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關結集的種種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沒有最初刊本:聖典是怎樣集成的呢?原始佛教聖典,與一般的典籍不同。對聖典而作史的研究,首先要認清聖典的特性。一般的說,聖典是佛法,源于佛陀的自證,而爲人宣說出來。其實,佛法不只是口說的。佛法的根源,當然是佛陀的自證。屬于佛陀自證的境地,是無可論究的。從佛的自證境地,而成爲世 [P8] 間的,爲人類所信、所知、所學習的,一定要經「表達」的過程。檢討聖典的內容,有教說,有製度,有佛的生活實況。教說,是佛所宣說的,是佛的「言教」。 法製,部分是當衆宣布製定的;部分是佛的生活軌範,成爲大衆的楷模,這裏面就有「身教」(還有佛的事迹,也不用佛說,而爲當時所知而傳說下來的)。佛的「身教」、「言教」,從佛的內心而表現出來。內心流露出來的,如佛的氣象、精神,使人直覺到偉大而信心勃發;那種「目擊道存」,「無爲而化」的教化,經律中多有記述,這不是「身教」、「言教」所能概括的。如來的身口意──叁業大用的示現,約特殊的事例,稱爲「叁業輪」(叁示導)。這表明佛陀的教化,是佛的叁業德用,呈現于人類,誘導人類趨入于佛法。佛法,那裏只是口舌的說教呢!

  

  佛法也不只是佛說的:以教說來說,佛法而見于聖典中的,佛說的而外,有弟子說的,有弟子與弟子互相對論的,有佛略說而弟子廣爲分別的,還有佛涅槃後弟子說的。宇井伯壽曾列表以爲說明,可以參考(1)。在『相應部』「有偈品」(與『雜阿含經』的「八衆誦」相當)中,還有梵天Brahman,帝釋天S/akradeva^na^m indra等說法,所以『大智度論』說:「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叁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2)。佛法並不限于佛說,是佛教早期所公認的。從佛的自證心境,表現出來,化導人類。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依佛的教導而修證,證入佛陀自證的境地。本著自己的理解與體驗,或表示自己 [P9] 的悟解,或爲了化導而表達出來,都就是佛法。徹底的說,根源于佛陀,而表現于世間的,不只是佛的叁業德用,也是佛弟子們的清淨叁業。佛法是具體的,活躍于人類面前的。以佛陀爲根本,僧伽爲中心,統攝七衆弟子,而展開其覺化,淨化人間的救世大業。這就是用文句來集成聖典的來源。

  

  「原始佛教」初階段,離佛不遠,對佛法是有一種明智合理的看法。佛法不只是說的,也不限于佛的。所以「阿含經」集錄了佛弟子所說,連佛滅後弟子所說的,也集錄起來。律部而成立較早的,如「經分別」對于「學處」的「文句解說」、「犯相分別」,都只是分別,而並不解說爲是佛說的。但這種明智合理的看法,終于變了,這當然是離佛日遠的關系。一切歸于佛,作爲佛說,其時間是可以考見的。「九分教」的名目,出現在『中部』、『增支部』中。「九分」或「十二分教」,在漢譯「阿含」部中,稱爲「如來所說」(3),「我所說」(4),「佛所說」(5),「佛所宣說」(6);銅鍱部Ta^mras/a^t!i^ya(7)的『增支部』,也稱爲「瞿昙之法」(8);『島史』也說是「師之九分教」(9)。「九分(或十二分)教」是佛法部類的總稱,所以這就是「一切佛法是佛說」。巴利Pa^li聖典『相應部』 還沒有說到「九分教」,『增支部』 才明確的稱爲佛說。所以以一切佛法爲佛說的見解,是「九分教」成立了,「四部阿含」末期──『增支部』成立的時代,還在「第二結集」以前。從此,「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說」,成爲契經的一定文 [P10] 句。

  

  「佛法等于佛說」,傳說也太久了!然而要作原始佛教聖典成立史的考察,不能不回複原始的古說,以便理解聖典所傳佛法的特質。

  

  

  注【3-001】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卷叁(叁一二──叁四七)。

  注【3-002】『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六六中)。

  注【3-003】『增壹阿含經』卷二一(大正二.六五七上)。

  注【3-004】『雜阿含經』卷四一(大正二.叁00下)。

  注【3-005】『般泥洹經』卷下(大正一.一八八上)。

  注【3-006】『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大正一.二二七中)。

  注【3-007】南傳巴利文系佛教,每自稱爲上座部Sthavira,或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其實是從上座部所分出的,分別說部的一支,正名爲銅鍱部。

  注【3-008】『增支部』「五集」(南傳一九.叁二九)。

  注【3-009】『島史』(南傳六0.二六)。

  

  

  

  第二項 聖典的成立

  [P11]

