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 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P3

  ..續本文上一頁有性」,「因中無性」。經上(30)說:

  

   1.「衆生佛性,不破不壞,不牽不捉,不系不縛,如衆生中所有虛空」。 2.佛性「雲何爲有?一切衆生悉皆有故。雲何爲無?從善方便而得見故。雲何非有非無?虛空性故」。 3.「佛性者,非陰界入(非離陰界入);非本無今有,非已有還無;從善因緣,衆生得見」。 4.「佛性者,非內非外,雖非內外,然非失壞,故名衆生悉有佛性」。 5.「以正因故,故令衆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等正因?所謂佛性」。 6.「衆生佛性,不一不二;諸佛平等,(佛性)猶如虛空,一切衆生同共有之」。

  

  正因佛性是「一切衆生所同有的」,當然可說「悉有」。但佛性如虛空,不一不異,非內非外,常住而非叁世所攝的,所以可說有,也可說無,可說非有非無的。一切衆生同有正因佛性,然對于成佛,『大般涅槃經』卷叁二(大正一二‧五五五中──下)說:

  

   「善男子!汝言衆生悉有佛性,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 [P264] 性因緣力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言不須修聖道者,是義不然!善男子!……衆生佛性亦複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中道第一義空──正因佛性,雖然可說一切衆生所同有的;也由于佛性,衆生都可以成佛。但成佛,還要修行聖道。因爲因緣第一義空性,常住不變,並不能吸引衆生去成就佛道。否則,一切衆生同有佛性,有佛無佛,法性常住,一切衆生都早該成佛了!總之,『師子吼菩薩品』所說佛性,菩薩行與佛功德,是「當有」的;正因佛性是「當見」的,「悉有」的,與『勝鬘經』所說如來藏,能使衆生厭苦而求涅槃說不同。從第一義空性(也就是「無性」)的見地,對一般所說,衆生本有如來藏、我、佛性說,給以批判的修正。

  

  天臺學者,依『涅槃經』立叁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也許比『涅槃經』說得更好!如依『涅槃經』本文,所說略有些不同。『師子吼菩薩品』中,一再的說到不同的二因:或是生因與了因,或是正因與緣因,或是正因與了因。如綜合起來,有生因,了因,正因,緣因──四名不同。『經』上(31)說:

  

   1.佛性……是常,可見,了因非作(與生「生」義同)因」。 2.「正道能爲一切衆生佛性而作了因,不作生因,猶如明燈照了于物」。 3.「緣因者,即是了因」。 [P265]

  

  正因佛性,是十住菩薩與佛所能證見的,但要從緣顯了。正因佛性是常住的,所以不是生因所生,而是了因所了的。從緣顯了,所以「緣因者即是了因」。正道是八(支)正道a^rya$s!t!a$n%ga-ma^rga ,部派中有「道支無爲」說。本經也說無漏聖道是「平等無二,無有方處此彼之異」(32) 。『梵行品』也說: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爲常」(33)。聖道是常,所以是佛性的了因。約佛的因性說,佛性有正因與了因(了因就是緣因)。如約佛的體性說,所說就不同了。『經』上曾有一問答:「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衆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衆生悉未具足」(34)。這是說:約第一義空──中道說,佛與佛性是無二無別的;然佛性是衆生成佛的正因,比起圓滿究竟的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到底不可同日而語,要有了因與生因,如『大般涅槃經』卷二八(大正一二‧五叁0上)說:

  

   「複有生因,謂六波羅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有了因,謂佛性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有了因,謂六波羅蜜佛性」。 「複有生因,謂首楞嚴叁昧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有了因,謂八正道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有生因,所謂信心六波羅蜜」。 [P266]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佛果,是中道第一義空而爲無量無邊功德所成就的。所以修六波羅蜜,首楞嚴叁昧,對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生因。佛性與八正道,是常住的,所以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了因而不是生因。正因佛性是常住的,不是生因所生的,所以修六波羅蜜(觀智在內),顯了佛性,只能說是了因。信心對于六波羅蜜,當然是生因了。依此可見,『師子吼菩薩品』的智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但是了因所了,也是生因所生。經文所說的,沒有天臺學者所說的那麼圓妙!

