關於可以達到此理想的修道方法,因爲是學人必須親自實踐的,所以有極詳細的述說,原始經典的教說,其大半可說是屬於敍述修道方法的。在四谛的修道方法——道谛,敍述了前已提及的八支聖道。四聖谛或八支聖道中所謂的聖,是屬於與聖者有關系的無漏出世間的。八支聖道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支,通常稱爲八正道。
八正道之解釋
八支聖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者,如以「由八個部分所成的聖道」之單數形稱呼,是八個東西各成爲一聖道之部分,而不是各各個別的東西,因爲由八個之一致協力,始成爲人格完成這一目的手段方法的原故。因此,例如說第一的正見時,此正見乃是伴隨著其他七種的正見,正思惟亦是與其他七種共存的正思惟。同理,最後的正定,亦非正定單獨存在,而必須是伴隨著正見乃至正念七支之正定方可。因爲正定要完成其作用,必須要有其他七支之協力之故(注六)。以下將八支一一說明,不過應注意的是其個個之間是有上述之相關關系的。這不限於八正道如此,就佛教的一切修行德目皆可如此說,此種關系,佛教之術語稱爲相攝(samgraha)關系(注七)。此亦通於緣起之一即一切之關系。
(一)正見(sammā-ditthi)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看法,是指佛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要之,可謂是有關緣起與四谛的智慧。由八正道稱爲聖之觀點而言,正見至少應爲確立佛教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之聖者的智慧。然對於未成聖者的凡夫之吾人,又於吾人的日常生活中,正見是極其需要的。對於未能自己確立正確智慧者,正見乃以正確的信仰而顯現。此人若信仰具有正確智慧的人,信仰正確的教義,則其人生觀不致謬誤。而且及至其本人知道,何以其爲正確智慧之理由,並且得以體驗,則其信仰可發展成爲其本身之正確智慧。因作爲聖者之智慧,故以正見之語稱之,若亦包含凡夫之智慧,則亦可稱爲正信。
又不以宗教方面,而以吾人日常生活來說,當做某種事時,對其計劃有正確的目的,有全盤的知識,即相當於正見。若無正確的目的與計劃,對其事無全盤的正確知識,則任何事皆無法著手,更無完成的希望。故做任何事最初應該要確立正見——有關其事之正確知識。
(二)正思惟(sammā-sańkappa)是正確的想法,正確的思想。這是仔細地考慮自己的立場,又思考要達成自己的目的所需要者是什麼,而須具有對此事之正確的思想之意,吾人應在正確的智慧之下,不斷正確地思惟,而考慮應如何、如何作最能達成目的。至於其思惟之內容爲何,這種具體的事,在正確的智慧之下靜思時,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原始經典對於正思惟的解釋是,不起恚怒心、殺害心、世俗之心,而出家人則不斷思惟、注意作爲出家人所應具有的柔和心、慈悲愛護之心、遠離汙穢之靜淨心(注八)。所以若爲學生,則應捨去不像學生的錯誤想法,而要有像個學生的想法.工作者則應認清工作者的本分,雇主或資本家則應時常正確地思考自己的立場與應有的態度,這就是正思推。
(叁)正語(saammā-vācā)凡事皆依前述之正見與正思惟,而得以確立其根本。若對於計劃或目的,未充分地確立正確的智慧,與正確立場之考察或心理准備,則作任何事都無法樹立其根本方針。只要樹立根本方針,其後則依其方針進行,無誤地完成計劃或目的即可。
第叁之正語,是正確的言語行爲。在正確的見解與思惟之下所作的言語動作,自然應該是正確的。正語的具體例子,列舉了不作妄語、惡口、兩舌(中傷)、绮語(閑語)之四種,不過積極的是指:如正確的教導啓蒙他人,贊賞褒揚他人,以誠實的言語對待他人,在該發言時發必要的言語那樣的,正確的言語行爲。至少祈望他人與社會之和平幸福,所發出之正確的言語行爲,必然是正語。所謂愛語、和言亦包括在內吧。吾人之不和、鬥爭或反目猜疑等,由錯誤的言語行爲所引起的情形很多。以正確的言語行爲,疏通自我與他人之善意,在任何社會皆是極爲必要之事。
(四)正業(Sammā-kammanta)是正確的身體行爲。吾人之意志心情(意業),表現於外面時,必定成爲言語行爲(語業)或身體行爲(身業)。因此由正見、正思惟之意業,會産生因正語與正業而來之語業與身業。對於正業的解釋是,遠離殺生、偷盜、邪淫(違背人倫)之錯誤身業。然亦包含更積極的救助生命、施行財物之布施與慈善,自行亦令他行人倫道德之道等行爲。在每天的報紙上,使第叁版熱鬧的記事:搶劫、殺人、暴行、詐欺、打架等,皆屬於違反上述正業、正語之邪業、邪語,若世間上,人人都捨棄邪業、邪語,而遵守正業、正語,則社會之不幸幾乎都會消失,而出現和平幸福的樂土吧!
