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十二、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P2

  ..续本文上一页。在小乘中,不那样做是持戒,大乘中可能认为犯戒,要这样才算持戒。表面看来,大小乘的德行相反,其实不过由于发心不同,目标不同,对于戒德的运用,小小差别。而对于某一德目的尊重,某一德行的信守,始终是一致的。

  

  总之,道德的根源在慈悲,这是不可能变动的;没有慈悲,即是不道德或非道德的。从此而表现于自他间多方面的合理关系,有孝弟忠信等不同德目。这些,可因时,因地,因对象,因志趣而不同,但这些德行,永远是人类相互依存所应有的准则。古人说:「盗亦有道」。大盗的劫掠残害,当然是不道德的。但大盗的能成大盗,至少在对于部属间,必有他的合理关系,这才能团集而成为大盗。如完全背弃了自他间的应有关系,大盗也是不能成就的。这说明了有人类,有社会,人与人间的应有德行,永远不可能背弃的。所以,我们鼓励人类尊重道德,实践道德,要从道德的根本去启发他,激发人类的慈悲,去实现于一切事行。如忽略根本,只知拘守陈迹,死执教条,那不但不能契合道德的真意,反而会引起对于道德的误解,甚而障碍了道德的开展。 [P315]

  

  

  

  四 道德的三增上

  增上,是依的意思。我们依此三者,可以使我们的德行,进展为更完善、更崇高的。对于道德,这三者都是有力的增上缘;但必须三者并重,而不偏于一边才好。什么是三增上?一、自增上,自是自己。二、法增上,法是真理或轨律。 三、世间增上,世间是舆论及公认的意见。要遵行完善的德行,不能不顾到这三者。这与我国古说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有点相近。

  

  一、自增上,即时常唤起自尊心。尊重自己,不甘下流。对自己所作的,勇于负责;对一切应做的事,由自己来担当。声闻乘说:人人有解脱分。大乘说:人人有佛性。确信自己有为善,成贤成圣,成佛作祖的可能,「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不愿自暴自弃,努力向上,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自己,扩展自心的德行,负起自救救他的重任。尊重自己不甘下流,便是促进道德的主要力量。二,法增上,要循着真理而行,不能与他相违背。前面说过:善行名法 [P316] ,恶行即非法。凡契合缘起事理的心行,是道德,我们不能不顺此而前进。三、世间增上:大家以为这样是合理的,这样是圣贤或善人所称叹的,我就应这样做。尊重社会的公共意志,接受社会的善意批评,这才能成一个合乎人情的善人。例如从事政治,受到外来的批评,不肯反省,自以为然;甚或「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必然走向恶行。尊重舆论,就会修正自己的偏失,走向光明的坦途。

  

  三增上,是人类道德向上增进的基石。不但不能缺,就是偏在那一边,也会发生偏弊的。如过分尊重自己,每觉得自己的超胜;什么真理,人情,容易放在一边。这即使动机良善,也会渐渐地走向不道德的路,自害害人。如过于尊重真理,可能会冷酷而不顺人情。专顾世间,容易背弃真理。因为世间的意见,不一定对,真理并不以多数为标准。所以,我们要持行完善的德行,走向出世圆正的道德,决不能离此三者,而应从协调中不断向上。佛法的二乘,重于理智,对世间利济众生事业,不免冷淡些。这虽不是不道德,而到底不够完善。大乘圆满的 [P317] 菩萨道,三增上并重,这才能完成究竟圆满的佛德。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上来所讲的,大抵与世间所说的相通,还不能表显佛法的特色。佛法能完成究竟圆满的德行,他的特质何在?佛化道德的特质在般若。

  

  梵语般若,华语为智慧。但此所说的智慧,意义极深,指通达我法空性的真慧,不是一般智慧所可比拟的,所以『智度论』说:「般若甚深,智不足称」。为什么说佛化的道德在般若?这可从不道德说起。不道德的恶行,从什么而发生?是由于烦恼而来的。一切烦恼,以萨迦耶见──我见为本。一般世间的一切动作,都从我见而流出。做坏事,固然由于我见的策动;即使是做善事,也还是不离我见。一般人为着自身利益,遵行道德的生活,看来是洁身自好,为众服务,为社会国家谋利益,其实还是为自己的,离不了我见的力量。

  