  

  第叁部分是『迦葉菩薩品』,共六卷。對衆生有佛性,如貧家寶藏,力士額珠等比喻,凡『涅槃經』上來所曾說過的,幾乎都作了新的解說。解說的方針是:如來應機而不定說法;又舉「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如來隨自意語」,以會通佛性的不同解說。在會通的解說中,著重于因緣說,表現出本品的特色。佛性,有佛的因性,佛的體性──二義。如來的佛性,如『經』上(35)說:

  

   1.「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叁念處,首楞嚴等八萬億諸叁昧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五智印等,……如是等法,是佛佛性」。 2.「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叁世,猶如虛空。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 [P267] 性猶如虛空。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爲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于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

  

  佛性是佛的體性,含攝了一切如來功德。在佛位中,「佛性常故,非叁世攝」,到了究竟圓滿,不再有任何變易,也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可說。在佛果以前,後身菩薩──十住等佛性,與佛的佛性,差別是這樣的(36):

  

  圖片

  佛─────常樂我淨真實善………………了了見

  十住────常 淨真實善………………少分見

  九住────常 淨真實善…………………可見

  六至八住── 淨真實善…………………可見

  初至五住── 淨真實善不善……………可見

  

  

  

  論到衆生佛性,『大般涅槃經』卷叁七(大正一二‧五八一上)說:

  

   「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佛性與衆生,有不可離的關系,惟有衆生,才能趣向,顯了成就佛性。雖然衆生並不等于佛性,而可以這樣說:「衆生即佛性,佛性即衆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37)。『師子吼菩薩品』所說,衆生佛性「正因者,謂諸衆生」(38),也是這個意思。衆生佛性的淨不淨,與『不增不減經 [P268] 』所說:法身dharma-ka^ya在煩惱中,名爲衆生;修菩提行,名爲菩薩,離障究竟清淨,名爲如來(39):有相近的意義。『寶性論』也約如來界tatha^gata-dha^tu──如來性,說不淨、淨不淨、淨叁位(40)。衆生佛性,本品提出的中道說,也就是可以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如『經』(41)說:

  

   1.「衆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佛性雖無,不同兔角。 ……是故佛性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雲何名有?一切(衆生)悉有,是諸衆生不斷不滅,猶如燈焰,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名有。雲何名無?一切衆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常樂我淨,是故名無。有無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說衆生佛性非有非無。… …是故如來于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是名爲著;若無佛性,是名虛妄:智者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 2.「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衆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 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叁寶」。

  

  「衆生定有佛性」,如一般所說的,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如佛那樣的具足智慧莊嚴,是本品 [P269] 所不能同意的!但也可以說衆生有佛性,如『經』上(42)說:

  

   1.「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是名隨自意說。一切衆生不斷不滅,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隨自意說」。 2.「雲何名有(佛性)?一切悉有,是諸衆生不斷不滅,猶如燈焰,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名有」。 3.「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不是衆生身中有了什麼,如無漏種子,稱性功德等等,而是從衆生無始以來,因緣不斷不滅的延續去了解。即使是煩惱,煩惱也能感得人天善報──「善五陰」。依善五陰,可以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一直到圓滿佛性。衆生在十二因緣河中,生死流轉,始終是不斷不滅的相似相續。猶如燈焰,前後有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的關系。沒有無明、行等,就沒有生死衆生;沒有衆生就沒有佛,沒有生死又那裏有涅槃!所以,不但是善法,煩惱等也是佛性,是佛性所因依的。依據這一見地,『大般涅槃經』卷叁六(大正一二‧五七九中、五八0下)說:

  

  

   「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于佛性水。善男子!是七衆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是名 [P270] 如來隨自意語」。

  

  「未得阿耨多羅叁藐…

《如來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 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