(五)正命(Sammā-ājiva)是正確的生活。命是活命,即生活之意。在吾人之日常生活,應捨棄邪語、邪業而行正確的語業、身業、自不用說,更應有正確的每日生活方式。此正確的生活方式即是正命。這若就學生而言,每日從起床至就寢,應當有做學生應做的規律行事。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餐,還有去學校上課不致有遲到、缺席、早退等情事,規規矩矩的出席,放學後的運動或散步,或是從傍晚前後的做功課至就寢時間止,一切皆過有規律的生活,不論在學業成績方面,或身心健康方面,都是極爲必要的。上班的人,自由業者,其他任何地位、職業的人,都應該有契合其人的生活方式而按照自己的職業或體質、能力,過有關睡眠、吃飯、業務、運動、休息等的有規律的生活,則其生活毫無勉強,工作亦有效率地執行,心身的健康亦得以保持。若破壞這種正確的生活方式,如早上遲起而曠課或曠職,暴飲過食而超過定量,或陷於睡眠不足,招致過勞,縱欲過度等,過如此不規則的生活,則在肉體上、精神上,甚至在工作效率上,經濟上,立即會有不正常的情況,生活就會發生某種障礙或破綻。其障礙、破綻,不止是其人一人之障礙,進而破壞家庭生活,甚至使社會受到攪擾與毒害。故在吾人之日常生活,正命是極爲重要的。關於出家人的正命,則敍述出家人依存在家信徒之信施,晝夜六時都應過著有規則的生活。
(六)正精進(sammā-vāyāma)是正確的努力,正確的勇氣。正確的努力,對前述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及後述之正念、正定,都是必要的,作任何事,都需要有正確的努力與勇氣。說明正確的努力,在原始聖典分爲四種加以說明。首先,對吾人的理想目的有益者,稱之爲善,反之,不利者稱之爲惡,而就此善與惡,將正確的精進努力,從四方面加以考察。即:(一)今已存在的善,努力使之日益增大;(二)末存在的善,努力以令得之;(叁)今已存在的惡,努力予以減少,或使之消滅,(四)未起之惡,努力使之今後皆不起等四項。若吾人從此四點,向吾人的理想目的努力,必能一步一步增善減惡,沿著向上之路前進。吾人不管對任何事,若能注意此四點而努力,則吾人個人、社會全體,皆能逐漸進步發展,而必可呈現光明美好的世界。由此意義而言,正精進對於社會生活、個人生活,亦是極爲必要的。
(七)正念(sammā-sati)是正確的憶念。這是將自己及周圍的立場常置於念頭而不忘記之意。此念並非爲了執著自我的念,而是爲了正確地完成正見乃至正定,乃常正確地理解、正確地留意自己及周圍的立場。這亦可謂是正確的意識。又這亦是不斷地自我反省自覺,並自主而負責採取行動之謂,乃與不注意而恍惚、心不在焉相反。吾人所犯的過失;不論是道德性的,或是普通工作上的,大多是失去正念,而不注意、心不在焉所引起的。如交通事故,亦是在肇事者失去正念時發生的爲多。所以吾人作任何事,皆應執守正念,細心加以注意。
在佛教,正念通常皆與正知(sampajāna)一起敘述,正念與正知所指的是類似的心情。正念是將自己的環境之一切爲無常、苦、無我、不淨等事常置念頭而不忘,故是將佛教的正確思考方法時刻不忘不離之意。正知則是在自己日常動作態度之際,不斷地意識反省自己的立場(注九)。
