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在人間 十四、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之新文化

  十四、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之新文化

  

  一 佛法與世界性

  太虛大師圓寂以來,快要十五年,他創辦的海潮音,更是滿四十年了。教難國難,還是那樣嚴重;世局人心,還是那樣混亂!這對于以「革新僧製,淨化人生,鼓鑄世界性之文化爲鹄」的大師,應該是不勝其感慨的!最近,應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約,作了一次「佛法與世界性」的座談。時間匆促,語不達意,趁這海潮音四十周年紀念,特演繹的再說一番。

  

  我們這個時代,已從國家而漸漸走上國際聯合。由于科學進步,更進入太空時代;不同星球的往來頻繁,也許是不會太久的事了。然而人類的思想,盡管高喊平等、自由、博愛,而實際卻背道而馳。不是不想、不要,而問題是:現居優 [P334] 勢的西方人(蘇俄在內),缺乏世界性的文化,沒有世界性的人生觀。殖民主義的全球掠奪,雖快成過去,而共産主義的世界奴役,還野心勃勃。大家在這太空時代前夕,不是部署太空戰略,以圖征服世界;就是控製太空地區,以便物資占有。現在的人造衛星競爭,及美、日等國,早有人組織月球地産公司,不都是說明這些嗎?這樣的國際性與太空時代,只是帶來了矛盾、沖突、災禍。國際與太空時代,是會來的。但這還是不平等、不自由,殘酷的不斷演出,還是真正的平等自由的新時代?那就要看人類的智慧,尤其是現居優勢的西方人的智慧了!看大家是否能建樹真正世界性的文化,來適應這新的時代。從前太虛大師,以爲惟有發揚佛法,以佛法而鼓鑄世界新文化,人類才有希望。這點,我們是完全同意大師的見地。

  

  無論是宗教,政治,或其他文化,其最初,大都帶有區域文化的色彩。這在印度佛教,也還是一樣的。每一宗教或政治等,都是人類自己的産物,都是適應人類某種欲求而出現的。人與人間,有共通性,所以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宗教 [P335] 或政治等,都有發展爲世界人類普遍采用的可能。單是這樣,現世界的宗教與政治等,有世界性的是很不少了。然而我要說的世界性,意思不是這樣。因爲,一般的宗教,政治與學術思想,是不能離開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便是我的── 我的家,我的種族,我的社會階層,我的國家,甚至是我的天下(國際與太空等)。自我中心的活動,對內是爭取領導,對外是謀取擴張。從是自非他,到有自無他,這含著嚴重的對立、沖突。這樣的宗教、政治等,不是真正的世界性,而卻是反世界性的。以宗教來舉例說:印度的婆羅門教,原是民族的宗教。婆羅門、剎帝利、吠奢──雅利安族,有宗教的再生權;而被看作低賤的首陀羅族── 其實是被征服的,死了完事,從此消滅。以色列的猶太教,他們信仰的耶和華「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以色列的上帝」,原爲民族的保護神。所以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屬于上帝的),而要把外邦人交以色人去統治(事實上並未成功)。雖然從婆羅門教而演化爲印度教,從猶太教而革新爲基督教等,已大有進步,而還是丟不下:「信我者永生,不信我者滅亡」的包袱。這 [P336] 在宗教界,還不過狂熱的排他性而已;如成爲政治的指導精神,那被奴役的人類可夠苦了!總之,這種局限的、偏激的、排斥異己而向外擴張,即使是舉世風行,也無非真正世界精神的反動,招來人類更大的災禍。

  

  說到佛教的世界性,依佛法的術語來說,應該是「法界性」。姑以人類來說,佛法,從來就不是少數人,多數人,而是一切人(一切衆生)的。論空間,不是一地區,一星球(世界),而是一切世界的。論時間,不是某一時代,而是盡未來際。所以佛法常說:「豎窮叁際,橫遍十方」。這是從無限時空中的一切衆生,一切人類去觀察,超越了自我執著,而沒有任何局限性的立場。所以真正能信解佛教的,沒有不深刻感到:這是自己的事,也是人人的事。信仰是純粹的自由信仰,雖希望別人信仰,而決不勉強別人信仰。所以佛教始終是自由地傳布,從不曾利用政治或經濟力量,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幟,向世界傾銷。也就因此,不曾爲了傳教,引起嚴重的宗教戰爭。以佛教的傳入中國來說,他始終是自由傳布,和平的與中國文化共存。然而,卻深深的啓發了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得到更 [P337] 高的發展。

  

  

  

  二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

  佛教的世界性(法界性)原理,從何得來?這是由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覺大悟的體證得來。體證到的,在不可說中,說爲「法界」;依此而宣揚出來的佛法,就名爲「稱法界性」的「法界等流」。佛所親證的法界性,與庸常的見解,受著自我意識支配的,不能相提並論。關于法界性,不妨從兩點來說明。

  

