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内容;编入『小部』,也只是为了实用,一般人所常用而已。现代的南传佛教区,除「户外经」、「伏藏经」,其他七种,为因病因死… …,为信众消灾植福的念诵之用。一般信众,有这样的要求。而锡籣、泰国等,过去都曾流行过大乘与秘密大乘。佛教生活的祝愿化,也许是受有这种影响。如以『小诵』的内容来说,与他力祈求,是没有一定关联的。
『小诵』的内容,并不迟,而集录成一部,作为『小部』的一部,也许是『小部』一五部中 [P860] 最后的一部。「后来居上」,也以「小」Khuddaka为名吧!
注【99-001】「吉祥经」为『经集』「小品」四经。「三宝经」为『经集』「小品」一经。「慈悲经」为『经集』「 蛇品」八经。
注【99-002】「户外经」,为『饿鬼事』「蛇品」五经。
注【99-003】『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第六节 小部与杂藏的次第集成
第一项 铜鍱部的小部
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的『小部』,为『小部』现存的唯一圣典,所以上面是专就铜鍱部的『小部』来说。现在作一综合的叙述。「小」Khuddaka,这一名称,起源于「祇夜」──偈颂的杂说。四部阿含集成,没有被编入的,也就称为「小部」、「小阿含」。Bharhat 铭文,说到了「五部」Pachaneka^yika,可见西元前二世纪,在佛教的某些角落,『小部』已与「四部」相合,而总称为「五部」了。不过,『小部』的早已存在,并不等于巴利『小部』的现存部类,早已存在;因为「小部」的内容,是在不断集成中完成;部派间是并不一致 [P861] 的。
巴利『小部』各部分的集成,可分为五期(细分为八):1.「相应教」集成时期:『义品』与『波罗延』,被看作「祇夜」,而为「记说」所决了。这二种,应与「祇夜」(为八众杂说)的成立同时。在「祇夜」、「记说」,集入「相应修多罗」,而成『相应』时,『义品』与『波罗延』,被称为「伽陀」而独立起来。接着,集录佛(与弟子)的感兴语,名为「优陀那」,那就是『法句』。『经集』中「蛇品」、「小品」的一部分,也是那时期成立的。所以大概的说,『经集』的内容与『法句』,在『小部』中是最古的。
2.「四部阿含」集成时期:「相应」的发展,再编集为「中」、「长」、「增一」;加上原始的「相应」,称为「四部阿含」。那时,『如是语』已经成立。上来二期的圣典,是原始佛教的圣典。
3.上座部时期(约为西元前三00──二五0年):上座部Sthavira独立,上座的地位强化。『长老偈』、『长老尼偈』,虽部分早已在传诵中,而集成部类,应属于这一时期。上来,是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与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共有的圣典。
4.分别说部时期(约为西元前二五0,传说为第三结集;到二00年):「本生」的部分偈颂形成。 [P862]
5.铜鍱部时期:分别说部的佛教,移入锡兰。在锡兰盛行,形成一派,与化地部Mahi^s/a^saka 等分立(西元前二00以后)。这一时期很长,可分为:A「五百本生」成立,体裁为长行而杂入偈颂,作为「九分教」的『本生』。以长行叙述因缘,以偈颂作结,作为「九分教」的『优陀那』。这二部,都是拟古的。『经集』的集成;具有论书性质的『义释』、『无碍解道』,都在这一时期,先后成立。『饿鬼事』与『天宫事』,大概也是成立于这一时期的。
B西元前二九──一七年中,Vat!t!aga^man!i王时,开始以文字记录传诵中的三藏圣典。长部师所承认的『小部』,就是上面所说的一一种。此后,『譬喻』中,佛弟子的「譬喻」,以长老譬喻原形而扩编;对「五百(四十七)本生」,而成「五百(四十七)譬喻」,是「长老譬喻」。又成「长老尼譬喻」;改编『犀角经』为「辟支佛譬喻」。佛陀的譬喻,成『佛种姓』(除第一品),『所行藏』。「本生」与「譬喻」,多少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关联。铜鍱部成立的独有部类,充满了模拟的特色。如『本生』与『优陀那』,是拟古的。模仿『本生』五四七则,而成「长老譬喻」。模仿『长老偈』与『长老尼偈』,而在「长老譬喻」外,别立「长老尼譬喻」。
C『佛种姓』初品──「宝珠经行处品」;『譬喻』初分──「佛譬喻」,以庄严的佛土‧ 为宣说释迦往昔生中的经历,菩萨往昔大行的场所,与大乘思潮相呼应,应为西元后所附编。 [P863]
D『小诵』,虽是早就流行,而编入『小部』,还在西元五世纪。『本生』前分的「因缘谈」,是西元五世纪的觉音Buddhaghos!a所作。以偈颂为主的『小部』,在长期的编集中,完成现有的形态。
第二项 其他部派的杂藏