(八)正定( sammā-samādhi)是正確的禅定,是精神經常統一之意。但這並不一定僅意味著坐禅時之特別的精神統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熱中於某事而達到叁昧之意。當然,對於正定所作的解釋,是所謂之初禅乃至第四禅的正式禅定之說明,不過這種特別的禅定,若非專門的人,是不能修得的。然而即使不是這種正式的禅定,而是程度低的精神統一,亦對吾人之日常生活大有用處,且是必要的。吾人要依正念而細心加以注意,亦必須要精神統一才行,要靜靜地思考事物,或憶想事物時,心亦非集中不可。如被稱之爲明鏡止水的沒有汙點的心,或被稱爲無念無想的不爲任何物所妨礙的心的狀態,亦皆依正定可得。若無正定,即不能有心統一時的作用。吾人不必特別訓練正定,只要熱中於某事,埋頭做時,自然可得正定的狀態。關於正定,將於以下各節詳述之。
注釋
注一:成道後,至最初說法之故事,敍述於巴利律藏大品受戒篇,又於巴利中部二六、聖求經、中阿含二0四羅摩經等亦有述及。
注二:生、老、病、死之四種,稱爲四苦,於此加上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之四苦,古來稱爲八苦。
注叁:雜阿含卷一五(叁八九經),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雲雲。
注四:例如巴利相應部二二、五七,及雜阿含卷二(四二經)之七處叁觀經中,有觀色、色集、色滅、色滅之道等說,乃是不作爲苦集滅道,而舉事物之現狀以代替苦。因爲苦表示無自覺的現狀之故。同樣的,也有屢次言及漏、漏集、漏滅、漏滅之道四種。參照巴利增支部五、六五。
注五:原始聖典之中,雖未見明顯地用涅槃之語,說明其境地者,但得道的佛弟子們,詠歎到達理想境地之法喜之詞,在長老偈中,屢屢可見。又於後面第九節「般若之智慧與無我之實踐」中所述之無我行,雖無涅槃之語,但可視爲是顯示涅槃之境地者。及至部派佛數時代,涅槃乃立有馀依涅槃與無馀依涅槃二種加以說明,進而在大乘佛教,另加自性清淨涅槃與無住處涅槃等二種,而成爲四種涅槃。然而這些說明卻失去涅槃的奧義,而流爲形式化而已。唯有無住處涅槃,可視爲通於原始佛教的涅槃之真義。此不外即是後面第九節所說的無我行。
注六:例如在雜阿含卷二八(七八七經、七八八經)中說,正見能起其他七支,又在巴利增支部七、四二述說,正見乃至正念之七支成爲正定之資助,這些均顯示八正道之正見與其他七支,正定與其他七支,有密切不可分的關系。
注七:在大品般若、大般若第二會等有六度相攝品,乃顯示六波羅蜜之一一,與其他有相攝之關系.又以戒定慧之叁學而言,此叁者亦不是各別的,是有相扶相攝之關系,是不可分的。
注八:有關八正道的說明解釋,揭載於雜阿含卷二八(七八五經)、中阿含一八九聖道經、巴利中部一一七大四十經等。其中,正思惟之說明,乃爲出離思惟、無恚思惟、不害思惟之叁種。
注九:正念爲後面所述之四念處之謂,正知之說明爲:「進退有其意識,前視、後顧亦意識之,屈伸有其意識,持衣缽步行亦意識之,食、飲、齧、嘗皆能意識,大小便亦有其意識,行、止、坐、眠、覺、語、默皆能意識之」。參照長部二、沙門果經、六五節。
《原始佛教的特質 五、四谛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