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叁冊 六、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P15

  ..續本文上一頁不知爲什麼還是保存在經後?這是應該刪去的!

  

  四叁四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元魏吉迦夜譯, 經後附有「巍巍十方佛……願禮天人師」──六偈,稱揚十方世界佛功德,勸學大乘。這是出于『六菩薩亦當誦持經』的(一四‧七五二中),應刪去。

  

  四九一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 本經初列六菩薩名號,後又「別有四菩薩」,是說念誦菩薩名號功德的。中間有贊佛偈:「巍巍十方佛……願禮天人師」──十二偈,與經義不合,應別立。 [P263]

  

  六0叁 陰持入經 ─漢安世高譯, 經後,麗藏本附有「佛說慧印叁昧百六十叁章定解」,宋本等是沒有的。考六叁二『佛說慧印叁昧經』說:慧印叁昧的境界,「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難可得知」(一五‧四六一中──下)。百六十叁事,與『慧印經』相當,但文字小異。可能是古師,對慧印叁昧,依原文而校勘修正,別出流行,應編在『慧印叁昧經』等以後。

  

  六一0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失譯, 經文後,有「十一因緣章,……得道疾」──百二十四字,這是另一經文。『出叁藏記集』(卷四)「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在十與十一間,有『十二一因緣章經』,應別立。

  

  六一六 禅法要解 ─姚秦鸠摩羅什譯, 『禅法要解』卷上後,有「淨觀者……甚可患也」一大段文字。從「淨觀者叁品」,到「是名初學禅門」(一五‧二九二中),是引用六一四『坐禅叁昧經』卷上 [P264] 的(一五‧二七二上),應刪去。「若定得勝心」以下(一五‧二九二中──下),也是淨觀,出處待考。

  

  七叁五 四願經 ─吳支謙譯, 『四願經』後,附有一千多字的長文。內容是:一、「佛念天地八方之外, ……弟子聞經歡喜前受教」(一七‧五叁七上──中),是一篇經文;經前缺些,不知是什麼經?這是應該別成一篇的。二、「是爲痛癢要識如谛知也……歡欣受行」(一七‧五叁七‧中──下),是『七處叁觀經』的後半;別處已有『七處叁觀經』,這裏的可以刪去。

  

  七四一 五苦章句經 ─東晉竺昙無蘭譯, 在經末「作禮而去」下,有五言偈:「天上福已盡……叁界皆禮佛」──二十六偈,說叁惡道與八難,勸人信佛修行的,應離此經而獨立成篇。

  

  七七一 四品學法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經後附有二則:一、「若失威儀一事者……疾成大願」(一七‧七0八上),是上 [P265] 品出家戒律事。二、「散侍法:問曰:令受真戒號」(一七‧七0八上),是對下下品「散侍法」的再解說。這二則,是「四品學法」的解說。

  

  九七七 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 ─元真智等譯, 經後附有『大白傘蓋佛母總贊歎禱祝偈』,可以別立。

  

  一四二五 摩诃僧祇律, 律文終了,有『摩诃僧祇律私記』。『記』後,附有『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與一四九七『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相同,所以應從『摩诃僧祇律』後刪去。

  

  二九七 普賢菩薩行願贊; 一一六七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這兩部,都是唐不空譯的。在經文後,都附有『八大菩薩贊』:「圓寂宮城門……如彼成贊器」十偈(一0‧八八一中──下、二0‧六七五下──六七六上)。這都是附出,不屬經文,應從二經中刪去,別立『八大菩薩贊』一部。 [P266]

  

  二

  大藏經中傳譯的教典,有些是名不符實,有些是內容不純,應值得提出辨別的,如:

  

  一六0 菩薩本生鬘論 ─趙宋紹德等譯, 論是聖勇菩薩造的,趙宋紹德、慧詢等譯出。這部論,實是兩部論的湊合,而又有所缺少的。從第一卷偈頌──歸敬述意,「投身飼虎緣起第一」,到卷四「出家功德緣起第十四」止,是「菩薩本生」;藏譯的『本生鬘』,也與此相同。卷五起,前有缺文,說到「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義邊十一」(叁‧叁四四下)。這樣的十二、十叁,一直到卷十六末,「菩薩施行莊嚴,尊者護國本生之義第叁十四:是謂菩薩修行勝行」(叁‧叁八五下)。這明顯的是,以護國[賴咤和羅]尊者的本生事緣,闡揚布施的深義,共有叁十四節,而本論從十一起,顯然的少了前十節。這部論,實是兩部論:一、「菩薩本生鬘」(十四事);二、「菩薩施行莊 [P267] 嚴尊者護國本生鬘」。本論合爲一部,又有所缺佚,到底是譯者還是傳者的錯誤呢?

