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其入门,其理由在此。
四谛说中最受重视的是,其应用部门的灭道二谛。灭是无自觉的现实世界之苦恼不安灭去的状态,是称为涅槃的佛教之理想的境界。关於此理想境界,在原始佛教始无说明(注五)。砂糖的甜味究竟如何?这无论由物理上、化学上、生理上、心理上如何详加说明,亦绝不能令对方正确地理解。唯有让他实际品尝,方可使他得知砂糖的甜味,与蜜的甜味、甘草的甜味、柿子的甜味都不同。与此同理,称为甘露的涅槃境地之风光,仅管费尽笔舌加以说明,亦无法理解。除非实际累积修行,完成人格,亲自到达此境地,否则不能体会寂静的涅槃之乐,因此,在原始圣典几无灭的说明,这有令人自己体验,使之冷暖自知之意味。
然而关於可以达到此理想的修道方法,因为是学人必须亲自实践的,所以有极详细的述说,原始经典的教说,其大半可说是属於敍述修道方法的。在四谛的修道方法——道谛,敍述了前已提及的八支圣道。四圣谛或八支圣道中所谓的圣,是属於与圣者有关系的无漏出世间的。八支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支,通常称为八正道。
八正道之解释
八支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者,如以「由八个部分所成的圣道」之单数形称呼,是八个东西各成为一圣道之部分,而不是各各个别的东西,因为由八个之一致协力,始成为人格完成这一目的手段方法的原故。因此,例如说第一的正见时,此正见乃是伴随着其他七种的正见,正思惟亦是与其他七种共存的正思惟。同理,最后的正定,亦非正定单独存在,而必须是伴随着正见乃至正念七支之正定方可。因为正定要完成其作用,必须要有其他七支之协力之故(注六)。以下将八支一一说明,不过应注意的是其个个之间是有上述之相关关系的。这不限於八正道如此,就佛教的一切修行德目皆可如此说,此种关系,佛教之术语称为相摄(samgraha)关系(注七)。此亦通於缘起之一即一切之关系。
(一)正见(sammā-ditthi)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看法,是指佛教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之,可谓是有关缘起与四谛的智慧。由八正道称为圣之观点而言,正见至少应为确立佛教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之圣者的智慧。然对於未成圣者的凡夫之吾人,又於吾人的日常生活中,正见是极其需要的。对於未能自己确立正确智慧者,正见乃以正确的信仰而显现。此人若信仰具有正确智慧的人,信仰正确的教义,则其人生观不致谬误。而且及至其本人知道,何以其为正确智慧之理由,并且得以体验,则其信仰可发展成为其本身之正确智慧。因作为圣者之智慧,故以正见之语称之,若亦包含凡夫之智慧,则亦可称为正信。
又不以宗教方面,而以吾人日常生活来说,当做某种事时,对其计划有正确的目的,有全盘的知识,即相当於正见。若无正确的目的与计划,对其事无全盘的正确知识,则任何事皆无法着手,更无完成的希望。故做任何事最初应该要确立正见——有关其事之正确知识。
(二)正思惟(sammā-sańkappa)是正确的想法,正确的思想。这是仔细地考虑自己的立场,又思考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所需要者是什么,而须具有对此事之正确的思想之意,吾人应在正确的智慧之下,不断正确地思惟,而考虑应如何、如何作最能达成目的。至於其思惟之内容为何,这种具体的事,在正确的智慧之下静思时,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原始经典对於正思惟的解释是,不起恚怒心、杀害心、世俗之心,而出家人则不断思惟、注意作为出家人所应具有的柔和心、慈悲爱护之心、远离污秽之静净心(注八)。所以若为学生,则应捨去不像学生的错误想法,而要有像个学生的想法.工作者则应认清工作者的本分,雇主或资本家则应时常正确地思考自己的立场与应有的态度,这就是正思推。
