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重視道德的進修;以爲德性增進,可 [P152] 漸達于法製與經濟的合理化。如依佛法來說,诤因與诤緣,有著互相推動促進的關系。而人世間的不得和平,或實現世間法中的人世和平,诤緣應特別重視。诤緣事,非絕對的外在,是相對的客觀存在,存在于自他關涉的社會關系中。思想,爲基于心境相緣的活動;诤因的見,對此有主要的影響力。然從個人的思想而成思想诤執,那必爲自見與他人見解的關涉。經濟爲基于我物相需的活動;诤因的愛,對此有主要的影響力。然從個人的物資欲求,而成爲經濟占有或支配的诤執,又必爲自己與他人間的欲求沖突。法製,爲基于自他的人事活動,這是更顯明地有關于自他;诤因的慢,對此有特別關系。所以世間不和不平的種種诤事,都由于內因外緣。而外緣的叁事,雖是盤根錯節,展轉相關,而起诤特重于人事法製。人類的意氣用事,權力爭執等而外,思想與經濟的诤執,也要依有關經濟與思想的法製更新而趨向解決。惟有這叁者的趨向于平等,人事的和諧,才有更高的意義。總之,不和不平的诤執傾軋,不但是心或物──經濟,而是心境、自他、我物的交涉,而表現于自他關系的問題。是在自他關系中,我們怎樣處理思 [P153] 想、法製與經濟的問題。內因與外緣的相關,試列表如下:
圖片
┌─見───心境事───思想诤執──┐
│ >< >< │
自心癡暗─┼─慢───自他事───法製诤執──┼─人類顛倒
│ >< >< │
└─愛───我物事───經濟诤執──┘
四 外緣爲重的世間和平
對于和平,有著重出世的,入世與出世融貫的二類:今從世出世雙融的大乘,方便的分爲叁層,即重于事緣的人間和平,重于心因的心地和平,事理兼重的究竟和平。
論到事緣的人間和平,以現代的情勢說,國家爲重而漸趨于世界和同。我們從佛教的叁和原則來論列,可分爲國家現狀的人與人間的和平,國際傾向的人與人間的和平。
在同一國家的人與人間,一、應有思想的和平。首先要指出:不平等的思想 [P154] ,無論爲宗教的,哲學的,政治的,如自以爲真理,爲光明,而把異己看作罪惡與黑暗,看爲該死的,應該被毀滅的。這種極端的,獨斷的,排斥異己者的意識形態,無論爲宗教或政治,實在是不和不平的思想毒瘤,而爲今日世界,今日中國的慘痛局面的製造者。依佛法說,人人應有絕對真理的崇高信念,這是可能證實的。但這並非一般所想念的,自以爲然的。這由于一般的認識內容,有著根本的缺陷性,有局限性與片面性。但同時,又必須肯定的承認,人類的思想,有著差別性與相對的價值。雖有是非,偏正,而都可有或多或少的接近于真理,特別是成爲世界性的有數文化。這才能容忍對方,諒解對方,從思想的自由中,促進思想的和諧交流,淘煉融鑄,而趨于一極。這除了革新獨斷的、排他的偏見以外,主要的文化活動,應屬于爲真理的自由職業者。「質直無谄曲」,「誠實不虛诳」,「柔和不粗犷」,應爲思想和平工作者的叁大信條。而「重真理」,「重世間」(公論),尤爲不偏不倚的正確方針。對于從權力而來的文化統製(如納粹式的),從財力而來的文化壟斷(如資本家的收買新聞),是思想的蒙蔽與壓 [P155] 製,不是自由與光顯。這大多是虛僞與欺騙的宣傳者,少有能爲真理與和平而工作。真正和平的文化工作者,應發揮其自身──文化的力量。惟有如此,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才有意義。才能不受權力、財力的束縛,或其他力量的要脅,而引向真正的和平。
二、應有政治與法律的和平。政治爲衆人事情的治理,人人應有政治權利的平等機會。爲維護群衆的安甯而需要法律,法律是平等的,不應有超法律的特權者,也不容故意的破壞者。然要求政治的平等,必須備有兩大條件。一、教育平等:人人享有必備的修學權利,人人修畢必備的學程,才能有足夠的政治常識,而不致受他蒙惑。如經曆一定的修學期限,(德力與)智力不夠水准,即失去與問政治的權利。二、財富無效:政治權的機會均等,當然不能以財富爲標准,也不應受財富的支配。如一般的選舉,使用大量的選費,大肆宣傳,雖不一定成功,而缺少選費,幾乎是無法競爭的。最好的宣傳,應該是競選者爲國爲民的服務業績。如必要宣傳自己的主張,政府應供給他們同一的宣傳工具。如一切爲財富 [P156] 所決定,自費修學而多少人智力不充足,自費選舉而多少人財力不充足,既不平等,也不夠民主。一切政治上的鬥爭,黨與黨的互相攻讦,權力的種種鬥爭,實在從不平等不民主的因素中來。
