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的特質 二、叁法印、四法印▪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沙門中,稱得涅槃者似乎不少,但皆非釋尊所認爲的境界。尤其是耆那教,其教主大雄(Mahāvira)及許多弟子皆聲稱已經開悟而完成修行。他們以爲苦行就可從肉體的束縛中解放精神,而精神達到自由無礙的境地,即是理想的解脫。但爲過去業報之果——肉體仍然存在時,尚不能脫離肉體的束縛,故不能說得到真正的解脫,除非是肉體死後,不可能有精神的真正自由。因此爲求最後之解脫,大雄的弟子多半斷食、擇死。若非在肉體死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那麼人生的理想於死後始能達成,則在現世生存期間無法期望人格之完成,而達到涅槃。

  又印度之正統婆羅門說之中,屬於六派哲學之一的教論派,大概是發源於佛數以前的禅定主義,此派與耆那教一樣,認爲真正的理想必須是精神純粹從物質現象脫離始可得到。他們以爲精神與物質是二元的東西,只有獨存精神一元方能自由無礙地活動,所以捨去了肉體、物質之死後,始可達到真正理想的境界。所以現世的我們,不可能、不必要達到理想境界。此派亦不聞有人實際實現、體的理想。因此,可以說這只是一種觀念上的理論而已。

  與上述佛教以外的各種宗教及哲學比較,佛教則是佛陀本身自體驗了涅槃的境地,並對弟子們說明,因而幾百幾千個佛弟子亦依此而與佛陀同樣地開悟,達到涅槃的境地。此理想並非死後始可獲得,而是於現世成爲人格完善者而達成的。同時,不但在現世成爲完人而自由無礙地活躍,而且努力把自己周圍的世界,變成沒有苦惱不安的幸福和平的國土。宗教的真正意義乃在於此。不過,佛教到了部派佛教,亦與耆那教一樣,認爲死後才能達到理想境界。這可說是佛教的一種墮落。大乘佛教乃指摘此種錯誤,而主張於現世可得自由無礙的無住處涅槃,使佛教回複於原始佛教釋尊所說的立場。

  綜上所述,吾人可知佛教不但在理論方面是非常殊勝的宗教,在實踐方面,亦無與倫比的優秀。又如後面所要述及的到達理想之方法——修道論,亦具有其他宗教所見不到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此種涅槃的境地,因遠離煩惱之束縛,所以是寂靜的,對「一切皆苦」之命題而言,乃是「寂滅爲樂」,是超越相對性苦樂的絕對安樂境。此種常樂世界即是佛教的理想。由於佛教在其出發點,揭示「諸行無常」、「一切皆苦」這種看似悲觀的、厭世的世界觀,所以西洋學者中,有人批抨佛教是陰暗的宗教,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爲他們沒有看到佛教最後的理想——涅槃的安樂境,所以其批評不能說是正確地理解佛教所做的正確的評價。

  原來宗教的出發點,必定有苦惱或罪惡等不滿的感覺!因此對不安、苦惱、罪惡之意識愈是強烈,則其追求完美理想的心亦愈強。有崇高的理想,必定會對現實産生悲觀厭世或自卑反省的心,若不正視這種現實,就無法達到真正的理想。於此乃有始於「諸行無常」、「一切皆苦」,終於「涅槃寂靜」之佛教在宗教上的立場。

  注釋

  注一:在原始聖典中隨處可見:「五蘊(我們的身心)無常,無常故苦」的記載。並說觀察思惟五蘊無常,可獲得最高的覺悟。

  注二:伽摩尼原爲摩揭陀國王頻婆沙羅的王妃,因貌美而自持爲美人。王歸依佛陀後,王妃因高慢自傲而不見佛。王想使王妃拜見佛陀,故常在王妃面前贊歎佛陀,因此,王妃乃有見佛陀之意,佛陀知王妃之心意,爲了挫其高傲之銳氣,化作許多比王妃更美數倍的年輕美女,圍繞在佛陀身邊侍煽。王妃見景大吃一驚,而爲自己的高慢感到羞慚。佛陀乃在王妃眼前把美麗年輕的侍女逐漸變爲中年女人,初老婦人,老婦,最後變成彎腰駝背,衰老醜惡的老太婆,而終於無力地倒在佛陀身後。見此無常的情景,伽摩遂出家爲比丘尼。(參照長老尼偈一叁九——一四叁之注)。   

  注叁:賢者一宿偈請見第九項。

  注四:法有真理(例如緣起之理法)、教法(佛之說法、經典)之意,不過此處則更廣義的指「事物」之意。將一切存在分爲五位七十五法時的法,亦是「事物」或「存在」之意。

  注五:中阿含叁0、象跡喻經;巴利中部叁八、大象跡喻經。

  注六:雜阿含卷四五(二0二經)   

  如和合衆材,世名之爲車,諸陰因緣和,假名爲衆生。 相應部五、一0譬如集部分,而有車之語,有是諸蘊時,假名爲有情。

  注七:[那先比丘經]卷上、[彌蘭陀王問經],二五頁以下(南傳五九上、四九頁以下)

  那先比丘與彌蘭陀王問答,那先對王說:那先之名只是名稱,於此並無那先這個人我的實體存在,恰如車輛由各部份,即車軸、車輪、輻、辋、轅、轭、車廂、車蓋等集合而有車輛之假名,其中並無所謂車輛之實體存在一樣。人亦如是,所謂人,雖由構成身體各部分之叁十二部分所成,或由五蘊之集合而成,但此離假的存在,其中並無人我的實體存在。在此順便說明一下:部派佛教時代,認爲合成身心的五蘊之法是實在的,但五蘊所成的人我則非實在而是假法。然原始佛教認爲五蘊本身亦是無我。

  注八:相應部二二、五九= 巴利律藏大品受戒篇(南傳叁二叁頁)、四分律卷叁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六、佛本行集經卷叁四、梵文大事叁卷叁叁五頁、又漢譯雜阿含經中,在說明眼等十二處之無我處所說的,亦是通俗立場的無我說。雜阿含卷一叁(叁一八經)。

  注九:雜阿含卷二(叁四經)。

  注十:關於佛教的理想目的——涅槃的概念,從佛教在西洋被研究之初,就成爲一種問題,有人將涅槃解爲虛無、空無、死的狀態,然隨著原始佛教資料之發見,涅槃之正確意義,乃由奧頓堡等人所敍述。不過,由於東洋人與西洋人之想法不同,所以西洋學者是否對涅槃的概念、實相有正確的理解,至今仍是個疑問。

  

《原始佛教的特質 二、叁法印、四法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