(三)正语(saammā-vācā)凡事皆依前述之正见与正思惟,而得以确立其根本。若对於计划或目的,未充分地确立正确的智慧,与正确立场之考察或心理准备,则作任何事都无法树立其根本方针。只要树立根本方针,其后则依其方针进行,无误地完成计划或目的即可。
第三之正语,是正确的言语行为。在正确的见解与思惟之下所作的言语动作,自然应该是正确的。正语的具体例子,列举了不作妄语、恶口、两舌(中伤)、绮语(闲语)之四种,不过积极的是指:如正确的教导启蒙他人,赞赏褒扬他人,以诚实的言语对待他人,在该发言时发必要的言语那样的,正确的言语行为。至少祈望他人与社会之和平幸福,所发出之正确的言语行为,必然是正语。所谓爱语、和言亦包括在内吧。吾人之不和、斗争或反目猜疑等,由错误的言语行为所引起的情形很多。以正确的言语行为,疏通自我与他人之善意,在任何社会皆是极为必要之事。
(四)正业(Sammā-kammanta)是正确的身体行为。吾人之意志心情(意业),表现於外面时,必定成为言语行为(语业)或身体行为(身业)。因此由正见、正思惟之意业,会产生因正语与正业而来之语业与身业。对於正业的解释是,远离杀生、偷盗、邪淫(违背人伦)之错误身业。然亦包含更积极的救助生命、施行财物之布施与慈善,自行亦令他行人伦道德之道等行为。在每天的报纸上,使第三版热闹的记事:抢劫、杀人、暴行、诈欺、打架等,皆属於违反上述正业、正语之邪业、邪语,若世间上,人人都捨弃邪业、邪语,而遵守正业、正语,则社会之不幸几乎都会消失,而出现和平幸福的乐土吧!
(五)正命(Sammā-ājiva)是正确的生活。命是活命,即生活之意。在吾人之日常生活,应捨弃邪语、邪业而行正确的语业、身业、自不用说,更应有正确的每日生活方式。此正确的生活方式即是正命。这若就学生而言,每日从起床至就寝,应当有做学生应做的规律行事。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餐,还有去学校上课不致有迟到、缺席、早退等情事,规规矩矩的出席,放学后的运动或散步,或是从傍晚前后的做功课至就寝时间止,一切皆过有规律的生活,不论在学业成绩方面,或身心健康方面,都是极为必要的。上班的人,自由业者,其他任何地位、职业的人,都应该有契合其人的生活方式而按照自己的职业或体质、能力,过有关睡眠、吃饭、业务、运动、休息等的有规律的生活,则其生活毫无勉强,工作亦有效率地执行,心身的健康亦得以保持。若破坏这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早上迟起而旷课或旷职,暴饮过食而超过定量,或陷於睡眠不足,招致过劳,纵欲过度等,过如此不规则的生活,则在肉体上、精神上,甚至在工作效率上,经济上,立即会有不正常的情况,生活就会发生某种障碍或破绽。其障碍、破绽,不止是其人一人之障碍,进而破坏家庭生活,甚至使社会受到搅扰与毒害。故在吾人之日常生活,正命是极为重要的。关於出家人的正命,则敍述出家人依存在家信徒之信施,昼夜六时都应过着有规则的生活。
(六)正精进(sammā-vāyāma)是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勇气。正确的努力,对前述之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及后述之正念、正定,都是必要的,作任何事,都需要有正确的努力与勇气。说明正确的努力,在原始圣典分为四种加以说明。首先,对吾人的理想目的有益者,称之为善,反之,不利者称之为恶,而就此善与恶,将正确的精进努力,从四方面加以考察。即:(一)今已存在的善,努力使之日益增大;(二)末存在的善,努力以令得之;(三)今已存在的恶,努力予以减少,或使之消灭,(四)未起之恶,努力使之今后皆不起等四项。若吾人从此四点,向吾人的理想目的努力,必能一步一步增善减恶,沿着向上之路前进。吾人不管对任何事,若能注意此四点而努力,则吾人个人、社会全体,皆能逐渐进步发展,而必可呈现光明美好的世界。由此意义而言,正精进对於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亦是极为必要的。