叁、應有經濟的和平。糾正勞心治人,勞力被統治的對立,趨向于勞心勞力的平等合作,共謀自他的福利。糾正資方剝削,勞方鬥爭的敵害,經勞資兩利,導向勞資平等,進入人人爲勞者,人人有資力的社會。財富與享受,應盡力的引向均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平,即使普遍的財富累積,生活提高,也還是增長暴戾的怨氣。所以,應盡力發展公有經濟;這不是與民爭利,是才能多做社會公利事業,使人民得就學、就醫、育幼、養老等無價的供給。對于私有經濟,應依當前情形,製定財富與享受的標准,這是不可過高的(以後隨財富增積而漸次提高)。然由人類私欲的根深蒂固,仍應容許私有經濟超出限製的活動。但在水准以上的,一切應暴露于社會之前(隱藏私蓄者,沒收)。這才運用善意的,溫和的輿論,限製他的享受浪費,而使超標准的財富,自動的能以一分或全部 [P157] ,貢獻于社會福利事業。私有財富,生前雖可自由的贈與,但死後卻不得傳于家庭的任何人,僅可以某些物件,作爲紀念品而贈與。在業力決定一切的人生中,雖能大體均衡,而到底不能泯除等級。智力不同,能力不同,毅力不同,體力不同,從服勞而得來的享受,自然也無法完全一致。但對于任何人,尤其是殘廢,衰老,不論什麼理由,都應該給予合水准的消費,使他們獲得足夠的生活,不失人生的樂趣。
依平等和合的意義,而論到國際間的和平,思想方面,應爲自由的溝通,不能憑借武力,財力而爲有組織的文化傾銷。某一國家,某一國際組織,運用武力財力以及其他力量,傾銷他的整套思想,尤其是獨斷而排斥一切的思想。無論是宗教或政治,都是一種極惡劣的罪行,帶有濃厚的侵略性質。國際間的思想交流,應純爲自由的傳譯,自由的紹介;文化傾銷的職業家,應禁絕其往來。對于這種懷有征服與統治的野心家,必須認清他的面目而不受欺騙。政治方面,應尊重區域文化的不同情態,民族文化的不同傳統,誰也不應該專以自己愛好或行而有 [P158] 效的政製,衡量一切。不能以武力財力爲後盾,從外加以壓力,從內加以挑撥;或者利用外交特權,進行煽動,強迫實行自己的政治製度,以達到政治控製的目的。經濟方面,應通力合作。工業先進的國家,應自動放棄不合時宜的特權,不合理的利益。援助落後地區,更應避免經濟剝削。國與國間,如存有經濟掠奪的現象,是不能實現全面和平的。依此而論,號稱自由民主的國家,還不夠和平的水准。而蘇俄中心的共産集團,大量的文化傾銷,嚴密的政治控製(或進行企圖控製的陰謀);在世界革命的口號下,進行高度的經濟剝削。這是蘇俄的新帝國主義的新侵略,什麼也不能符合佛法中和平的精神。
這契合佛製叁和原則的社會,國家是傾向于大同的國家;國際是不礙國家的國際。基于平等原則,和平精神來推進,國的局限性,逐漸松弛;國際的統一性與無礙性,逐漸增強:大同而自由的人間和平,將不經戰爭而實現,實現爲人間的淨土。這裏面,才有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民主,這才是實現真正的和平。 [P159]
五 著重內因的心地和平
外在的事緣與內在的心因,有相互的關系:如外緣的诤事,逐漸趨向和平,內心的诤因──有關思想的偏見,有關權力的我慢,有關經濟的貪欲,也受到限製,而自然會漸漸淡薄起來。政治修明的國家,民衆的道德,每不需勸教而提高,即由于此。同時,真正和平工作者,如調治身心──修正智而伏偏見,修慈悲而伏瞋慢,修戒定而薄貪欲,這對于以身作則而實踐的和平工作,必更有力量,更易成就。所以,政治不是道德的,而決不是不道德的,彼此有著相互關系。上來說人世的和平重于外緣,這不是說不需內因的和平,是說內因是次要的。因爲人事錯綜的社會不和平,有關于大衆,決不能做到人人的心地和平。反之,即使有少數能心地和平,對于大衆的人世和平,也不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人世的和平,重于外緣,要基于平等原則,和合精神,從人事法製(政治)的革新中,促其實現。 [P160]
內因爲重的心地和平,著重身心淨化。真能心地和平,必有和平處世的表現。然社會不和不平,或極度的不和平,卻不妨實現個人的心地和平。這由于人有個性,前後延續中有著統一性,表現爲個人活動的緣故。在佛法中,叁乘聖者是同證涅槃解脫的。解脫,是不受煩惱系縛,而得活潑潑的,無拘無礙的自由自在。涅槃,梵語有消散的意味,稱歎爲止、息、沒、靜、寂滅、安隱,實形容心與理冥,心地的最極清淨,最極和平。一切煩惱,不外乎知情意的偏頗的分裂,缺乏完整性,統一性,而各相對立、自相矛盾。這心海的動態,如海水一樣,相推相蕩,不能和也不能平。而心中重煩惱的現起,那等于海浪的洶湧而已。所以內心的淨化,消除煩惱,即自然的達到心地和平的涅槃,心地自由的解脫。這內心爲重的心地和平,是徹底的,究竟的。從正覺人生真相,體達空無我性而破盡愚癡。我執爲本的煩惱根源淨除了,從我執而來的瞋慢、貪欲、執見等,也不再存在。這樣的心地和平,名爲「無诤論處」,爲佛弟子身心修持的目標。從此心地的和平與自由,流露出的身心活動,待人處世,決不會違反人世和平的精神。佛 [P161] 製教團的真和平真自由,可以作爲最有力的證明。
