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宗史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P6

  ..續本文上一頁─六七五),同在黃梅弘化,禅門大大的興隆起來,尤其是弘忍的時代。如『傳法寶紀』說:

  

   「既受付囑,令望所歸,裾屦湊門,日增其倍。(二)十余年間,道俗受學者,天下十八九,自東夏禅匠傳化,乃莫之過」。

  

  弘忍在東山的名望,掩蓋了雙峰。淨覺『注般若密多羅心經』李知非「略序」說:「蕲州東山道信禅師,遠近鹹稱東山法門」。其實「東山法門」一詞,起于弘忍的時代。弘忍「東山法門」,形成中國的禅學主流,在佛教界有崇高的威望。如(七二0頃作)『楞伽師資記』說:「則天曰:若論修道,更不過東山法門」(大正八五‧一二九0中)。李華(卒于大曆初──七六六頃)撰『楊州龍興寺經律院和尚碑』說:「天臺止觀是一切經義,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全唐文卷叁二0)。這當然由于弘忍的善巧化導,及「法門大啓,根機不擇」的普遍傳授所致。「東山法門」也 [P73] 稱「東山宗」,弘忍時代的禅門隆盛,引起了獨樹一宗,獨得如來正法的信念。一、法統的承傳被重視了:(六八九作)『唐中嶽沙門釋法如禅師行狀』(簡稱『法如行狀』(金石續編卷六)說:

  

   「南天竺叁藏法師菩提達摩,紹隆此宗。……入魏傳可,可傳粲,粲傳信,信傳忍」。

  

  張說(七0八頃作)『荊州玉泉寺大通禅師碑銘並序』(簡稱『大通禅師碑』)(全唐文卷二叁一)說:

  

   「自菩提達摩天竺東來,以法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繼明重迹,相承五光」。

  

  達摩以來五代相承,爲中原的弘忍門下所公認;那時,慧能還在嶺南弘化呢!五代的法統相承,決定是東山的成說。二、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頓入法界的,以心傳心的達摩禅,也被明確的提出來,如:

  

  『法如行狀』:「天竺相承,本無文字。入此門者,唯意相傳。……斯人不可以名部分,別有宗明矣」。 「今唯以一法,能令聖凡同入決定。……衆皆屈申臂頃,便得本心。師以一印之法,密印于衆意。世界不現,則是法界。此法如空中月影,出現應度者心」。 [P74]

  

  『大通禅師碑』:「名相入焉妙本乖,言說出焉真宗隱,故如來有意傳妙道,力持至德,萬劫而遙付法印,一念而頓授佛身」。

  

  『傳法寶紀』:「若非得無上乘,傳乎心地,其孰能入真境界哉」! 「師資開道,皆善以方便,取證于心。……若夫超悟相承者,既得之于心,則無所容聲矣,何言語文字措其間哉」! 「密以方便開發(其方便開發,皆師資密用,故無所形言),頓令其心直入法界」。 「大師知堪入道,乃方便開示,即時其心入法界」。 「天竺達摩,褰裳導迷,息其言語,離其經論」。

  

  弘忍于六七五年去世。法如于垂拱二年(六八六)開法,永昌元年(六八九)去世。接著,神秀開法,卒于神龍二年(七0六)。在這七、八世紀間,弘忍門下(北方)的禅法,充分表現出:「不立文字」,「頓入」,「傳心」的禅宗特色。自弘忍的普遍傳授以來,「東山法門」的優越性,被佛教界發現了,東山成爲當時的修道中心。門下人才濟濟,達摩禅──「東山法門」獨拔于一切的優越性,被重視(強化)而表現出來。「息其言語,離其經論」;「天竺相承,本無文字」:是「不立文字」。「別有宗明矣」,正是「教外別傳」的自覺。「直入法界」;「屈申臂頃,便得本心」:是「頓入」(頓悟)。「意傳妙道」,「唯意相傳」,「傳乎心地」,就 [P75] 是「以心傳心」。這是有事實根據的,在「東山法門」的優越感中,被特別重視而揭示出來。事實是:禅法原是應機的,不隨便傳授的。但禅師們也有一般的開導方便(或授以初學方便)。如認爲法器成熟,可以入道的,才授以深法。佛與禅師們,都是有此方便與深法的。達摩禅也不會例外,「二入四行」,「入道安心要方便」(主體部分)的開示,當時雖意在超悟,但一落文句,不免(事實所不免的)與一般的教授相近:這是一。達摩禅「藉教悟宗」,與經教是不相違的。但「專唯念慧,不在話言。……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爲宗」。「領宗得意者,時有悟入」。不著名相而意在超悟,原是達摩禅的特色:這是二。弘忍的「東山法門」,繼承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重視達摩禅的「領宗得意」,所以當時傳禅的情形,如『傳法寶紀』所說:

  

  「及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啓,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密來自呈,當理與法。猶遞爲秘重,曾不昌言。傥非其人,莫窺其奧」。

  

  當時不擇根機的普遍傳授,是「念佛名,令淨心」,正是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的法門,但還是一般的。如學者而覺得有所領會,就秘密的向師長呈白自己的見地,請求印證。師長如認爲他契當于正理,就進一步的「與法」。這一傳授,是師資間秘密進行,而不向外人說的。這一「與法」,就表示爲「不立文字」、「頓入」、「意傳」,達摩禅的真意所在。「東山法門」的深法傳授,被形容爲:「(弘忍)祖師默辯先機,即授其道,開佛密意,頓入一乘」。「密以方 [P76] 便開發,頓令其心直入法界」。以這樣的「意傳」、「頓入」,爲達摩禅的真實,是東山門下一部分學者所肯認的事實。

  

  

  

  修心要論

  炖煌本『導凡趣聖悟解脫宗(或作「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一卷,有好幾個本子。伯希和本叁五五九號,題「蕲州忍和上」。『續藏』與『大正藏』本,題爲『最上乘論』,也作「第五祖弘忍大師述」。這部論是被傳說爲與弘忍有關的。『宗鏡錄』(卷九七)說:「五祖忍大師雲: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大正四八‧九四0上),正與論文相合。但『楞伽師資記』(大正八五‧一二八九中)說:

  

   「忍大師蕭然靜(原作「淨」)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于人。在人間有禅法一本,雲是忍禅師說者,謬言也」。

  

  淨覺(是弘忍再傳)不承認忍禅師說,也許就是這部論。近人發現『楞伽師資記』慧可所說部分,與這部論的一部分相近,茲更比對如下:

  

  圖片

   〔楞伽師資記〕 │ 〔修心要論〕

   「略說修道明心要法,直登佛果」。 │

   「十地經雲:衆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 │ 「十地論雲:衆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

   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爲五陰重 │ 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爲五陰重雲所

  [P77]

  

   雲覆障,衆生不見。若逢智風飄蕩,五陰 │ 覆」。

   重雲滅盡,佛性圓照,煥然明淨」。 │

   「亦如瓶內燈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間雲霧 │ 「如瓶內燈光不能照外。又以朗日爲喻,譬

   ,八方俱起,日光豈得明淨!日光不壞, │ 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豈爛

   只爲雲霧障覆。一切衆生清淨性亦複如是 │ 也,何故無光?答曰:日光不壞,只爲雲霧

   ,只爲攀緣妄念諸見煩惱重雲,覆障聖道 │ 所以映。一切衆生清淨之心,亦複如是。只

   ,不能顯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靜坐,大 │ 爲攀緣妄念諸見重雲所覆。但能颙然守心,

   涅槃日自然明淨」。 │ 妄念不生,涅槃法日自然顯現」。

   「學人依文字語言爲道者,如風中燈不能 │ 「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無用。若能了然不

   破暗,焰焰謝滅。若靜坐無事,如密室中 │ 失正念,無爲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

   燈,則能破暗,照物分明」。 │

   「若了心源清淨,一切願足,一切行滿, │ 「若了心源者,一切心義窮,一切願足,一

   一切皆辨,不受後有」。 │ 切行滿,皆辦,不受後有」。

   「若精誠不內發,叁世中縱值恒沙諸佛, │ 「經雲:衆生若精誠不內發者,于叁界中縱

   無所爲。是知衆生識心自度,佛不度衆生 │ 值恒沙諸佛,無所能爲。經雲:衆生識心自

  [P78]

  

   。佛若能度衆生,過去逢無量恒沙諸佛 │ 度,佛不能度衆生。若佛度衆生者,過去諸

   何故我等不成佛!只是精誠不內發,口說 │ 佛恒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爲精誠

   得,心不得,終不免逐業受形」。 │ 不內發,是故沈沒苦海」。

  

  

  

  『楞伽師資記』中傳爲慧可所說部分,一定是先出的,爲『修心要論』所依據。如『修心要論』,就是「略說修道明心要法」的簡稱。在傳爲慧可所說中,全文是次第連貫的(上引文略刪數句)。而在『修心要論』中,雖先後的次第相合,卻分散的編在各處。又如對論文字語言爲道與靜坐,舉燈喻來說明,出于『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一八0下),而『修心要論』卻改爲「無明心中學」,「無爲心中學」,多一層禅語的色彩。傳爲慧可所說的「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實是達摩「理入」說──「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的說明。理入的「凝住壁觀」,「堅住不移」,就是「颙(或作「凝」)然守心」,及『修心要論』的「守本真心」了。『修心要論』及附記中說:

  

   「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

《中國禅宗史 第二章 雙峰與東山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