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P6

  ..續本文上一頁ya-tatha^gata-garbha,如『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引經(大正叁一‧八四0上)說:

  

   「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寶性論』繼承『勝鬘經』說。依如來藏說,『般若』等大乘經說「空」,是正確的,但還是不了義的。如來藏是本性清淨心,著重于客塵煩惱空。對本性清淨心來說,煩惱是客性──外 [P177] 铄的,附屬的,與心性清淨,是本來別異而相離的。生死中的衆生,有煩腦、有業與苦陰,也就是有爲法sam!skr!ta-dharma。『大法鼓經』說:「空彼一切有爲自性」(15)。『央掘魔羅經』說:「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16)。『大般涅槃經』說:「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爲行」(17)。這都是說有爲諸行是空。『不增不減經』與『勝鬘經』,以如來藏爲自性清淨心,所以只說煩惱空,煩惱是造業受苦的根源。依空如來藏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真如,法界,也可以說是空,而其實是說離煩惱諸行,煩惱諸行空而已;諸行空,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體是不空的。如來藏有無量數的不思議佛(功德)法,與如來藏相應,不異而不可分離的。如『論』說:「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舍離相」(18)。不相離的無上佛法,就是稱性功德,這不但是有的,而且是有作用的,如『論』說:「若無佛性(界)者,不得厭諸苦,不求涅槃樂,亦不欲不願」。「見苦果樂果,依此(種)性而有;若無佛性者,不起如是心」(19)。見世間苦而想離苦,見涅槃樂而想得涅槃,厭苦求樂而發的希願欲求心,y 是衆生離苦得樂,舍凡成聖成佛的根本動力。這種向光明喜樂自在的傾向,就是如來藏稱性功德的業用。如來藏叁義中的種性gotra義,是如來藏的要義,指如來藏相應的無數不思議佛功德法,也就依此說「一切衆生有佛性」。然如來藏在衆生身中,不一定能發菩提心,求成佛道,問題在雖有厭苦求樂的動機,但沒有遇到、親近善知識,不曾修習大乘信心,所以或學二乘法, [P178] 或但求世間樂,不過總是要依如來藏而成佛的。『寶性論』引『華嚴經』,「乃至邪見聚等衆生身中,皆有如來日輪光照」,就是說明這一意義(20)。這樣,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善法的根源,都是如來藏不思議功德的業用。是成佛的種性,所以名爲如來界tatha^gata-dha^tu,界就是「因義」。

  

  如來藏可以說是空,但空是與煩惱等不相應,而如來藏自體,與如來藏相應的不思議功德法,是決定不空的。如來藏有空、不空二義,正是虛妄法空,真實法不空的立場。或者從緣起有與性空,妙有與真空去解說,顯然是不符合經論的本意。如來藏有空與不空義,而『勝鬘經』又說:二種如來藏空智」(21)。空與不空,都稱爲空智s/u^^nyata^-jn~a^na,『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解說(大正叁一‧八四0上)爲:

  

   「如是以何等煩惱,以何等處無,如是如實見知,名爲空智。又何等諸佛法,何處具足有,如是如實見知,名不空智。如是明離有無二邊,如實知空相。……以離第一義空智門,無分別境界,不可得證,不可得見,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藏智名爲空智」。

  

  空的知道是空的,離增益的有邊;不空的知道是不空的,離損減的無邊。也可以說:「客塵虛妄染,本來自性空」,知道是本來空的,所以「不減一法」。「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舍離相」,本來具足,所以「真如性中,不增一法」。這樣,空與不空的見知,不增不減,能 [P179] 遠離有無二邊。離二邊的中道,能如實知空相s/u^^nyata^,如來藏智也就名爲空(性)智,空性是無分別智境。以空爲無,因空而顯的如來藏自體清淨,名爲空性,與瑜伽者所說的相同。依無分別智證第一義空性parama$rtha-s/u^nyata^,所以引『摩诃般若經』,『金剛般若經』義(22) 。根本智證第一義空性,名爲空性智,會通了初期大乘的空相應經。

  

  『大般涅槃經』一再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真我名曰佛性」;「我性及佛性,無二無差別」(23)。我a^tman,佛性buddha-dha^tu,buddha-garbha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是同一內容。『涅槃經』 「初分」所說的我,除佛果常樂我淨的我以外,著重在衆生位中的真我。『央掘魔羅經』也一再說「如來藏我」。這二部經,與『如來藏經』所說的如來藏、佛性,富有神我的色采。『勝鬘經』以如來藏爲本性清淨心,所以說佛果的常樂我淨,不再說衆生位的(如來藏)我。『寶性論』也是這樣,只說果位的常樂我淨。『釋論』引偈說:「如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名得大身」;解說大身 maha^ka^ya「是諸佛如來實我」(24)。這一偈,與『大乘莊嚴經論』偈相同,也約佛果說(25)。雖然衆生位中,仍有可以說我的意義,但在文字表面上,經中如來藏的自我色采,大大的淡化了!這是『寶性論』主與瑜伽學者的共同傾向。

  

  四、轉依:從衆生生死到如來涅槃,當時的佛教界,提出了轉依a^s/raya-para^vr!tti一詞。 [P180] 在漢譯『寶性論』中,轉依是被譯爲「轉身」,「轉」或「轉得」的。生死是雜染的,涅槃是清淨的,如兩不相幹,那不能說某人成佛得涅槃了。本來,從前生到後生,從生死到解脫,前後間有什麼關聯,部派間早已考慮到,有的提出不可說我anabhila^pya-pudgala,勝義我 parama^rtha-pudgala的說明。『大般涅槃經』說:「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爲我」(26)。外道立我的意義,也大致是這樣。在『寶性論』等論中,提出了轉依說。依a^s/raya是依止,是生死與涅槃的所依體;依此,從生死而轉化爲涅槃,就是轉依。『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說:

  

   「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前際不可了知。世尊!有如來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說。……如來藏者,常恒不壞。是故世尊!如來藏者,與不離解脫智藏,是依、是持、是爲建立;亦與外離不解脫智諸有爲法,依、持、建立」。

  

  依如來藏,才能善說衆生有生死涅槃,如來藏是生死與涅槃的依止。從生死而轉爲涅槃,就是如來藏轉依──轉生死依爲涅槃依。『不增不減經』說:如來藏「是一切諸法根本」;「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27),也就是爲依止的意思。

  

  生死依如來藏,如『寶性論』卷叁(大正叁一‧八叁二下)說:

  

   「地依于水住,水複依于風,風依于虛空,空不依地等。……陰入界如地,煩惱業如水, [P181] 不正念如風,淨心界如空。依性(界)起邪念,念起煩惱業,依因煩惱業,能起陰入界。依止于五陰,界入等諸法,有諸根生滅,如世界成壞。淨心如虛空,無因複無緣,及無和合義,亦無生住滅。如虛空淨心,常明無轉變,爲虛妄分別,客塵煩惱染」。

  

  生死,是諸根的生起與敗壞。淨心,是如來藏異名。邪念、不正念、不善思惟,都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的異譯。推求生死的根源,到達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依于淨心的。這就是生死依如來藏而有,但如來藏淨心,卻是虛空那樣的無所依止,也不受生死虛妄的影響。『維摩诘所說經』說:身以欲貪爲本,欲貪以虛妄爲本,虛妄分別以顛倒想爲本,顛倒想以無住爲本;「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28),與依如來藏而有生死的意思相近。一切不離于真如tathata^,一切不出法界dharma-dha^tu,正如一切色不離虛空那樣。但在如來藏學中,如來藏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本來清淨,與無邊佛法不相離,更具有充實的內容。「爲虛妄分別,客塵煩惱染」,所以有生死,如遠離虛妄分別,出煩惱藏,如虛空回複本來的明淨,那就是菩提與涅槃──轉依了。『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四一上)說:

  

   「無垢如者,……于無漏(法)界中,遠離一切種種諸垢,轉(雜穢身,得淨妙)身」。 「如來藏不離煩惱藏所纏,以遠離諸煩惱,轉身得清淨,是名爲(轉依的)實體」。

  

  『寶性論』所說「離垢真如」部分,名『菩提品』,漢譯作『轉身清淨成菩提品』。全論分 [P182] 八義,與『大乘莊嚴經論』『菩提品』的「諸佛法界清淨」六義,是一致的。轉依清淨的實體(自性svabha^va),就是離垢清淨的如來藏,如『論』說:「佛功德無垢,常恒及不變」。「佛身不舍離,清淨真妙法,如虛空日月,智離染不二。過恒沙佛法,明淨諸功德,非作法相應,不離彼實體」(29)。轉依的實體,是不離一切明淨功德,常恒不變,非作法的。說到「轉身實體清淨」,有二清淨,其中「離垢清淨者,謂得解脫。又彼解脫不離一切法,如水不離諸塵垢等而言清淨,以自性清淨心,遠離客塵諸煩惱垢,更無余故」(30)。離垢清淨,只是本來那樣的清淨。約智能證得說,說二種無分別智爲「因」;約離煩惱而得說,說遠離二障爲「果」。其實,只是「智離染不二」的實體。『寶性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四一中──下)說:

  

   「依彼果離垢清淨故說……無垢功德具,顯現即彼體。蜂王美味蜜,堅實、淨真金,寶藏、大果樹,無垢真金像,轉輪聖王身,妙寶如來像:如是等諸法,即是如來身」。

  

  轉依所得的如來身,舉『如來藏經』的九種譬喻,這正說明了,具一切功德的如來藏,出煩惱藏,就是如來法身dharma-ka^ya。『寶性論』所說的轉依,菩提,一切功德是本具的,與瑜伽學者,顯然采取了不同的觀點。

  

  

  注【21-00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五(大正九‧六二叁下──六二四上)。

  注【21-00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P183]

  注【21-003】『觀無量壽佛經』(大正一二‧叁四叁上)。

  注【21-004】『大乘莊嚴經論』卷叁(大正叁一‧六0四下)。

  注【21-005】引文均見『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叁九上)。

  注【21-006】『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叁九中)。

  注【21-007】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五一──五二)。『藏和對譯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七叁 ──七四)。

  注【21-008】『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八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二下)。

  注【21-009】『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

  注【21-010】『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四0上)。

  注【21-011】『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六(大正二七‧叁九叁下)。

  注【21-012】『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大正叁一‧八二四下)。

  注【21-013】『增壹阿含經』卷六(大正二‧五七五下)。

  注【21-014】『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四八‧叁叁八下)。

  注【21-015】『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一中)。

  注【21-016】『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下)。 [P184]

  注【21-017】『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叁九五中)。

  注【21-018】『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四0上)。

  注【21-019】『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叁(大正叁一‧八叁一上)。

  注【21-020】『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叁(大正叁一‧八叁一中)。

  注【21-021】『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一二‧二二一下)。

  注【21-022】『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二(大正叁一‧八二四中)。又卷四(大正叁一‧八四二中)。

  注【21-023】『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又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下、四0九下)。

  注【21-024】『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叁(大正叁一‧八二九下)。

  注【21-025】『大乘莊嚴經論』卷叁(大正叁一‧六0叁下)。

  注【21-026】『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六一八下)。

  注【21-027】『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下)。

  注【21-028】『維摩诘所說經』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七下)。

  注【21-029】『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四一中)。

  注【21-030】同上。 [P185]

  

《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