  佛法是什麼?是根源于佛陀的自證;而成爲人間佛法的,是以佛爲根本,以僧伽爲中心,統攝七衆弟子,而展開于人間的救世大業。內容不單純,逐漸的成爲文句,集成各部聖典的過程,情形也就不一樣。如律vinaya部中,作爲僧伽軌範的「學處」s/iks!a^pada,當衆製爲一定的文句,爲佛陀時代的成文法。編成部類,成爲半月半月誦說的「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 。所以「波羅提木叉」的成立過程,是初製,再製到定製;「學處」(戒條)增多,編爲部類,成爲公認(大體相同)的「戒經」。集成「犍度」khandhaka的種種法製,如出家「受戒法」、「安居法」……都是推行在僧團中的不成文法。從佛世到集成,製度也有多少變化;經過情形,是傳說在僧團中的。結集,主要是面對當前的僧製事實,而以文句集錄出來。集錄的過程,是從要目到詳備,從起源到補充的。律部的集成,與經部是不相同的。

  

  經su^tra部,主要是「教說」的集成。從「說」到「集成」,有著種種過程,種種問題。如「佛說」,或對一人說,或對數人,或對大衆說。佛說,剎那的過去了,而存留于聽衆內心的,是佛說的影象。在佛法中,稱爲「聽聞受持」。領受佛說,憶持在心,這是佛法存在于弟子內心的階段。忘失了,憶持不完整,那就不消說了。憶持完全的,由于領解的程度不等,存在于聽者內心的佛法,彼此間也不容易一致。聽同一教說,而引起不同的反應,不同的理解,甚至相反的意見,在「聽」與「說」的關系中,是極普遍的現象。阿梨咤Aris!t!a從佛聽法,而以 [P12] 爲「欲不障道」(1),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大乘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2) ,也只是表示了這一情況。

  

  存在于聽者內心的佛法,爲同梵行者,弟子,教外人士,再表達出來。如作大意的開示,或加以闡明,雖還是從佛聽來,而一般是不承認爲佛說的(可能是弟子說)。如依佛說的次第意義,精簡爲一定的文句,在敬虔的心中,確信爲是佛所說。傳授簡略的文句,附以內容的解說。這種定形文句,傳布開來,就進入了「傳誦」階段。

  

  佛陀四五年的不斷說法,教說是非常多的。聽者的程度不一,「傳誦」出來的佛說──定形文句,也不是少數的。多而又不完全一致,大同小異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到處都是:到底那些是真正的佛說?有佛教──僧伽內部的共同意識,也就是當時的僧伽(起初,都是佛的及門弟子),大家有心目中公認的佛法標准。而且,佛弟子有領悟力特強的,成爲法義的論說者,名爲「持法者」dhammadhara,「論法者」dhammakathika。還有記憶力很好的,成爲「多聞者」Bahussuta。智慧第一舍利弗S/a^riputra,多聞第一阿難A^nanda ,就是領悟力與記憶力傑出的大師。據經律傳說:佛法的傳出,或說從佛聽來,或說從大衆聽來,或說是從衆多的長老們聽來,或者從某大德聽來(3)。這種「傳誦」而來的佛法,要經僧伽大會的共同審定。在第一結集中,以憶持力最強的阿難爲主持人。這樣的共同審定,名爲「結 [P13] 集」,才被公認爲真正的佛說。所以不同的傳誦,大同小異的文句,只要不違佛意(當時的共同意識),就一切都集錄下來。

  

  弟子所說,大致也經曆「受持」、「傳誦」、「結集」──叁階段。佛的及門弟子,于佛法有深徹的理解,真實的修證。然後助佛揚化,展開互相論究,爲衆說法的工作。弟子所說而能傳誦于教界,受到大衆審定而集入聖典的,都是當代的名德長老。這是見佛所見,證佛所證的,所以能與佛說受到同樣的尊重。不過,佛弟子的教說,與說者的個性、興趣、習性、思想方式,有著某種一定的關系。這是從佛弟子的特殊性中,重現佛陀的教法。在佛弟子的師承傳受中,這些會成爲思想流派的淵源之一。

  

  原始佛教聖典中,還有諸天、夜叉等說,『相應部』 的「有偈品」,是屬于這一類的。這是早期結集,但不是最早的。這些,多數不屬于僧伽內部的傳誦,而是來自民間。佛法普化社會,通過民間固有的宗教信仰領域,而表現佛法的超越,紛紛的傳誦于佛教界。這部分,理智的成分淡,情感與興味的成分濃。所宣說的佛法,不是通俗的,就是簡要的,直覺的,缺乏分別精嚴的佛學特色。在大衆共同審定中,承認是佛法而結集下來。

  

  「根本佛教」,佛陀四五年──半世紀的長期教化,「傳誦」的佛說,弟子說,決非少數的,簡略的片言只語。早期集成的聖典,雖然簡要,而實際已非常複雜。佛教的日益開展,進入第 [P14] 二期的結集,成爲大部。佛法更從新形式,新意境中表現出來,而爲時代佛教所公認。這些,到下面再爲論列。佛法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爲大衆公認的佛法(或佛說)。以一字一句爲佛口親說,固然是離佛世太遠,不明了實情的信仰。而想在現存聖…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關結集的種種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