(七)正念(sammā-sati)是正确的忆念。这是将自己及周围的立场常置於念头而不忘记之意。此念并非为了执着自我的念,而是为了正确地完成正见乃至正定,乃常正确地理解、正确地留意自己及周围的立场。这亦可谓是正确的意识。又这亦是不断地自我反省自觉,并自主而负责採取行动之谓,乃与不注意而恍惚、心不在焉相反。吾人所犯的过失;不论是道德性的,或是普通工作上的,大多是失去正念,而不注意、心不在焉所引起的。如交通事故,亦是在肇事者失去正念时发生的为多。所以吾人作任何事,皆应执守正念,细心加以注意。
在佛教,正念通常皆与正知(sampajāna)一起叙述,正念与正知所指的是类似的心情。正念是将自己的环境之一切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等事常置念头而不忘,故是将佛教的正确思考方法时刻不忘不离之意。正知则是在自己日常动作态度之际,不断地意识反省自己的立场(注九)。
(八)正定( sammā-samādhi)是正确的禅定,是精神经常统一之意。但这并不一定仅意味着坐禅时之特别的精神统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热中於某事而达到三昧之意。当然,对於正定所作的解释,是所谓之初禅乃至第四禅的正式禅定之说明,不过这种特别的禅定,若非专门的人,是不能修得的。然而即使不是这种正式的禅定,而是程度低的精神统一,亦对吾人之日常生活大有用处,且是必要的。吾人要依正念而细心加以注意,亦必须要精神统一才行,要静静地思考事物,或忆想事物时,心亦非集中不可。如被称之为明镜止水的没有污点的心,或被称为无念无想的不为任何物所妨碍的心的状态,亦皆依正定可得。若无正定,即不能有心统一时的作用。吾人不必特别训练正定,只要热中於某事,埋头做时,自然可得正定的状态。关於正定,将於以下各节详述之。
注释
注一:成道后,至最初说法之故事,敍述於巴利律藏大品受戒篇,又於巴利中部二六、圣求经、中阿含二0四罗摩经等亦有述及。
注二:生、老、病、死之四种,称为四苦,於此加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之四苦,古来称为八苦。
注三:杂阿含卷一五(三八九经),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云云。
注四:例如巴利相应部二二、五七,及杂阿含卷二(四二经)之七处三观经中,有观色、色集、色灭、色灭之道等说,乃是不作为苦集灭道,而举事物之现状以代替苦。因为苦表示无自觉的现状之故。同样的,也有屡次言及漏、漏集、漏灭、漏灭之道四种。参照巴利增支部五、六五。
注五:原始圣典之中,虽未见明显地用涅槃之语,说明其境地者,但得道的佛弟子们,詠叹到达理想境地之法喜之词,在长老偈中,屡屡可见。又於后面第九节「般若之智慧与无我之实践」中所述之无我行,虽无涅槃之语,但可视为是显示涅槃之境地者。及至部派佛数时代,涅槃乃立有馀依涅槃与无馀依涅槃二种加以说明,进而在大乘佛教,另加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等二种,而成为四种涅槃。然而这些说明却失去涅槃的奥义,而流为形式化而已。唯有无住处涅槃,可视为通於原始佛教的涅槃之真义。此不外即是后面第九节所说的无我行。
注六:例如在杂阿含卷二八(七八七经、七八八经)中说,正见能起其他七支,又在巴利增支部七、四二述说,正见乃至正念之七支成为正定之资助,这些均显示八正道之正见与其他七支,正定与其他七支,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注七:在大品般若、大般若第二会等有六度相摄品,乃显示六波罗蜜之一一,与其他有相摄之关系.又以戒定慧之三学而言,此三者亦不是各别的,是有相扶相摄之关系,是不可分的。
注八:有关八正道的说明解释,揭载於杂阿含卷二八(七八五经)、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巴利中部一一七大四十经等。其中,正思惟之说明,乃为出离思惟、无恚思惟、不害思惟之三种。
注九:正念为后面所述之四念处之谓,正知之说明为:「进退有其意识,前视、后顾亦意识之,屈伸有其意识,持衣钵步行亦意识之,食、饮、啮、尝皆能意识,大小便亦有其意识,行、止、坐、眠、觉、语、默皆能意识之」。参照长部二、沙门果经、六五节。
《原始佛教的特质 五、四谛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