六 內因外緣並重的究竟和平
內因外緣並重的,世出世並重的大乘真義,以完成究竟和平──佛土莊嚴,佛身清淨爲標的。如偏重人世和平,而不能徹底的心地和平,即流爲凡夫行。如偏重心地和平,而不能著力于人世和平,即同于小乘行。必須兩者並重,化除人世的鬥诤,因而增進心地的和平;由于心地和平,更能積極地促進人世和平,這才是真正的大乘行。
學佛者,每不能理解世間善法的一貫性,甚至誤會爲:一切世間法,都與出世法不相順。不知世間的人世和平,與出世的心地和平,是基于同一(诤鬥)的淨化。真正的不和不平,雖都屬于人類──衆生自己,但一則表現于外,透過社會關系,動亂于思想、法製、經濟方面,成爲社會的不和平。一則內存于己,交織于心境、自他、物我方面,熏習自己。成爲自心的不和平。從個己來看社會, [P162] 沒有必然的一致關系。世間的社會和平,不一定是個己的心地和平;世間社會不和平,也不一定是個己心地的不和平。然從社會來看衆人,世間不和平,內心的不和平也增強;世間和平,內心也易于和平。社會對于個己,不是有決定性的,卻有重要性的。因爲,「上智與下愚不移」,而一般人都受著社會環境的重大影響。環境對于個人,有著重要關系,所以彌勒在淨土成佛,並不稀奇,而釋迦在穢土成佛,才受十方一切佛的無邊贊歎。大乘法,不但淨化自己,淨化衆生,更淨化國土,即證明環境對于人心的重要性。爲大衆著想,促進人世的和平,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利于一般的和樂,更有利于佛法的進修。菩薩發願要嚴淨國土,確是比著重出世的二乘,有著更深的正見。
菩薩的努力于人世和平,修證于心地和平,分別來說,雖如上所說。然由于菩薩,從人世和平中去實現心地和平,從利益衆生中去利益自己,所以是:一、必以真理相感召,而有「同願同行」者的共同努力。二、心地和平,雖主要爲真智的淨除煩惱根本──無明我執,徹證平等空性。但不離世間,淨化世間而成正 [P163] 覺,不是節製煩惱,不是滅絕煩惱,是融化的,轉化的。貪欲,淨化他而使轉爲大乘信願,即菩提心。爲真理,爲和平,爲自由,爲度脫衆生,爲莊嚴國土而起信願。所以說:「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盡一切生中,爲成就衆生,莊嚴國土而無限的勇進。瞋慢、淨化而使轉化爲大乘慈悲。與一切衆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以衆生的痛苦爲痛苦,以衆生的快樂爲快樂,而努力于與樂拔苦的大行。執見,淨化而使轉爲大乘智慧,通達緣起衆相而歸于一如。大乘行者,一定要有信願,有智慧,有慈悲,也即是具足了菩提願,真空見,大悲心,這才能完成菩薩的聖格,達成淨化自己,淨化衆生,淨化國土的究竟和平。這叁者中,慈悲是最要的。這是融和自他,爲他利他的主要因素。因爲有了慈悲,才不但是徹證空性的智慧,而且是入世利生的方便善巧。信願,也不但是求出生死苦難,而是能不離生死,願入地獄;不但是志求佛道,而且是「有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有信願,有慈悲,有智慧的菩薩,實爲綜合了人世和平,心地和平,而努力于究竟和平的 [P164] 工作者。
大乘學,是真正的和平,究竟的和平。可以造成人世的和樂,也可以實現心地的和樂。現在,世間如此苦難,中國如此困厄,人心如此陰險,如此唯私唯利,難道不想求得一真的和平坦道嗎?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有心人!「菩提所緣,緣苦衆生」,這正是發心的時候了!切勿以爲佛法的和平,過于崇高。必須有崇高而完美的和平觀,才能不爲不倫不類的虛僞和平,不和不平的強權政治所欺騙,不因魔焰猖狂而震懾。必要有完美的理想,才能從近情處,易行處去下手推行。究竟而完備的和平,屬于佛法。我們的贊歎,歸于佛陀! [P165]
《佛在人間 七、佛法與人類和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