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內容;編入『小部』,也只是爲了實用,一般人所常用而已。現代的南傳佛教區,除「戶外經」、「伏藏經」,其他七種,爲因病因死… …,爲信衆消災植福的念誦之用。一般信衆,有這樣的要求。而錫籣、泰國等,過去都曾流行過大乘與秘密大乘。佛教生活的祝願化,也許是受有這種影響。如以『小誦』的內容來說,與他力祈求,是沒有一定關聯的。
『小誦』的內容,並不遲,而集錄成一部,作爲『小部』的一部,也許是『小部』一五部中 [P860] 最後的一部。「後來居上」,也以「小」Khuddaka爲名吧!
注【99-001】「吉祥經」爲『經集』「小品」四經。「叁寶經」爲『經集』「小品」一經。「慈悲經」爲『經集』「 蛇品」八經。
注【99-002】「戶外經」,爲『餓鬼事』「蛇品」五經。
注【99-003】『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第六節 小部與雜藏的次第集成
第一項 銅鍱部的小部
銅鍱部Ta^mras/a^t!i^ya所傳的『小部』,爲『小部』現存的唯一聖典,所以上面是專就銅鍱部的『小部』來說。現在作一綜合的敘述。「小」Khuddaka,這一名稱,起源于「祇夜」──偈頌的雜說。四部阿含集成,沒有被編入的,也就稱爲「小部」、「小阿含」。Bharhat 銘文,說到了「五部」Pachaneka^yika,可見西元前二世紀,在佛教的某些角落,『小部』已與「四部」相合,而總稱爲「五部」了。不過,『小部』的早已存在,並不等于巴利『小部』的現存部類,早已存在;因爲「小部」的內容,是在不斷集成中完成;部派間是並不一致 [P861] 的。
巴利『小部』各部分的集成,可分爲五期(細分爲八):1.「相應教」集成時期:『義品』與『波羅延』,被看作「祇夜」,而爲「記說」所決了。這二種,應與「祇夜」(爲八衆雜說)的成立同時。在「祇夜」、「記說」,集入「相應修多羅」,而成『相應』時,『義品』與『波羅延』,被稱爲「伽陀」而獨立起來。接著,集錄佛(與弟子)的感興語,名爲「優陀那」,那就是『法句』。『經集』中「蛇品」、「小品」的一部分,也是那時期成立的。所以大概的說,『經集』的內容與『法句』,在『小部』中是最古的。
2.「四部阿含」集成時期:「相應」的發展,再編集爲「中」、「長」、「增一」;加上原始的「相應」,稱爲「四部阿含」。那時,『如是語』已經成立。上來二期的聖典,是原始佛教的聖典。
3.上座部時期(約爲西元前叁00──二五0年):上座部Sthavira獨立,上座的地位強化。『長老偈』、『長老尼偈』,雖部分早已在傳誦中,而集成部類,應屬于這一時期。上來,是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與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共有的聖典。
4.分別說部時期(約爲西元前二五0,傳說爲第叁結集;到二00年):「本生」的部分偈頌形成。 [P862]
5.銅鍱部時期:分別說部的佛教,移入錫蘭。在錫蘭盛行,形成一派,與化地部Mahi^s/a^saka 等分立(西元前二00以後)。這一時期很長,可分爲:A「五百本生」成立,體裁爲長行而雜入偈頌,作爲「九分教」的『本生』。以長行敘述因緣,以偈頌作結,作爲「九分教」的『優陀那』。這二部,都是擬古的。『經集』的集成;具有論書性質的『義釋』、『無礙解道』,都在這一時期,先後成立。『餓鬼事』與『天宮事』,大概也是成立于這一時期的。
B西元前二九──一七年中,Vat!t!aga^man!i王時,開始以文字記錄傳誦中的叁藏聖典。長部師所承認的『小部』,就是上面所說的一一種。此後,『譬喻』中,佛弟子的「譬喻」,以長老譬喻原形而擴編;對「五百(四十七)本生」,而成「五百(四十七)譬喻」,是「長老譬喻」。又成「長老尼譬喻」;改編『犀角經』爲「辟支佛譬喻」。佛陀的譬喻,成『佛種姓』(除第一品),『所行藏』。「本生」與「譬喻」,多少與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相關聯。銅鍱部成立的獨有部類,充滿了模擬的特色。如『本生』與『優陀那』,是擬古的。模仿『本生』五四七則,而成「長老譬喻」。模仿『長老偈』與『長老尼偈』,而在「長老譬喻」外,別立「長老尼譬喻」。
C『佛種姓』初品──「寶珠經行處品」;『譬喻』初分──「佛譬喻」,以莊嚴的佛土‧ 爲宣說釋迦往昔生中的經曆,菩薩往昔大行的場所,與大乘思潮相呼應,應爲西元後所附編。 [P863]
D『小誦』,雖是早就流行,而編入『小部』,還在西元五世紀。『本生』前分的「因緣談」,是西元五世紀的覺音Buddhaghos!a所作。以偈頌爲主的『小部』,在長期的編集中,完成現有的形態。
第二項 其他部派的雜藏