  为了满足个己的(我家、我国等)愿望,如损他而作不道德的事,固然要不 [P318] 得。就是行善──像布施、持戒,如觉得我能修行,我比他好,我救了他,也还是和我见纠缠在一起。从私我的情见出发,即使高扬着为人类为社会的旗帜,也是不理想的。因为从私我的情见出发,好事非我来做不可;救人救世,也非我(我们)不可。我才能行善,我才能救国救世界,你不行。这种两贤相嫉,大抵是为了这个。依佛化的道德看来,这是不彻底不完善的。道德与不道德相杂,想行善而往往误入恶径。只要是善事,别人做与我做,同样的是善事;我应该做,他人能做更好。如非自己行善不可,对他即不能不争,或者并无多大不同而还是非争不可,这样的善行,问题可就大了!这是不能自利利他,不足以救济世间,不足以证得菩提的。所以,一般的恶行,增长生死,生起苦痛。就是一般的善行,也还在生死中,还是不能脱离苦痛的。由于一般的善行,并无彻底的善行,为善也从自己出发,于是世间的邪见者,怀疑道德,否认有纯粹为他的德行。实则,一般的善行,不离自己的情见,就是凡夫行;凡夫本来如此,就凡夫说凡夫,这不能责他怪他,还是应该奖励他为善。不完善的德行,到底比作恶好得多。凡夫的善行虽如此,而圣者的德行,却与此不同。 [P319]

  

  佛化的道德,建立于般若──无我智的盘石;是破除私我,扫荡执见的特殊智慧。从这种智慧所摄持,所引导的,便与凡夫的德行,截然不同。不再专为自我,为我的家庭,我的庙子,我的故乡,我的国家而着想,能从整个人类,一切众生的立场去看一切。这在佛法,称为缘法界众生而发心。不但求自己得益,动机在使大家都得到利益。那些说世间都为自己,没有真实为人道德的怀疑者,若研求佛法,就知道佛法中,确有不为自己的真道德。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发心,必要从无我智透出。如体悟一切法无我,真慈悲即活跃于内心;私情与爱欲,能当下断尽。菩萨悟入世间是相依相关的,法法平等不二,这才见众生乐如己乐,见众生苦而如亲受苦痛一样。与乐拔苦的慈悲,油然而生,而且是无限的扩展。这样的慈悲,似乎与儒者的仁,耶教的爱相近,然这是无我的慈悲,实在是大大的不同了。通达无我法性,发大慈悲心,这是真情与圣智协调的统一心境;学佛的最高道德,即从此而发现出来。 [P320]

  

  学佛,重在袪除私我,但不依方法,还是袪除不了。如遍地的荆棘蔓草,不锄尽根株,决不能生长嘉谷。我们心中的私欲,也是根深蒂固,非着力的痛下功夫,也不能清净而完成崇高的德行。所以修持悟入,目的在净化身心,从此而完成圆满究竟的德行。不知者以为佛法的修持,与世间与人类无关,这是重大的误解。要化除我我所见,要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如儒家于道德的修养,也有一番功力,防范于起心动念之前。时时照顾,要人致敬,慎独。然佛法的修持,不但要息心而「制心一处」,还要于一心中,勘破自我,定慧齐修。从染恶根源──我见去锻炼一番,琢磨净尽,才能心地发光,显发为完善的德行。真能做到私我净尽。般若现前,那就不但了脱生死,而一切行为,无不随顺正法,能真实的度脱有情。佛教所说的一般道德,与其他相通;惟有从般若而流出的无漏德行,才是佛化的不共道德。道德与真理慧浑融,表现出佛化道德的特色。

  

  

  

  六 学佛即是道德的实践

  [P321]

  学佛是道德的实践,这说明了学佛是人人应学,不论男女长幼的。信佛的,到寺里来进香礼佛,持名诵咒,这是对于佛菩萨的崇敬,或请求佛菩萨的加被。真正学佛的不但是信仰,不但是遵行佛教的礼仪,而要信智并重。学佛也不是专重教理,研究一番就算数,而要解行并重。

  

  学佛的主题,不外乎三学---戒、定、慧, 或开广为六度,这都是实践德行。其中,戒是一般的德行,重在止恶防非。然不单是止,如应作而不作,也是违犯的。能够持戒,身语的行为,就会合乎法度。不过,外表的行为虽谨持不犯,而还不能将内心的乱念息下。散乱,失念,不正知,这都是使心地蒙昧不明,使我们走向罪过的动力。所以进一步,应当集中精神,专心一境,使内心进入安定而纯净的境地,这就是定。得了定,部分的烦恼降伏了,但要断除烦恼,非引发无漏慧不可。真慧──二无我慧,是廓清我见、妄执的利器,如炽烈的猛火一样 [P322] ,烧尽一切的烦恼。内心经过慧火的锻炼,毕竟清净,这才能内心外身,所行都能合法。慈悲心净化而增长了,能舍己为人,显发为圆满的德行。从这学佛的过程看,学佛不是别的,只是从外表清净而到内心清净,从内心净化而使外表的行为,更完美,更圆满,学佛实只是道德的实践。这一完美的实践过程,虽不能人人都做到,但要做一世间的善人,也得合乎学佛的戒学才得。 [P323]

  

《佛在人间 十二、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