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小乘中,不那樣做是持戒,大乘中可能認爲犯戒,要這樣才算持戒。表面看來,大小乘的德行相反,其實不過由于發心不同,目標不同,對于戒德的運用,小小差別。而對于某一德目的尊重,某一德行的信守,始終是一致的。
總之,道德的根源在慈悲,這是不可能變動的;沒有慈悲,即是不道德或非道德的。從此而表現于自他間多方面的合理關系,有孝弟忠信等不同德目。這些,可因時,因地,因對象,因志趣而不同,但這些德行,永遠是人類相互依存所應有的准則。古人說:「盜亦有道」。大盜的劫掠殘害,當然是不道德的。但大盜的能成大盜,至少在對于部屬間,必有他的合理關系,這才能團集而成爲大盜。如完全背棄了自他間的應有關系,大盜也是不能成就的。這說明了有人類,有社會,人與人間的應有德行,永遠不可能背棄的。所以,我們鼓勵人類尊重道德,實踐道德,要從道德的根本去啓發他,激發人類的慈悲,去實現于一切事行。如忽略根本,只知拘守陳迹,死執教條,那不但不能契合道德的真意,反而會引起對于道德的誤解,甚而障礙了道德的開展。 [P315]
四 道德的叁增上
增上,是依的意思。我們依此叁者,可以使我們的德行,進展爲更完善、更崇高的。對于道德,這叁者都是有力的增上緣;但必須叁者並重,而不偏于一邊才好。什麼是叁增上?一、自增上,自是自己。二、法增上,法是真理或軌律。 叁、世間增上,世間是輿論及公認的意見。要遵行完善的德行,不能不顧到這叁者。這與我國古說的:「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有點相近。
一、自增上,即時常喚起自尊心。尊重自己,不甘下流。對自己所作的,勇于負責;對一切應做的事,由自己來擔當。聲聞乘說:人人有解脫分。大乘說:人人有佛性。確信自己有爲善,成賢成聖,成佛作祖的可能,「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不願自暴自棄,努力向上,沒有不能做到的。尊重自己,擴展自心的德行,負起自救救他的重任。尊重自己不甘下流,便是促進道德的主要力量。二,法增上,要循著真理而行,不能與他相違背。前面說過:善行名法 [P316] ,惡行即非法。凡契合緣起事理的心行,是道德,我們不能不順此而前進。叁、世間增上:大家以爲這樣是合理的,這樣是聖賢或善人所稱歎的,我就應這樣做。尊重社會的公共意志,接受社會的善意批評,這才能成一個合乎人情的善人。例如從事政治,受到外來的批評,不肯反省,自以爲然;甚或「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爲之」,這必然走向惡行。尊重輿論,就會修正自己的偏失,走向光明的坦途。
叁增上,是人類道德向上增進的基石。不但不能缺,就是偏在那一邊,也會發生偏弊的。如過分尊重自己,每覺得自己的超勝;什麼真理,人情,容易放在一邊。這即使動機良善,也會漸漸地走向不道德的路,自害害人。如過于尊重真理,可能會冷酷而不順人情。專顧世間,容易背棄真理。因爲世間的意見,不一定對,真理並不以多數爲標准。所以,我們要持行完善的德行,走向出世圓正的道德,決不能離此叁者,而應從協調中不斷向上。佛法的二乘,重于理智,對世間利濟衆生事業,不免冷淡些。這雖不是不道德,而到底不夠完善。大乘圓滿的 [P317] 菩薩道,叁增上並重,這才能完成究竟圓滿的佛德。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上來所講的,大抵與世間所說的相通,還不能表顯佛法的特色。佛法能完成究竟圓滿的德行,他的特質何在?佛化道德的特質在般若。
梵語般若,華語爲智慧。但此所說的智慧,意義極深,指通達我法空性的真慧,不是一般智慧所可比擬的,所以『智度論』說:「般若甚深,智不足稱」。爲什麼說佛化的道德在般若?這可從不道德說起。不道德的惡行,從什麼而發生?是由于煩惱而來的。一切煩惱,以薩迦耶見──我見爲本。一般世間的一切動作,都從我見而流出。做壞事,固然由于我見的策動;即使是做善事,也還是不離我見。一般人爲著自身利益,遵行道德的生活,看來是潔身自好,爲衆服務,爲社會國家謀利益,其實還是爲自己的,離不了我見的力量。