  一、從事事差別解了法從緣生而深入空平等性:在一般的認識中,不但是外界的事物,就是內心的每一活動,都是一個個的。就是推論到的理性,也似乎是「一合相」的。這種庸常的認識,本來無礙于世俗的認識;世間也確是那樣的,大到星球,小到原子,都是表現爲個體相的。然而,如推論到:時間是剎那剎那(時間點)的累積,物質是一微一微(占空間的點)的積集,內心是衆多心心所 [P338] 的和集──那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因素,是宇宙的基石,這就成爲「至小無內」的宇宙觀。有的覺得不對,一一事物,有著內在的關聯性。這樣推論到極際,一體兩面,一本萬殊等思想,又引到了「其大無外」的宇宙觀。其實,以爲是一也好,是多也好;小一也好,大一也好:都是受到常識中那個「一合相」的影響。常識直覺到的,是如此,而佛卻從此深入,悟解得一切法從因緣生。簡言之,存在的一切,物質也好,精神也好,表現爲一個個的,都是離不了關系條件而存在。隨舉一法,都是從因緣而有的,離了因緣不存在;而同時,這也就是其他法的因緣。所以表現爲個體相的,在前後延續,彼此相關的活動中,與一切法息息相關。雖好像是實在的,個體的,而實不外乎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幻相(幻相,不是說沒有,而是否定了那孤立的,靜止的個體性的那個現象)而已。從這緣起而沒有自性(自性就是實在的個體性)的深觀中,深入一切法的底裏,即是「空平等性」。這如芭蕉,層層的披剝進去,原來是中無有實一樣。這就是一切法的真性,是平等無差別的,超越時空質量的,是佛「平等大慧」所自覺自證的。一 [P339] 般本體論者,只是推論到類似的境地,但又總是把這看作實在的,所以或說是神,或說是物,或說是生,或說是心等;都想把這作爲宇宙的本元來說明一切,以爲一切從屬于這個。這是雖多少理解到事事物物的內在關聯,而不能擺脫常識中的個體(一)的,實體的執見。這才結果是:精製改造那常識中的生、心等現象,而稱之爲本體。這是與一切法本性不相應的,因爲真的到達空平等性,超越了時空質量,說做什麼都不會是的;就是稱之爲「什麼都不是」,也是不相應的。所以說:「破二不著一」;「一切法空,空亦不可得」。惟有通達空平等性,才不會落人是神、是物、是心等一元論,不會以常識的精製品爲真性,引生一切由此而起,一切從屬于此的謬見。

  

  人類的意識,直覺到那個體的,實在的一切,多少理解因果關聯而不能徹底,終于非要尋求一個實體不可。本此意識去看自己,也就把自己看作主體的。雖多少理解到人類相依互助等事實,而在待人接物的實際生活中,總是自我中心的。這在平常人還好一些,越是學問、事業有成就的,政治領袖、帝王等,每在不 [P340] 斷的成功過程中,錯覺自己爲不同于人的。自己的見地,就是真理;自己的行動,一定合法,走向極端的反世界性。而在佛,由于正覺了法界空平等性,從此透出去觀察一切,一切是形成個性,而實一切依于一切。這才從法空緣起的幻網中,通達了一、總別無礙:全體與部分,在關聯而依存中,總別都只是相對的存在。二、主伴無礙:在某一點上,以一爲主而活動時,一切即相伴而助成,並無絕對的主體。叁、成奪無礙:一切是相依相成的,相成中含有相對性,相對的相反活動,在關聯而共存中,也是相成的方便。

  

  二、從念念分別解了意言無實而深入心光明性:人類的一切認識、主張、行動、文物製度,都是依能知的心識而成立的。假如是木石一樣,這一切都不會有了(也就無所謂人了)。可是人類的起心動念,是念念分別的:一個個的印象,一個個的概念,正與外界事物的各各差別一樣。所以不自覺地,大抵是一個個的認識,以爲一個個的對象就是這樣。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是這,不是那個;那是那,不是這個,構成名言與義相的相應性。憑這樣的認識去理解事物,固然 [P341] 是不能解了真相;在這樣的念念分別中,也無法覺到心的深處。但在佛的解悟中,通達了:一切認識,都是依根(認識的官能)、境(認識的對象)、識──叁和而成立;也就是說,認識是緣起的存在。在根境觸對時,心識就現起那個境相,這就熏成內心的熏習。同時,依根起識時,也就依熏習而表現那對象。所以每一印象、概念、認識,都由于過去熏習所成的無邊「名言熏習」所引起,離不了過去心識所習成的「緣影」。念念分別,其實是過去曾習的名言熏習所現起,而又熏成新的成分。識的念念分別,是由「想」的「取像」而安立的名言,所以稱爲「意言」,也叫「名言」,因爲內心的認識,與能表诠的語言,大致相同。也叫「緣影」,因爲這是心境交觸時留下的影子(熏習)。

  

  人類的心識,受過去無邊的「名言熏習」所支配,現在又受一般人類的語文、思想、文物製度所影響,人心正像一座文化的儲藏庫。文化的久遠堆集,當然應有盡有,愈來愈豐富,愈來愈複雜,人類也就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

《佛在人間 十四、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之新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