在传说中,铜鐷部Ta^mras/a^t!i^ya 以外的部派,与『小部』相当的,称为「杂藏」。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杂藏」(1),但也有相当的部类。如所说的『优陀那』(法句)、『波罗延』、『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上座尼所说偈』、『尸路(尼)偈』、『牟尼偈』、『义品』(2),除『见真谛』、『尸路偈』不明外,都与铜鍱部的『经集』(一部分)、『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相当。此外,『本事经』也与『如是语』相合。这些,虽因部派而传诵不同,但有共同的古典为依据,所以大致相近。『本生』与『譬喻』,是说一切有部主流──阿毗达磨者所不重的,所以部分编入律部。与铜鍱部所传的『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差异是很大的。
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所说,『杂藏』共一二部(3),可分为二类: Ⅰ(本)生经‧本(事)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 [P864] Ⅱ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
Ⅱ类五种,是早期成立的。『法句』、『波罗延』而外,『句义』是『义品』;『圣偈』是『牟尼偈』;而『杂难』与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的『论难经』相合。虽不能确知内容,而属于古形的部类,却可以断言。Ⅰ类,是「十二分教」中的后七部。『生经』与『本经』,与铜鍱部的『本生』、『如是语』相同。『因缘』、『譬喻』、『优婆提舍』,法藏部也是别有部类的。铜鍱部依据古义,但立「九分教」,而在圣典的集成中,早已有了「十二分教」的内容。『譬喻』,是「十二分教」的一分,那是不消说了。『义释』与『无碍解道』,是「优婆提舍」。 『义释』的原语为Niddesa;缅甸的『小部』,有『藏论』Pet!akopades/a,那是更明显的「优婆提舍」了。『本生』前分的「因缘谈」,是「因缘」。这三部,法藏部为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的一派,与铜鍱部所传相当的部分,应有某种类似性。『未曾有』,大致为佛与弟子希有事的类集。值得注意的,是『方等经』;在「四部阿含」外,别有独立的『方等(广)经』,应为菩萨大行,成为大小共同的原始大乘部类。据真谛Parama$rtha所传,(晚期的)法藏部立「五藏」:经、律、论外,有「咒藏」与「菩萨藏」(4)。『杂藏』所有的『未曾有经』、『方等经』,应该就是「咒藏」与「菩萨藏」的渊源了。
大众部的『杂藏』,『僧祇律』的传说,极简略,只说:「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 [P865] 如是等比诸偈颂」(5)。别处还说到:『波罗延』、『八跋祇经』、『牟尼偈』、『法句』、『论难经』、『阿耨达池经』、『缘觉经』(6)。『波罗延』等,都是古形的偈颂。『阿耨达池经』,就是『阿罗汉自说本起因缘』,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合。『缘觉经』,即『辟支佛』,或就是『犀角经』的别名。『分别功德论』说『杂藏』是「菩萨三阿僧祇所生」;这是「本生」,也是菩萨大行。晚期的大众部,别立「大乘藏」,也是从『杂藏』而开展出来的。
「小部」──「杂藏」,确是相当杂碎的。这是偈颂的,有文艺性。是通俗的,为一般(初学)信众而说法,是易于传诵的。是宗教的:天宫、饿鬼,过去(或现在)的佛与菩萨,过去生中的行业。从佛教史来看,「小部」──「杂藏」,是直通大乘的,不自觉的倾向于佛菩萨,铜鍱部也不能例外呢!
注【100-001】从说一切有部流出的经部Su^trava^din,也不立「杂藏」。
注【100-002】如本书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项所引。
注【100-003】『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100-004】『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注【100-005】『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100-006】『摩诃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又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P867]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与杂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