爲了滿足個己的(我家、我國等)願望,如損他而作不道德的事,固然要不 [P318] 得。就是行善──像布施、持戒,如覺得我能修行,我比他好,我救了他,也還是和我見糾纏在一起。從私我的情見出發,即使高揚著爲人類爲社會的旗幟,也是不理想的。因爲從私我的情見出發,好事非我來做不可;救人救世,也非我(我們)不可。我才能行善,我才能救國救世界,你不行。這種兩賢相嫉,大抵是爲了這個。依佛化的道德看來,這是不徹底不完善的。道德與不道德相雜,想行善而往往誤入惡徑。只要是善事,別人做與我做,同樣的是善事;我應該做,他人能做更好。如非自己行善不可,對他即不能不爭,或者並無多大不同而還是非爭不可,這樣的善行,問題可就大了!這是不能自利利他,不足以救濟世間,不足以證得菩提的。所以,一般的惡行,增長生死,生起苦痛。就是一般的善行,也還在生死中,還是不能脫離苦痛的。由于一般的善行,並無徹底的善行,爲善也從自己出發,于是世間的邪見者,懷疑道德,否認有純粹爲他的德行。實則,一般的善行,不離自己的情見,就是凡夫行;凡夫本來如此,就凡夫說凡夫,這不能責他怪他,還是應該獎勵他爲善。不完善的德行,到底比作惡好得多。凡夫的善行雖如此,而聖者的德行,卻與此不同。 [P319]
佛化的道德,建立于般若──無我智的盤石;是破除私我,掃蕩執見的特殊智慧。從這種智慧所攝持,所引導的,便與凡夫的德行,截然不同。不再專爲自我,爲我的家庭,我的廟子,我的故鄉,我的國家而著想,能從整個人類,一切衆生的立場去看一切。這在佛法,稱爲緣法界衆生而發心。不但求自己得益,動機在使大家都得到利益。那些說世間都爲自己,沒有真實爲人道德的懷疑者,若研求佛法,就知道佛法中,確有不爲自己的真道德。菩薩爲利益衆生而發心,必要從無我智透出。如體悟一切法無我,真慈悲即活躍于內心;私情與愛欲,能當下斷盡。菩薩悟入世間是相依相關的,法法平等不二,這才見衆生樂如己樂,見衆生苦而如親受苦痛一樣。與樂拔苦的慈悲,油然而生,而且是無限的擴展。這樣的慈悲,似乎與儒者的仁,耶教的愛相近,然這是無我的慈悲,實在是大大的不同了。通達無我法性,發大慈悲心,這是真情與聖智協調的統一心境;學佛的最高道德,即從此而發現出來。 [P320]
學佛,重在袪除私我,但不依方法,還是袪除不了。如遍地的荊棘蔓草,不鋤盡根株,決不能生長嘉谷。我們心中的私欲,也是根深蒂固,非著力的痛下功夫,也不能清淨而完成崇高的德行。所以修持悟入,目的在淨化身心,從此而完成圓滿究竟的德行。不知者以爲佛法的修持,與世間與人類無關,這是重大的誤解。要化除我我所見,要依戒、定、慧──叁學去修習。如儒家于道德的修養,也有一番功力,防範于起心動念之前。時時照顧,要人致敬,慎獨。然佛法的修持,不但要息心而「製心一處」,還要于一心中,勘破自我,定慧齊修。從染惡根源──我見去鍛煉一番,琢磨淨盡,才能心地發光,顯發爲完善的德行。真能做到私我淨盡。般若現前,那就不但了脫生死,而一切行爲,無不隨順正法,能真實的度脫有情。佛教所說的一般道德,與其他相通;惟有從般若而流出的無漏德行,才是佛化的不共道德。道德與真理慧渾融,表現出佛化道德的特色。
六 學佛即是道德的實踐
[P321]
學佛是道德的實踐,這說明了學佛是人人應學,不論男女長幼的。信佛的,到寺裏來進香禮佛,持名誦咒,這是對于佛菩薩的崇敬,或請求佛菩薩的加被。真正學佛的不但是信仰,不但是遵行佛教的禮儀,而要信智並重。學佛也不是專重教理,研究一番就算數,而要解行並重。
學佛的主題,不外乎叁學---戒、定、慧, 或開廣爲六度,這都是實踐德行。其中,戒是一般的德行,重在止惡防非。然不單是止,如應作而不作,也是違犯的。能夠持戒,身語的行爲,就會合乎法度。不過,外表的行爲雖謹持不犯,而還不能將內心的亂念息下。散亂,失念,不正知,這都是使心地蒙昧不明,使我們走向罪過的動力。所以進一步,應當集中精神,專心一境,使內心進入安定而純淨的境地,這就是定。得了定,部分的煩惱降伏了,但要斷除煩惱,非引發無漏慧不可。真慧──二無我慧,是廓清我見、妄執的利器,如熾烈的猛火一樣 [P322] ,燒盡一切的煩惱。內心經過慧火的鍛煉,畢竟清淨,這才能內心外身,所行都能合法。慈悲心淨化而增長了,能舍己爲人,顯發爲圓滿的德行。從這學佛的過程看,學佛不是別的,只是從外表清淨而到內心清淨,從內心淨化而使外表的行爲,更完美,更圓滿,學佛實只是道德的實踐。這一完美的實踐過程,雖不能人人都做到,但要做一世間的善人,也得合乎學佛的戒學才得。 [P323]
《佛在人間 十二、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