在傳說中,銅鐷部Ta^mras/a^t!i^ya 以外的部派,與『小部』相當的,稱爲「雜藏」。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雜藏」(1),但也有相當的部類。如所說的『優陀那』(法句)、『波羅延』、『見真谛』、『諸上座所說偈』、『上座尼所說偈』、『屍路(尼)偈』、『牟尼偈』、『義品』(2),除『見真谛』、『屍路偈』不明外,都與銅鍱部的『經集』(一部分)、『法句』、『長老偈』、『長老尼偈』相當。此外,『本事經』也與『如是語』相合。這些,雖因部派而傳誦不同,但有共同的古典爲依據,所以大致相近。『本生』與『譬喻』,是說一切有部主流──阿毗達磨者所不重的,所以部分編入律部。與銅鍱部所傳的『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差異是很大的。
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所說,『雜藏』共一二部(3),可分爲二類: Ⅰ(本)生經‧本(事)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 [P864] Ⅱ句義經‧法句經‧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
Ⅱ類五種,是早期成立的。『法句』、『波羅延』而外,『句義』是『義品』;『聖偈』是『牟尼偈』;而『雜難』與大衆部Maha^sa^m!ghika所傳的『論難經』相合。雖不能確知內容,而屬于古形的部類,卻可以斷言。Ⅰ類,是「十二分教」中的後七部。『生經』與『本經』,與銅鍱部的『本生』、『如是語』相同。『因緣』、『譬喻』、『優婆提舍』,法藏部也是別有部類的。銅鍱部依據古義,但立「九分教」,而在聖典的集成中,早已有了「十二分教」的內容。『譬喻』,是「十二分教」的一分,那是不消說了。『義釋』與『無礙解道』,是「優婆提舍」。 『義釋』的原語爲Niddesa;緬甸的『小部』,有『藏論』Pet!akopades/a,那是更明顯的「優婆提舍」了。『本生』前分的「因緣談」,是「因緣」。這叁部,法藏部爲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的一派,與銅鍱部所傳相當的部分,應有某種類似性。『未曾有』,大致爲佛與弟子希有事的類集。值得注意的,是『方等經』;在「四部阿含」外,別有獨立的『方等(廣)經』,應爲菩薩大行,成爲大小共同的原始大乘部類。據真谛Parama$rtha所傳,(晚期的)法藏部立「五藏」:經、律、論外,有「咒藏」與「菩薩藏」(4)。『雜藏』所有的『未曾有經』、『方等經』,應該就是「咒藏」與「菩薩藏」的淵源了。
大衆部的『雜藏』,『僧祇律』的傳說,極簡略,只說:「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起因緣, [P865] 如是等比諸偈頌」(5)。別處還說到:『波羅延』、『八跋祇經』、『牟尼偈』、『法句』、『論難經』、『阿耨達池經』、『緣覺經』(6)。『波羅延』等,都是古形的偈頌。『阿耨達池經』,就是『阿羅漢自說本起因緣』,與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相合。『緣覺經』,即『辟支佛』,或就是『犀角經』的別名。『分別功德論』說『雜藏』是「菩薩叁阿僧祇所生」;這是「本生」,也是菩薩大行。晚期的大衆部,別立「大乘藏」,也是從『雜藏』而開展出來的。
「小部」──「雜藏」,確是相當雜碎的。這是偈頌的,有文藝性。是通俗的,爲一般(初學)信衆而說法,是易于傳誦的。是宗教的:天宮、餓鬼,過去(或現在)的佛與菩薩,過去生中的行業。從佛教史來看,「小部」──「雜藏」,是直通大乘的,不自覺的傾向于佛菩薩,銅鍱部也不能例外呢!
注【100-001】從說一切有部流出的經部Su^trava^din,也不立「雜藏」。
注【100-002】如本書第七章第一節第二項所引。
注【100-003】『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100-004】『叁論玄義檢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100-005】『摩诃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100-006】『摩诃僧祇律』卷一叁(大正二二‧叁叁七上)。又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P867]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