  

  叁一五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竺法護譯, 本經是『大寶積經』(一0)『文殊師利普門會』的異譯。『普門品經』的宋、元、明本等,與唐譯雖有長行、偈頌的差別,而內容是相同的。『大正藏』以麗藏本爲主,與宋本等非常不同。審細的研考,麗本是依竺法護所譯經,敷衍解說,加入可怪的異義。如經中說:「案:內曆觀……」,就是增附的異義。如「入色爲金翅鳥,出色爲文殊師利」(一一‧七七叁中);「入欲爲師子王,出欲爲維摩诘」(一一‧七七四上)。特別是「等遊瞋恚」,說叁尊、六度無極。內叁尊──心,耳,眼;如清淨了,名波旬、師子王、金翅鳥。外叁尊──佛、法、僧,外六度無極是事行(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中);所說是非常的怪異。經是佛爲溥首童真說的;增附者不知溥首就是文殊師利,所以別說文殊師利名字。五陰──色、痛癢、思想、生死、識,是安世高的古譯,增附者也糅合在內(一一‧七七五中)。站在譯 [P268] 經史的嚴正立場,這(麗本)不能說是異譯,而是那一位敷衍附會的作品。在『大寶積經』異譯中,應該刪去;如從保存資料著想,那可以編入「疑僞部」,再加注明。

  

  四四一 佛說佛名經, 『佛名經』的叁十卷本,是依菩提流支的譯本(十二卷),增入法、僧與忏悔文;每卷末,引僞經『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從所引經論,可推定爲隋、唐時代所編的。種種錯誤,經卷一末按語,說得很明白。雖因爲「舉國盛行」,不敢刪削,但不是譯本,就不應該編入印度傳譯的「經集部」。最好是編入「疑僞部」;或在中國佛教部分,立一「忏儀部」來容攝這些部類。

  

  四四叁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 ─失譯, 本經八卷。卷二──五,經名『五千五百佛名經』;『古今譯經圖記』(卷四),『開元釋教錄』(卷七)全經都是稱爲『五千五百佛名經』的。這部經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一、經名「五千五百佛」,而實際是四千七百二十佛,爲什麼名 [P269] 稱與內容不符?二、經名有「五千五百佛名」,「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的二類差異。叁、『大正藏』本在(卷叁)一千五百佛以下,體裁有了變化,佛名、陀羅尼雜出,一直到(卷五)一千七百叁十五佛處,又恢複了專稱佛名的體例。這就是經名與內容不符的原因吧!除去了七、八百佛名,加入了衆多的咒語,這才名實不符了!也許是印度的原典如此,印度的某些教典,是在不斷的修正、補充、竄改而流傳的。

  

  四四六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失譯; 四四七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失譯; 四四八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失譯, 四四六經明本前,有「叁劫叁千佛緣起」,是從一一六一『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錄出編成的(二0‧六六叁下──六六四上),可以刪去。

  

  這叁部「千佛名經」,麗本、宋本等,與明本相當的不同。麗本等在佛名中,尤其是賢劫千佛,每百佛就附入忏儀。過去劫的末後幾位佛,是「南無須彌力 [P270] 佛,南無摩尼珠佛,南無金剛王佛」(一四‧叁七一上),與佛教一般所說不合。賢劫千佛名號,是依『賢劫經』的。從過去劫千佛名的不合,可以推定爲:我國古德,依賢劫千佛名而成爲禮忏儀。或者再加上過去及未來劫(忏儀也不全),不免有些隨意編集。到明代,發現了過去佛名的錯誤,才糾正、刪去忏儀,重在稱念佛名。明本末後說:「其無常者,生無量壽佛國」(一四‧叁九九上)。宋代以來,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成爲佛教界的風尚;這是明代的修正本。最好,這都應該編入中國佛教部分的「忏儀部」。

  

  六0六 修行道地經 ─晉竺法護譯, 『修行道地經』卷七,是「弟子叁品修行品第二十八」。依『出叁藏記集』(卷二),竺法護所譯的,『修行經』七卷,二十六品。『叁品修行經』一卷,「安公雲:近人合大修行經」。可見這本是不同的,但合而爲一,已經太久了!前六卷是『修行道地經』,第七卷是『叁品修行經』。雖譯者都稱之爲經,其實『修行道地』是論書中的「觀行論」;『叁品修行』是分別叁乘修行的論典,最好 [P271] 是恢複爲原來的二部。

  

  七四一 五苦章句經 ─東晉竺昙無蘭譯, 「五苦章句」,是攝集佛說,沒有序起與流通的。但麗本等都有「爾時,佛告阿難」,到「莫不歡喜,作禮而去」(一七‧五四七下──五四八上)一段流通文。文中說到:「是經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一名授無思議光菩薩道決」,與「五苦章句」不合。這段經文,與鸠摩羅什所譯的,四八四『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的流通分(一四‧六七叁上),文句不同而意義相合。考竺法護所譯,『出叁藏記集』(卷二)說有『無思議孩童經』一卷,或名『無思議光經』,已經佚失了。「無思議光」,正與本經流通分相合。可以斷定的是:這是竺法護『無思議光經』的殘篇,被抄寫者誤附…

《華雨集第叁冊 六、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