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的特質 四、十二緣起▪P3

  ..續本文上一頁兩重之因果

  上述之十二緣起,可視爲短時間內所起之緣起關系,亦可視爲是一生之緣起關系,更是亘二生、叁生,或隔生之緣起關系。究竟屬於那一種緣起關系,在原始經典中,未有確定之說法。想必是得以自由地解釋。然及至部派佛教時代,十二緣起被解釋爲:系敍述過去世至現在世,更至未來世,即亘叁世之因果關系者。即所謂:叁世兩重因果之十二緣起說,被視爲十二緣起說之唯一解釋。其後之大乘佛教,敍述十二緣起時,亦必定說明叁世兩重之因果。此可謂歪曲、誤解原始佛教之緣起說。雖然如此,但將十二緣起解爲叁世兩重之因果,於大小乘之長久佛教曆史中,行之有年,故在此欲作概略之介紹。

  根據其說,十二緣起之中,無明與行二支,屬於過去世,以此過去世之無明與行二支爲原因,而於現在世呈現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爲其結果。依此說而言,識是吾人之意識主體,最初宿於母胎時之結生識(受胎之胎兒最初的刹那意識)。因爲識體擔荷著業,從過去世至現在世、未來世,不斷相繼之故。而將自過去生移至今生之最初識體,稱爲結生識(patisandhi-vinnāna)。其次,名色者,是指在胎內發育的胎兒之心身。近代學者對十二緣起名色之解釋,亦有受此胎生學說影響之解釋。六處是指隨著胎兒之發育,此胎兒逐漸具備之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如此胎兒至完全具備人體,始由母胎生産。觸,是指胎兒被母胎生出,因根境識叁者之和合,而産生感覺、知覺時之最初經驗而言。此時,觸以前之根境識,在此解釋,並未合於十二緣起之中。受系指觸之後所生的苦樂等之感受作用,故與前所說明者相同。唯此時,受乃被限定是男女達青春期以前的苦樂之受。

  如此觀之,識、名色、六處、觸等之一一解釋與其緣起關系,與前所說明者,大相迳庭。至於爲何有此種胎生學式的說明,是因爲在阿含經中,已經有將十二緣起之識,作爲結生識說明之經文之故。然而此乃爲智慧低劣者,易於理解難解之緣起說,而以譬喻性的具體例加以說明者,且如此之說明,僅出現一次(注八),其他任何場合,絕對未有將識作爲結生識加以說明。因此,將此譬喻性之說明,視爲緣起說唯一之解釋,是極爲錯誤的。然採用識爲結生識之俗說後,名色、六處、觸、受等,亦被視爲繼結生識而起的生理、心理之作用,於此造成胎生學式的緣起說。在經典中,全然未見有說明名色、六處等爲胎內之胎兒狀態之經文,這僅是阿毘達磨時代的創作而已。

  總之,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是從無明、行之過去二因結果的現在五果,而由此産生愛、取、有之錯誤行爲。此叁支錯誤的行爲成爲現在二因,而産生生、老死之未來二果。茲將叁世兩重之因果,圖示如下。

  其中,過去二因之無明、行,相當於現在叁因之愛、取、有,現在五果之識、名色、六處、觸、受,相當於未來二果之生、老死。這應視爲其名稱雖不同,內容指的是相同的。

  以上就十二緣起于以敍述,不過,這是僅就苦惱生起發生的流轉緣起加以說明而已,對於脫離生死流轉之苦惱的還滅緣起,則全未涉及。關於還滅,在十二緣起說,只說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等苦滅,而未有具體的說明。而且其所說,例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若由經文之表面意義而言,有被取義爲無明滅,則行與識亦完全滅之危險。然而,若無明滅則行與識等完全滅的話,吾人之行爲與認識判斷之作用,亦完全沒有了,如此則吾人之存在亦被否定了。其實並非如此,乃是說,若無明滅,則由無明所引起的錯誤的行,與由錯誤的行所生的錯誤的識,就沒有作用,並非連正確的行與識、亦消滅之意。滅去無明的聖者,其行、識、名色、六處、觸、受依然存在,但此時應爲沒有伴隨無明的行、識、名色等方可。

  在此僅就十二緣起之還滅緣起的經文;略述其取義方法,至於還滅之實際過程,則於次節再予詳說。

  注釋

  注一:例如巴利律藏、大品受戒篇、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m hetum tathāgato āha,tesam ca yo nirodho,evam-vādi mahāsamano

  注二:有關部派佛教以後之所有佛教,都將十二緣起解爲低俗的叁世兩種因果之問題,希參照水野弘元[十二緣起說]。

  注叁:大正末期(民初)在日本佛教學者之間,對十二緣起說,究竟應依傳統說解爲時間性因果關系,或依釋尊的根本立場及中論等,而解爲無時間性論理關系之問題,展開一連串的論戰。

  注四:行(巴sańkhāra,梵samskāra)由語源上而言,是「共作」、「共作物」之意。此字除用於十二緣起中之「行」之外,亦作爲五蘊中之「行」、諸行無常中之「行」使用。此中,諸行無常之行,如前已說明,一切生滅變化之現象皆稱爲行,乃是最廣義的行。其次廣義的是十二緣起的「行」,這是指吾人身語意一切行爲及其經驗之集積。五蘊中之「行」,在原始經典說明爲意志作用(cetanā)這可能是行爲之原動力在於意志之故,但實際上應將受、想、識以外的一切心作用含攝於此行中。在後世之部派佛教,不僅以心作用爲行,亦將心作用以外之物質精神活動,或表示物心狀態者,稱心不相應行,而作爲物心以外之存在。此意味之行,有生、老、死、得、命根、名、句、文等。

  注五:根據中阿含二0一、嗏帝經、巴利中部叁八、大愛盡經記載:漁夫之子嗏帝,入佛教出家,雖聽聞十二緣起之說,亦不能正確的理解,而依從世間一般的想法,認爲識是輪回的主體,是保持自己同一性,從過去世至現在世,現在世至未來世,輪回轉生的實體,即主張識體即靈魂說,雖被諸比丘指摘其誤,亦不捨此邪見,諸比丘往詣告佛,嗏帝乃被呼至佛前。佛陀詳說無我的道理,令嗏帝捨去邪見,並說十二緣起的正確見解。

  注六:例如巴利相應部叁五、一0六等;雜阿含卷八(二一八經等)其他隨處皆有。

  注七:參照巴利相應部叁五、一0七;雜阿含卷八(二一八經)等。

  注八:長阿含一叁(卷一0)大緣方便經、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若識不入母胎者,名色無,無識無名色。巴利長部一五、大緣經。

  

《原始佛教的特質 四、十二緣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